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蜂窝煤项目(1 / 1)
马车离开卢象升军营,缓缓驶向西山,车厢内的气氛略显沉闷。
李逸风眉头紧锁,手中捏着一本账簿,指尖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公子,西山那边,炼钢、水泥、玻璃三项,每日的开销如同流水。铁料、石料、匠人薪酬,还有新招募流民的嚼用,桩桩件件都是银子。
卢将军那边,天雄军的衣甲兵器也要着手添置,这…这银子,照这么下去,怕是撑不了太久。我粗略算过,若无新的进项,最多再支撑月余。”
周涛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弧度。“逸风兄,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花了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银子放在库里是死的,用出去,变成铁,变成水泥,变成兵甲,那才是活的。再说,谁说我们只出不进了?”
李逸风一怔,放下账簿,身体微微前倾。“公子的意思是……我们还有别的进项?莫非是哪家商行又看中了西山什么?”
“商行?不。”周涛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狡黠,“京城百万人家,每日烧火做饭,冬日取暖,靠的是什么?”
“自然是柴薪木炭。富贵人家用银丝碳,火力匀,烟气少,但价钱金贵。寻常百姓多用石炭,价钱是便宜,只是那石炭烟大,味冲,还带毒性,每年因此致病送命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冬日里,门窗紧闭,更容易出事。”
“正是。若有一种东西,比木炭便宜许多,比柴薪耐烧几倍,烟气还比石炭小得多,你说,这京城的百姓,会不会争相购买?”
李逸风眼睛一亮,先前眉宇间的忧色也散了几分。“比木炭便宜,比柴薪耐烧,烟气还小?世上当真有此等两全其美之物?公子莫非……又有了新点子?”
“蜂窝煤。”周涛吐出三个字。
马车驶入西山矿区,刚停稳,便见一道素雅的身影快步走来。
林婉儿额角沁着薄汗,见到周涛,脚步轻快了些,脸上漾开一抹自然的笑意。“周公子,你来了。”她目光在周涛脸上转了一圈,又迅速垂下。
“婉儿姑娘,几日不见,越发干练了。可是医庐那边又缺药材了?还是人手不够?”周涛语气带着几分熟稔的玩笑。
林婉儿脸颊微红,轻轻摇头。“药材尚且够用,逸风先生前几日已采买了一批。
人手也还应付得来。只是近日天气转凉,早晚寒气重,矿上不少工人和家眷有些咳嗽,夜里咳得尤其厉害,我看他们的痰色,不像是寻常风寒。细问之下,才知他们夜里取暖,烧的还是那粗劣石炭,屋里烟熏火燎的,气味呛人。
我在想,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让他们取暖时少受些烟熏火燎之苦,不然长此以往,恐伤及肺腑。”
周涛心中一动,与她对视一眼,笑道:“婉儿姑娘真是心善,心系众人疾苦。说来也巧,我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走,带你去见个新宝贝。”
林婉儿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跟在周涛身后。
一处空地上,周涛让李逸风去叫几个平日里手艺扎实、心思也活络的匠人过来。
不多时,王大锤领着几个老伙计,还有几个年轻些的匠人,跟着李逸风走了过来。他们老远就看见地上堆着一小堆黑乎乎的煤粉,旁边还有几筐黄土,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几分纳罕。
周涛指着地上的煤粉和黄土,对众人道:“今日请诸位师傅来,是想请大家帮着做一种新东西,我叫它‘蜂窝煤’。便是用这煤粉,和上这黄土,再做成带窟窿眼的煤饼,用来烧火取暖。”
王大锤一听,那张布满沟壑的老脸上的褶子立刻拧了起来,他蹲下身,抓了一把煤粉,又捻了捻旁边的黄土,满脸的愁容几乎要溢出来:“国舅爷,您说这黑乎乎的煤末子,和上黄泥巴,就能当柴烧?”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又道:“这煤末子,咱们平日里都是当废料扔的,轻飘飘的,不经烧。这黄土……黄土掺进去,它还能着火吗?怕不是一烧就成一滩泥了,火星子都见不着一个。”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匠人也忍不住插话:“是啊,国舅爷,这煤粉本就烟大,再混上土,这烧起来,屋里还能待人吗?怕是比那劣质石炭还呛人。”
