第204章 咋就这么别扭呢(1 / 1)
“李队长,您真不必忧心。
国家向来对家庭条件艰苦的学生格外关照,设有专门的补助政策。
倘若您在经济上确实存在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向上级反映,帮忙申请。
您可是咱们省的杰出代表,上级必定会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妥善的考量与照顾!”两位记者满脸真诚,言辞之中满是关切。
李肆民听闻,心中暗自苦笑。
这两位记者心地善良,与后世那些凭借身份四处敲诈企业的不良之辈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然而,正因为如此,他内心反而更加警觉。
要是一个不小心,给自己塑造出一副连大学都读不起的艰难形象,那往后的日子可就麻烦了。
“二位同志,实不相瞒,我家的经济状况虽说称不上富裕,但供我上学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之所以对去首都读书有所顾虑,主要是放不下咱们向阳大队的乡亲们。
咱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
我要是这时候离开了,乡亲们可怎么办?”李肆民神色诚挚,目光中透着坚定与深情。
紧接着,他开始娓娓道来,向两位记者讲述自己对家乡那深厚且难以割舍的情感。
谈到响应国家号召,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刚刚成立了集体企业,一心只为带领向阳大队的全体社员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为了能兼顾这边的工作,我只能选择在附近的大学就读。
要是只能去北大,那我恐怕只能忍痛放弃了。
等什么时候向阳大队的社员们都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我再去深造也不迟。
毕竟,家乡的发展、乡亲们的幸福,始终是我最为牵挂的事。”李肆民言辞恳切,声情并茂。
那一番肺腑之言,让两位见多识广、久经考验的记者,眼眶都微微泛红了。
多好的农民啊!多优秀的同志,多负责的生产队长!向阳大队的社员们能有李肆民这样一位大队长,那可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幸运之至。
“李队长,我们十分理解您的心情。
但具体上哪所大学,这并非我们能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将您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上级领导。
希望您能慎重考虑,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上大学这么难得的机会啊!这可是改变人生的重要契机。”其中一位记者语重心长,语气中满是劝诫与期许。
“是啊,李队长。
能考上北大,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是北大的新闻系,更是无数人心中遥不可及的殿堂。
您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是何等珍贵的机遇,错过了实在太可惜了。”另一位记者也连忙附和,眼神中满是惋惜与期待。
两位记者苦口婆心,费尽唇舌,真心实意地劝说着李肆民,实在不忍心看着他就这样放弃去北大读书的大好前程。
然而,李肆民心意已决,态度十分坚决。
不管两位记者如何劝说,他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般,没有丝毫动摇的迹象。
李肆民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他上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许多令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他眼中却不过是虚幻的泡影。
换做一般人,能去北大读书,那简直是天大的喜事,恐怕做梦都会笑醒,祖坟都得冒青烟。
但李肆民不同,他这辈子压根没打算捧着铁饭碗,过那种按部就班的安稳日子,更不想选择所谓的“躺平”生活。
说“躺平”好听,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倘若能过上富足、优越的生活,谁又愿意消极度日,无所作为呢?
幸运的是,李肆民重生的时间点堪称完美,恰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
此时,很多人还守着过去陈旧的观念,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走着老路。
他们或许要再过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彻底回过神来,察觉到时代的巨大变迁。
而李肆民凭借上辈子的记忆,宛如站在时间的高地上,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遇,提前迈出坚实的步伐,将其他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李肆民早已有了自己的宏伟规划,并且早已付诸实践,而且成效显著。
在当下私人还不能做生意的大环境下,他的事业已经提前扬帆起航。
要是远赴首都读书,那刚刚起步、充满希望的事业必然会被迫中断。
即便不会彻底崩溃,也肯定会陷入长时间的停滞状态。
几年后,等他从北大毕业归来,那时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一切都为时已晚。
或许有人会说,李肆民完全可以在首都那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重新开始,开拓一番新的事业。
但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在现实中,有谁见过像李肆民这样毫无背景、出身草根的人,能在首都这片竞争激烈的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成为一方强者的?首都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天子脚下,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汇聚了无数的权贵与精英。
说白了,在那儿随便扔一块砖头,都有可能砸到一群官宦子弟。
你一个外地人,还是个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跑到人家的地盘去分一杯羹,去赚钱发展,谈何容易?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可别拿什么东哥之类的例子来反驳,那是因为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背后的复杂真相。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有些看似风光无限、威风凛凛的“牛人”,实际上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任人摆布。
就算不是棋子,也迟早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在小打小闹的时候,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一旦发展壮大,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那就是被无情收割的时候。
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被人摘走胜利的果实,给你留一个表面的风光,让你往后余生看似体面,实则处处受制,活得憋屈无比。
这也不能完全怪别人,只能怪有些人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没有自知之明。
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有一头肥美的猪在你眼前晃悠,而且还没有主人看管,你能忍住不动心,不宰了它吗?李肆民可不想陷入这样的困境,不想和那些动动手指头就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权贵子弟们打交道,更不想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
所谓的工具,说好听点是为他人所用,实际上和替罪羊没什么两样。
赚的钱大部分进了别人的口袋,人家心情好的时候,或许会赏赐你一点小恩小惠。
可一旦出了问题,人家立马撇清关系,把你推出去当挡箭牌,让你独自承担所有的后果。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数不胜数,绝非危言耸听。
只要看看那些犯了大事还能逍遥法外、安然无恙跑路的人,大多都是这种情况。
没有强大的关系网在背后运作,他们怎么可能轻易逃脱法律的制裁?
李肆民好不容易重生一次,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可不想寄人篱下,过那种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处处受限、憋屈无奈的生活。
在新城就截然不同了,这里远离权力中心,那些权贵子弟们的目光根本顾及不到这儿。
趁着社会大变革的汹涌浪潮,李肆民可以毫无顾忌地迅速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
只要不被本地的势力吞并,那些权贵子弟们一般也不会把手伸得这么长,来干涉这边的事情。
毕竟,他们眼皮子底下的利益都争抢不过来,哪有闲工夫跑到这偏远的新原来折腾。
就算偶尔心血来潮,想在这里搞点事情,一旦发现不好对付,也就会果断放弃。
毕竟,他们可不愿意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上。
其中的利弊得失,李肆民在重生之初就已经深思熟虑,反复权衡过了。
他绝对不会为了那看似耀眼的名声,头脑一热,犯下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去北大上学固然风光无限,但失去的东西远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白白浪费几年的宝贵时间不说,关键是错过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是无论用多少时间、多少努力都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为了表达对两位记者的诚挚敬意,李肆民这次特意亲自下厨,在自己家中热情地招待他们。
两位记者看到李肆民为了招待自己,甚至把家里用来下蛋的母鸡都杀了,心中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多朴实的老百姓啊!多淳朴善良的小伙子!难道真的要眼睁睁地看着他因为拒绝去北大读书,而放弃造福家乡父老的伟大梦想吗……等等,被逼着去北大读书,这话怎么听着这么怪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