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军事改革(1 / 1)
乾清宫暖阁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殿外的寒意,却驱不散崇祯皇帝眉宇间的喜色。
他手中拿着刚送抵京师的蓟州捷报,指节因激动而微微泛白。
周涛、李标、张缙彦、温体仁等人分列阶下,一同见证了这振奋人心的时刻。
“喜峰口大捷!赵率教阵斩建奴两千余,俘虏百余,阿巴泰偏师几乎全军覆没!”崇祯皇帝的声音带着久违的畅快,目光扫过阶下群臣。
李标率先躬身:“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天佑我大明,祖宗社稷庇佑,孙老大人运筹帷幄,赵将军勇猛善战之功!”
张缙彦也连忙附和:“孙老大人虽未至京师,却已运筹帷幄,洞若观火。赵将军勇猛善战,指挥得当,实乃我大明之幸,国之栋梁!”
温体仁站在那里,脸色有些发白,嘴唇微微翕动了几下,终究没能说出什么应景的话来。他眼角余光瞥见周涛平静的面容,只觉得先前对周涛预言的那些斥责之语,此刻如针一般扎在自己脸上,火辣辣的。
崇祯皇帝的目光在他脸上一掠而过,带着一丝冷峭:“温爱卿,朕记得,周卿提及建奴异动,警示喜峰口一线可能有变时,你似乎颇有异议?当时你是如何说的?‘捕风捉影’?‘危言耸听’?兵部张尚书,”他转向张缙彦,“你当时也附和,说周卿‘纸上谈兵’,小觑了天下英雄,是也不是?若非周卿据理力争,孙先生虽未亲至京师,却遥控指挥,坚持既定方略,今日这捷报,怕是就要变成蓟州失守的警报,直抵京师城下了!”
温体仁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与张缙彦一同躬身不起,声音有些发颤:“臣……臣等有罪,目光短浅,险误军国大事,陛下圣明烛照,力挽狂澜,臣等万死难辞其咎。”
“哼,”崇祯皇帝拂袖,“罪不罪的,朕自有分寸。尔等日后当引以为戒,多思国事,少些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此番大捷,孙先生与赵率教当居首功,所有参战将士,一体封赏!户部,”他看向李标,“粮饷奖赏务必及时足额发放,不得有丝毫克扣延误!”
李标心中一凛,躬身应下:“臣遵旨。户部定当竭力办妥,绝不让有功将士寒心。”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示意李标、温体仁、张缙彦等人退下。待他们鱼贯退出,崇祯皇帝脸上的笑容才略微收敛,他示意周涛近前。
“周卿,坐。”
周涛依言在锦墩上坐下。
“西山那边,近来如何了?”崇祯皇帝语气轻松了不少,端起御案上的茶盏。
周涛起身回话:“回陛下,西山诸事,皆在稳步推进。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已在暖房育种,臣亲自去看过,长势喜人,只待春暖便可大规模栽种。预计秋后,便能有所收获。”
“好,这些作物若真能如你所言,亩产数倍于麦稻,则我大明百姓,或可少受些饥馑之苦。”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那焦煤炼铁之事呢?”
“宋应星先生主持的焦煤炼铁,亦已初见成效。首炉炼出的铁料,臣已命人送样至徐阁老处。据宋先生回报,此法炼出的铁料,质地远胜以往官炉所出,韧性与硬度均有提升。徐阁老看过样品后,亦是赞不绝口,言道若能以此铁料铸炮,威力与耐用必能大增。”
崇祯皇帝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好,很好。焦煤炼铁若能功成,于我大明军备、民生皆有大益。其余工坊呢?”