“王师傅,各位师傅,你们先别急着下定论。”周涛也不多言,拿起一把铁锹,亲自示范。“煤粉七成,黄土三成,加适量水,和匀。”他一边说,一边将煤粉和黄土按比例混合,又让人取来清水,缓缓加入,用铁锹仔细搅拌。
周涛将煤泥和得差不多了,放下铁锹,又取出一个特制的木质模具,模具底部有十几个大小均匀的圆孔。“将和好的煤泥填入模具,压实。”他将煤泥用力压入模具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填满压紧,然后将模具倒扣在地上,轻轻一提,一块中间带着十几个孔洞的黑色煤饼便成型了。
“这……这便是公子说的蜂窝煤?”王大锤凑上前,弯下腰,小心翼翼观察。
几个年轻匠人也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那煤饼。
“正是。这些孔洞,是为了让它燃烧更充分,空气能从孔洞中进入,助燃,如此一来,火力更旺,烟气也能因燃烧充分而变得更少。”周涛又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摊在地上,“这是我画的专用煤炉,炉膛要这样砌,下面留好进风口,上面留出火口,烟囱从这里接出去,直接通到屋外。”
他指点着图纸,详细解说炉子的结构和原理,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蜂窝煤的热量,如何通过烟囱将烟气有效排出,避免在屋内积聚。
王大锤盯着图纸,又看看煤饼,脸上的愁容渐渐散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琢磨的神情。“这炉子……倒是比咱们寻常用的敞口炉子讲究些。下面进风,上面出烟……这煤饼子上的孔洞,莫非就是为了让风从下面窜上来,火头能更旺?”
一个老匠人摸着下巴:“听国舅爷这么一说,这风路要是顺畅了,火烧得透,烟气或许真能少些。只是……这掺了黄土的煤,真能烧得旺?”
周涛笑了笑:“王师傅,各位师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今日多做一些,晾干了,明日便生一炉试试。到时候,这蜂窝煤究竟如何,火力旺不旺,烟气大不大,一试便知。”他看向王大锤,“王师傅,这和煤泥,压煤饼的活计,就交给你们了。模具我让人多做了几个,今日先试着做一批。”
王大锤将手中的煤饼放下,又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成!国舅爷既然这么说了,咱们就照着您的法子试试。左右不过是些煤末子和黄土,费些力气罢了。若是真能成,倒也是件大好事。”他转向身后的匠人,“都听见了?动手吧!照着国舅爷说的法子,把这煤饼子给做出来!”
匠人们起初还满腹狐疑,伸长脖子看着图纸,又看看那煤饼,听着周涛条理清晰的讲解,又见王大锤发了话,渐渐地,脸上的疑惑少了些,多了几分思索和跃跃欲试。众人应了一声,便开始动手和煤泥,压煤饼。
林婉儿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周涛。他身上沾着煤灰,额上渗着汗珠,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这黑色的煤泥在他手中能变成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她看得有些出神,一时间竟有些痴了。
周涛拍了拍手上的煤灰,转向李逸风,“逸风兄,西山蜂窝煤项目,即刻启动!先给我造一百个这样的炉子,打一万块蜂窝煤出来!咱们先在西山内部试用!让工坊的匠人、安置区的流民,都先用起来看看效果。”
李逸风看着那不起眼的煤饼,又看看周涛自信满满的样子,再想到先前账簿上的赤字,此刻仿佛已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在向他招手,用力点头:“公子放心,此事我亲自盯着,保证办妥!炉子和煤饼,三日内便能备好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