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一举两得(1 / 1)

加入書籤

正月十五的花灯刚刚收起,热闹的节日氛围还未完全消散,向阳集团便迎来了全面复工的日子。

令人颇感意外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是,之前插队的八个知青竟一个不少,全都按时回来了。

李肆民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欢喜,那种喜悦就像是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蓬勃而热烈。

他当即决定,给所有工人都发一个五块钱的红包。

这一举措瞬间在工人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震惊不已。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年后复工发红包这种事儿简直闻所未闻,就像是天方夜谭。

工人们纷纷在心里犯嘀咕,李老三这是唱的哪一出啊?向阳集团的钱难道经得起这么折腾着花吗?不过,那时的人们淳朴善良,心思单纯实在。

收到红包后,他们满心欢喜,高兴之余,竟还操心起企业的运营状况来。

他们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绝不能让向阳集团因为资金问题而办不下去。

李肆民看到大家这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内心深感欣慰。

他之所以这么做,可不是因为钱多得没处花。

主要是他马上就要开学了,得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的心凝聚起来,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离开,让整个团队散了架,变成一盘散沙。

开完全体员工大会之后,李肆民又马不停蹄地组织了一场小范围的会议。

全体员工大会更多的只是走个形式,起到鼓舞士气、传达基本信息的作用。

而这场小范围的会议,才是真正商讨正事的关键场合。

俗话说得好,事情越是重大,参与讨论的人往往越少。

真到了做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往往是领导一人拍板定夺。

李肆民一脸诚恳地看着洪振华,说道:“洪书记啊,我马上就要去新原上学了。

咱这家里的大小事儿,可就拜托您多操操心了……”之前李副省长前来视察的时候,李肆民曾满怀豪情壮志地表态,即便上了大学,也绝不离开向阳大队。

毕业后,他会毅然放弃国家分配工作的机会,一心回到乡亲们身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服务大家。

李副省长听了这番话,当场感动得眼眶泛红,险些落下泪来,连连称赞道:“多好的小伙子啊,多优秀的生产队长!向阳大队有你李肆民在,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那是指日可待啊!”虽然李副省长没有明确表态要保留李肆民的队长一职,但大队的干部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其实就是默许了,谁也别想夺走李肆民的队长之位。

安排好生产队的各项事务之后,李肆民又接着交待向阳集团的相关事宜:“洪书记,咱们的向阳集团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所以啥都不用怕。

不管是哪路‘神仙’来捣乱,您都别客气,直接让他们走人就行。

出了任何事儿,都由我来顶着……”李肆民这话既是在给洪振华加油打气,也是在向某些心怀不轨的人表明自己的强硬态度。

不管是外部的人想趁机捣乱,还是内部人员妄图搞破坏,只要敢打向阳集团的主意,他李肆民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绝不姑息迁就。

思来想去,李肆民最终决定把向阳集团交给洪振华来管理。

实在是因为在众多人当中,除了洪振华,他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一来老洪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处理起各种事务得心应手;二来他年纪大了,为人稳重,不会有太大的野心,不用担心他会趁机夺权。

在现阶段,市场竞争相对较少,企业经营不善的风险倒不是特别高,主要需要防范的是外界的干扰。

比如说,有些人眼红向阳集团的发展成果,可能会跑来闹事,甚至妄图侵占企业的成果。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肆民才不想去太远的地方上学。

他想着,一旦企业出了什么事,自己能及时赶回来处理,不至于耽误事儿。

起初,洪振华并不想接李肆民交给他的这副重担。

毕竟这责任重大,压力也不小。

但经过一个春节,他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春节期间,他看到向阳大队的人一个个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大家走亲戚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荣光,仿佛身上带着一种无形的光环。

这种变化让洪振华深受触动,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向阳集团倒闭。

而且,洪振华自己和儿媳妇都在向阳集团工作,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着想,他也真心希望集团能够越来越好。

和洪振华想法一致的,几乎涵盖了向阳集团所有的干部。

甚至向阳大队的部分干部,也都不希望向阳集团垮掉。

大家心里都明白,以集团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即便家里没入股,早晚也能有工作机会。

谁不想摆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去上班拿工资,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李肆民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推行的高福利政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集团才刚开张一个多月,又是发工资,又是发福利、红包,他难道不心疼钱吗?那肯定是心疼的,毕竟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但他心里更明白,该花的钱必须花,不付出哪能有回报呢?要是一味地把钱往自己兜里揣,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最终只会自食恶果,把企业的路越走越窄。

几十年后,有个叫胖东来的地方超市,在老百姓当中口碑极佳,被大家誉为超市界的楷模。

那家超市的老板特别舍得给员工发钱,结果呢?超市的生意不但没有因为高额的工资支出而衰败,反而愈发红火。

员工们因为待遇好,工作起来干劲十足,工资也越来越高。

老百姓们也都自发地维护超市的声誉,要是有人敢抹黑超市,不等超市方面回应,老百姓就能把那人骂得狗血淋头。

给员工高待遇,不但没让超市倒闭,反而促使它蒸蒸日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就如同古代的范蠡,他每次赚了钱,都会慷慨地分给百姓。

结果越是散财,财富积累得反而越多,三次散财,三次发财,变得越来越富有。

从某种玄学的角度来讲,财富这东西,有时候越是吝啬,越难积累;越是大方,反而越容易招财。

当然,大方可不等于挥霍无度,吃喝嫖赌、肆意浪费这种行为可不算大方,按老百姓的说法,这种行为是在折福折寿,只会越折腾越倒霉。

安排好家里的所有事情之后,李肆民便开着边三轮踏上了前往学校的路。

他当初找武长江要三轮摩托,主要就是为了上学方便,绝对不是为了炫耀。

他心里惦记着向阳集团和生产队的事儿,想着能随时回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从新原到新城,交通方式非常有限,每天只有一趟火车和几趟公共汽车。

火车和汽车都有固定的发车时间,白天还好说,要是错过了这趟,等一等也就过去了。

可到了晚上,一旦错过火车班次,公共汽车也停运了,要是企业出点什么紧急状况,那就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处理。

像采石场、采沙场这类企业,开采和运输环节风险都很高,很容易出状况……直白点说,就是容易发生事故。

一旦有意外发生,李肆民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哪怕有洪振华坐镇,他还是放心不下。

毕竟人命关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后世,采矿和运输行业依然属于高危领域,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条件相对落后的时期呢。

从新城到新原,距离将近40公里。

李肆民从向阳大队直接出发,到新原的距离稍近一些,大概30公里左右。

这也是他选择开边三轮上学的原因之一,从向阳大队直接前往新原,不仅省去了先到新城再转车的麻烦,还能少走十来公里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突突突……突突突……30多公里的路程,李肆民骑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没办法,虽说他骑的长江750最高时速能达到110公里,但当时的路况实在太差,到处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想开快车简直就是自找麻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