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扬眉吐气(1 / 1)
来找李肆民帮忙安排工作的人,一个比一个脸皮厚,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李肆民的应对方式更是让他们无从下手。
当有人满脸堆笑,小心翼翼地提出帮忙安排工作的请求时,李肆民先是热情洋溢,同样满脸堆笑,毫不犹豫地一口应承下来:“行啊,这事儿包在我身上,肯定能安排!”可紧接着,话锋陡然一转,一个“不过……”瞬间让事情有了新的走向。
李肆民随即一脸诚恳,耐心地解释道,他打从心底里,那是一百个愿意帮大家这个忙,绝无半点推诿之意。
但向阳集团是集体产业,从原则上来说,它归向阳大队全体社员共同所有,他只不过是暂时肩负起管理的职责罢了。
至于招工这等大事的具体操作,必须得经过集体共同商讨之后才能决定。
身为大队长,他坚决不能搞那“一言堂”的做派,大家的这份诉求,他回去之后必定会原原本本、如实无误地转达给集体,还请大家暂且耐心等候消息。
众人一听,好家伙,这话乍一听,心里暖乎乎的,仿佛寒冬里被暖阳照耀。
可仔细一琢磨,又感觉哪里不对劲,好像什么实质性的承诺都没落下,全都是些场面话。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话挑不出一丝毛病,让人根本无从反驳,只能无可奈何。
大家心里都不得不暗自佩服李肆民,才十八岁就当上了生产大队长,这打太极的功夫,比起自家大队那些经验老到的老支书,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明是被拒绝了,可谁都不敢说出半句难听的话,更不敢当场甩脸子走人。
为啥呢?万一向阳大队之后还要招工呢?现在要是得罪了李肆民,往后可就彻底没机会了,这道理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其实,众人都误会李肆民了。
他并非有意敷衍大家,而是真心实意地给这件事留有余地。
向阳大队拢共也就千把人,以向阳集团如今这迅猛的发展势头来看,要不了多久,估计下半年劳动力就会出现短缺的状况。
李肆民若想让集团持续稳健地壮大下去,势必得对外招工。
然而,受周边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城里人大概率不会跑到这偏远的向阳大队来工作,所以,李肆民思来想去,只能考虑在周边村子招工。
而外婆家这边,与他关系亲近,自然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与李肆民在应对招工请求时的应接不暇相比,李父李母的状态则是截然不同。
他们俩这几天满心欢喜,整个人都得意洋洋的,那满足感简直要溢出来了。
这些年来,两口子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风光过。
不管是在向阳大队,还是在李肆民外婆家,他们都迎来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所到之处,众人纷纷簇拥过来,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就像潮水一般将他们包围。
李肆民记得,上辈子似乎听谁说过,人一旦有了本事,身边遇到的便都是好人。
如今李家的情况,可不就是如此嘛。
不光李父李母是这样,就连去丈母娘家走亲戚的李大、李二,亦是这般境遇。
李肆民的大嫂、二嫂,今年终于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单说她们带去的年礼,就不知道让多少家里有闺女出嫁的同村人羡慕嫉妒得红了眼。
以往啊,因为爹娘偏爱老三,李大、李二去丈母娘家走亲戚的时候,带的礼物那叫一个寒酸,在一众女婿当中,最是不受待见。
礼物拿不出手,女婿脸上没光,闺女自然也跟着丢脸。
每次过年,看着姐妹们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家女婿带来的丰厚礼物,李肆民的两个嫂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尴尬和憋屈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全家人这么多年对老三的付出,总算是有了回报。
也不知道咋回事,老三就像突然开了窍、变了个人似的,短短半年时间,不仅自己出人头地,有了大出息,还顺带着帮两个哥哥和嫂子都解决了工作问题。
李大如今在新城招待所做采购,而且已经顺利转正了。
大家想想看,李肆民现在名气这么大,都成了领导跟前的大红人,谁还敢刁难他大哥呀?李二更不用说了,现在可是堂堂正正的公安干警,穿上那身威严的制服,走亲戚的时候,整个人都自带气场,走到哪儿都备受瞩目,成了众人眼中的焦点。
就连李肆民的两个嫂子也都有了工作。
在这个年代的农村,女人能挣钱,那腰杆子硬得很呐。
两个嫂子一回娘家,瞬间就在全村引起了轰动。
“听说了没?谁谁谁家的闺女现在都有工作了,一个月能挣十几块呢!”女婿有本事,闺女也能干,两个嫂子的爹娘笑得合不拢嘴,那得意劲儿,比起李肆民的爹娘,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仅是李家人如此,向阳集团的工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大多都有类似的经历。
尤其是走亲戚的时候,带着丰厚的年礼,脸上那叫一个有光,再加上有个体面的工作,走到哪儿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这一个年下来,向阳集团的工人们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往后必须得紧紧跟着李老三,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向阳集团垮掉。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跟着李老三,就意味着有好的生活,有光明的未来。
此外,向阳大队插队的知青们,这个年也过得格外有面子。
以往每次回家,都是从家里拿东西,靠家里的接济生活。
到了过年的时候,看着那些已经工作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神气活现的样子,这帮知青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面对亲朋好友们那复杂的目光,他们恨不得整天躲在家里,都不敢出门见人。
在那个年代,有工作和没工作之间的差距,远远超出后人的想象。
先不说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单说社会地位,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说句不好听的,别说没工作,就算有工作,只要不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总觉得丢人现眼。
集体企业的职工都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可想而知,没工作意味着什么,找对象都成了大难题。
走在外面,自己都觉得像个过街老鼠,总感觉别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嘲笑自己。
今年可大不一样了,虽说他们还在乡下插队,但至少不用再靠家里养活了。
他们几乎都拿到了一个月的工资,还带回了许多城里工人都羡慕不已的年货。
知青们的爹娘也都挺直了腰板,虽说心里还是觉得乡下的单位不太靠谱,不太稳定,但这一点儿都不妨碍他们在亲戚面前吹嘘:“哼,你们可别小瞧人家向阳集团,那可是上过《人民日报》《省报》的大单位,省领导都去了好几次,一般的企业能跟人家比吗?”
看到以往对自己不屑一顾的亲戚,如今眼神中满是羡慕与尊重,向阳大队的知青们,心理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原本打算过年后就不再回乡下了,反正现在管理宽松了,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留在家里。
可现在,大多数人都改变了主意,准备年后还是返回向阳大队。
毕竟眼下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倒不如先在向阳集团待着,起码能有个收入,生活也有着落。
当然,他们只是打算暂时待着,至于会不会长期留下,那就得看后续的发展情况,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