“水泥坊已开始试烧,初步看来,其坚固远胜糯米石灰。玻璃坊亦在筹建,待工匠熟悉技艺,便可产出。臣以为,这些新事物,短期内或难见大利,但长远观之,皆是利国利民之基石。”
“这些事,你办得妥当。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崇祯皇帝放下茶盏。
周涛微微一笑:“皆赖陛下信任,放手让臣去做。只是,臣还有一事,思虑良久,今日想斗胆向陛下进言。”
“哦?何事?”崇祯皇帝呷了口茶,示意他但讲无妨。
周涛略一沉吟,方才开口:“臣以为,我大明军队之制,积弊已深,若不加以革新,长此以往,恐生大患。”
崇祯皇帝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向周涛,面色凝重了几分:“军队之弊,朕何尝不知。吃空饷、克扣军粮、将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边镇将领,父死子继,俨然土皇帝。朝廷号令,往往阳奉阴违。只是,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历朝历代皆是难题,谈何容易。”
周涛继续:“陛下圣明。臣在西山,见那些流民,多有原为卫所军户者,不堪盘剥,逃亡至此。可见军中之苦,已非一日。臣以为,如今军队之弊,其根源在于兵为将有,而非兵为国有。将帅视麾下士卒为私产,层层盘剥,士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知为谁而战,焉能有战心?平日尚可勉强维持,一旦战事不利,或将帅有异心,则大军易帜,国家危矣。此弊不除,纵有再多粮饷,再精良之军械,亦是沙上之塔。”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起身在暖阁内踱了几步。这些话,无疑说到了他的痛处,字字句句,皆是他日夜忧虑之事。
“臣有一策,或可尝试革新军制。”周涛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看向他:“你有何策?说来听听。”
“可在军中设立‘军纪参赞’一职。”
“军纪参赞?”崇祯皇帝重复了一遍,带着探寻。
“正是。此职独立于各级将领之外,不掌兵,不临阵,由陛下从都察院或翰林院拣选清正忠直之臣担任,直接对兵部、对陛下负责。其职权有三:其一,掌管军中人事升迁、功过赏罚之稽核。各级将领对麾下军官的提拔任用,只有提议权,最终人选需由‘军纪参赞’会同兵部审核,上报陛下裁决。士卒功过记录,亦由参赞核实。如此,可防将领任人唯亲,植党营私。”
“其二,负责军中思想教化。定期组织士卒学习大明律例,宣讲忠君爱国之理,明示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使士卒知晓,他们是大明的兵,是陛下的兵,而非某位将军的私兵。如此,可正军心,固军魂。”
“其三,监督粮饷发放、军械配备。自粮草出库,至发放到每一名士卒手中,军械之修造、分发、损耗,皆由‘军纪参赞’派员全程监督,严查克扣、冒领、贪墨、倒卖等情事。如此,可保士卒衣食无忧,军械齐备。”
周涛略作停顿:“如此,则将帅专司领兵作战、排兵布阵,而‘军纪参赞’专司军纪人事与思想教化、后勤监督。二者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兵将之维系,不再依靠私人恩义,而是依靠国家法度与忠义大节。如此,则将领再难拥兵自重,军队方能真正为国所用,战力亦能大增。”
暖阁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崇祯皇帝缓缓踱步,脸上的神情变幻不定。周涛的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与忧虑,又像是一把利刃,直指大明军队最深处的脓疮。
“兵为将有,而非兵为国有……”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军纪参赞……稽核人事……教化军心……监督粮饷……”
他停下脚步,锐利的目光落在周涛身上:“此法……听起来,确有道理。若能如此,确可大大削弱将领私权,使军队归心于朝廷。只是,这军纪参赞,权力不小,如何确保他们自身清正?又如何防止他们与将领勾结,或反过来干涉将领指挥?”
周涛:“陛下圣虑。臣以为,军纪参赞之选拔,首重德行与忠诚,可设监察御史巡查参赞,并允普通士卒越级举报。参赞之权,在于监督与稽核,而非直接干预军事指挥。将领临阵调度,参赞不得掣肘。若参赞与将领意见相左,无法协同,则上报兵部与陛下裁断。最要紧的是,参赞之任免升黜,皆由陛下一言而决,使其不敢生二心。”
“即便如此,”崇祯皇帝眉头依旧紧锁,“推行起来,阻力恐怕不小啊。那些手握兵权的骄兵悍将,哪个不是盘根错节,党羽众多?他们岂会轻易交出手中之人事、钱粮之权?怕是新政未行,朝中便已是暗流汹涌,边关亦可能生变。”
周涛:“万事开头难。臣亦知此事艰难,非一蹴而就之功。可先择一二京营卫所,或新编练一支军队进行试点。挑选忠勇可靠之将领主持,再辅以得力之军纪参赞。若行之有效,士卒归心,战力提升,再逐步推广至边军。臣以为,此事关乎国运兴衰,纵有万般艰难,亦值得一试。若能成功,则我大明军队,方能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