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此一时彼一时(1 / 1)

加入書籤

常校长在办公室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来回踱步,时不时抓耳挠腮。

唉,那篇精心撰写准备宣传李肆民的稿子都已经妥妥放在桌上了,就等这关键小子前来报到,一旦他踏入校园,马上就能将稿子投递给报社。

这可不仅仅是宣传李肆民个人,更是能借此良机顺带好好宣传一下自己的新原大学啊!可千万别到时候,精心准备的饭菜都已上桌,客人却突然爽约不来了。

要是这事儿传扬出去,自己这老脸可往哪儿搁呀?不行,必须得赶紧叮嘱小赵,绝对绝对不能把自己亲自跑到向阳大队去见李肆民这事儿说出去。

还有小赵写的那稿子,也得让他即刻销毁,可千万不能让学校里其他任何人知晓,这要是传出去实在太丢人现眼了!

正暗自琢磨着,嘿,还真就说曹操曹操到。

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缓缓被推开,赵干事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小赵,你来得太及时了,赶紧把那个……哦,就是李肆民那篇稿子给我撤了,千万别让任何人瞧见,也别跟任何人提我去过向阳大队……呃!”

话还没说完,常校长就瞬间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因为李肆民此刻就紧紧跟在赵干事身后,半个身子还没完全露出来呢,却清清楚楚听到了常校长这番话,心里“咯噔”一下,

不禁疑惑地问道:“常校长,这是怎么个情况?是学校不打算录取我了吗?”

常校长瞬间语塞,不过到底是阅历丰富、老姜般的人物,脸上愣是一点儿也没显露出难为情的神色,极为镇定地说道:“肆民啊,你可误会了,我指的是小赵写的那篇宣传你的稿子。

他写得实在不够深入透彻,完全没能将你的高尚品德全方位展现出来,得重新好好撰写,是不是啊,小赵?”赵干事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满脸懵圈,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赶忙应和道:“啊……对对对。”

从常校长办公室出来时,半个小时已然悄然过去。

若不是李肆民再三委婉拒绝,常校长非得热情地拉着他去自己家里吃顿饭不可。

即便如此,常校长依旧亲自全程陪着李肆民前往宿舍和食堂,一路详细地给他介绍学校的各种情况。

一开始,常校长出于对李肆民的重视,想特意给他安排一个单人间,可李肆民果断拒绝了。

他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来学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广交朋友、拓展人脉,住单间算怎么回事呢?要是就图个清净、想享受安逸,那还何苦来上大学呢!

当李肆民参观完整个校园,与恋恋不舍的常校长告别,独自返回宿舍时,迎接他的是十四道满含好奇的目光。

被众人这般直直盯着,李肆民倒也大方自在,脸上洋溢着笑容,朝着七个舍友热情地挥了挥手,高声打招呼道:“大家好啊,都吃过饭了没?”七个舍友你瞅瞅我、我看看你,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这突如其来的热情问候。

这时,一个身材高大挺拔、长相颇为帅气,且穿着十分时髦的男生站了出来。

见李肆民如此自来熟,他心里顿时有些不太痛快,板起脸来,带着几分质问的语气问道:“你这人怎么回事?怎么这么晚才来报到?”李肆民一听这话,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缘由。

敢情这帮人压根都没见过常校长,完全不知道刚才一路陪着自己来的人究竟是谁。

不用多问,这位“高富帅”明显是想在宿舍里立威,试图打压自己这个疑似最大的竞争对手,好让其他人都乖乖听他的,在宿舍里称霸一方呢。

李肆民装作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反问道:“你是……?”那“高富帅”就好像早就等着有人这么问他似的,李肆民话音刚落,他便鼻孔朝天,极为神气地说道:“小子,给我听好了,我叫高洋,侯专员可是我表舅,知道厉害了吧?”

“侯……专员?”李肆民一听,脑海中瞬间就回忆起来了,康有德背后的靠山不正是那个侯专员吗?就是那个爱收金条的家伙,自己还专门去过他家送检举材料呢。

要是换做别人的亲戚,李肆民或许还得慎重掂量一下,可侯专员的亲戚……呵呵,在李肆民眼里,侯专员不过是个有把柄被自己拿捏在手里的造反派罢了,他可一点儿都不怕。

说白了,别看有些人现在上蹿下跳得欢实,其实就跟秋天的蚂蚱没什么两样,蹦跶不了几天了。

过不了多久,上头一旦开始清算,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家伙,统统都得被收拾。

至于上头具体是怎么进行斗争的,李肆民也没心思去深入了解,更不想知道。

有些事儿,知道得太多反而没什么好处,他只要清楚侯专员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蹦跶不了多长时间就足够了。

李肆民故意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接着问道:“哪个侯专员啊?难道是专门管猴子的专员吗?”“噗嗤……”他这话一出口,宿舍里瞬间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其他人其实早就看高洋不顺眼了。

他还好意思说别人来晚了,自己不也是刚到没多久嘛。

一进宿舍,高洋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不是嫌弃宿舍脏乱差,就是抱怨舍友不讲卫生,张嘴闭嘴就是“土包子”“没素质”之类的话。

其实,第一届恢复高考,能考上大学的,哪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包子呀。

当时的录取率低得可怜,还不到百分之五,能考上大学,那真的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艰难。

以当时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而言,别说是农民家的孩子,就算是普通工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的也是寥寥无几。

就算勉强考上了,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大多也只能上个大专。

只有那些从小在优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几率才相对比较高。

至于这些孩子背后都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往后的三十年里,很多人都在不断质疑当年为什么要取消高考,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些政策,必须要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深入分析,绝不能孤立地去看待。

当年由于各方面条件落后,农村的教学水平和城市相比,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同样是在城市里,普通工人和市民家的孩子,与干部、知识分子家的孩子相比,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不信的话,可以去好好查查资料,在取消高考前的那些年里,普通农民、工人和市民家的孩子加起来,考上大学的比例究竟有多少?

在国家有足够能力改善整体教学水平之前,为了尽可能保证教育公平,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避免权力被某些特定阶级长期垄断,只能暂时取消高考,改为推荐优秀的工、农、兵上大学。

现在有些文章,把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说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可实际上,除了存在少数走后门的不良现象,当年的推荐制度在公平性方面,一点儿也不比后世的高考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独特的优势。

总说后世高考公平公正,可大家仔细想想,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的学生,有多少是真真正正通过考试凭实力考进去的?

那些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被录取的学生,虽然其中有能力极为出众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

总之,时代在不断变迁,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这世上不存在永远完美无缺的政策,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