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标准化(1 / 1)
周涛见他们已有所悟,便继续道:“这还不够。我还有其二,我称之为‘流水线’。
这是何意?譬如我们炼钢,从选矿石,到配焦炭,到观火候,到开炉出钢,再到锻打成型,其中有多少道工序?”
宋应星下意识地屈指计算:“选矿、碎矿、淘洗、配料、入炉、鼓风、熔炼、测温、出炉、浇铸、冷却、锻打……不下十数道主要工序,每一道又有诸多细节。”
李逸风在一旁听着,脑中努力勾勒着这番景象,试探着问道:“公子,您说的这‘流水线’,莫不是……让不同的人,专门负责这不同的一道工序?”
“逸风说对了一半。”周涛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不仅是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序,而且是,每一个人,或者每一组人,都只做自己眼前这一道工序,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譬如,张三只管筛选矿石,李四只管往炉里添焦炭,王五就专门盯着炉温的变化,赵六则专司开炉出钢。
他们不必通晓所有环节,只需将自己手头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快,做到最好。”
宋应星眉头又一次锁起,带着几分忧虑:“公子,如此一来……匠人们岂非成了只会做一件事的……器具?他们若长年累月只负责一道工序,会不会失了通盘的技艺?那火器的整体品质,长远来看,会不会……”
孙元化此刻却已是双目放光,他不等宋应星说完,便抢着道:
“不会!宋先生,恰恰相反!一人专精一事,其技艺必能炉火纯青!譬如钻制枪管,若一人每日钻十根,连钻一年,他闭着眼都能感知那钻头深浅、孔壁是否均匀!这比一个什么都会,却样样不精的匠人,造出的枪管,只会更精良,更稳定!”
周涛含笑点头:“孙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一个人,精力有限,能精通一两门手艺已是难得。
若将这复杂的火器制造拆分开来,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那一环的‘宗师’,
你想想,我们打造火器的速度,能快到什么地步?每一道工序都由最熟练的人把控,这火器的品质,又怎会不稳定?”
三人听得心潮澎湃,仿佛被周涛描绘的景象彻底震撼。
这些闻所未闻的说法,如同惊雷一般,劈开了他们固有的认知,却又在细思之下,发现其中蕴含着朴素而强大的道理,直指生产的根本。
宋应星反复念叨着“标准化”、“流水线”,脸上的黑灰也掩不住他眼中闪烁的光芒:
“公子之法,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却又,却又如同拨云见日,直指要害!若真能依此法行事,我西山工坊,
何愁不能日产精钢千百斤,火器万千件!产量、品质,皆可数倍,不,数十倍于今!”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
孙元化亦是连连点头,他看向周涛的眼神,已不仅仅是钦佩,更带着一丝敬畏:
“周大人,您……您这些经天纬地之才,究竟从何而来?元化苦思军械改良之道数十年,自认于火器制造也算略有心得,
然今日听大人一席话,方知先前所学,不过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若能将此‘标准化’与‘流水线’之法,用于我大明火器制造,不仅产量能一日千里,
更重要的是,每一件火器的品质都将稳定可靠!我大明军备,何愁不能焕然一新,横扫建奴!”
他越说越是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手持新式火器,所向披靡的场景。
李逸风站在一旁,听着这番宏伟的擘画,只觉得胸中一股热血奔涌激荡,眼前不再是这个小小的炼钢作坊,而是一条通往强国富民、开创盛世的金光大道,而自家公子,便是这条大道的开辟者。
他握紧了双拳,恨不得立刻就投身到这伟大的事业之中。
众人正商议得热火朝天,规划着西山未来的宏伟蓝图,一名西山护卫脸色煞白地冲了进来,声音带着哭腔:
“东家!不好了!出大事了!”
周涛心中一沉:“何事惊慌?”
“蜂窝煤……蜂窝煤出事了!昨夜里,城中……城中一下子死了五户人家,总共二十三口人!都说是……都说是烧了咱们的蜂窝煤,煤烟中毒死的!顺天府已经派人查封了咱们在城里的几个售卖点,还要拿人呢!”
作坊内瞬间死寂,方才的兴奋与喜悦荡然无存。
宋应星一个踉跄,扶住了旁边的炉壁,脸色瞬间褪尽血色:“煤烟中毒?怎……怎么会?我们试烧了那么多次,从未有过此等事……”
李逸风声音发颤:“二十三口人?公子,这……这如何是好?顺天府拿人……”
孙元化亦是面色凝重,他看向周涛。
周涛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知道,此事,必有蹊跷。“先别慌。我去顺天府先看看情况。宋先生,孙先生,你们留在西山,看好作坊,安抚人心,切不可自乱阵脚。此事,我自会查个水落石出。”
周涛对那护卫道:“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仔细细再说一遍,不要漏掉任何细节。”
护卫定了定神,将听来的消息又说了一遍,言语间仍是惊惧。
周涛听完,一言不发,转身便向外走。
马车在石板路上颠簸,周涛端坐车中,闭目凝神。
他必须尽快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刚到顺天府衙门口,还未下车,一名内侍已快步迎了上来,尖细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周公子,陛下急召,请您即刻入宫。”
周涛心中一凛,看来此事已经惊动了天听。他点了点头,对车夫道:“改道,去皇宫。”
皇宫暖阁内,崇祯皇帝负手而立,背对着殿门,看不清表情。
周涛趋前几步,躬身行礼:“臣周涛,见过陛下。”
崇祯皇帝缓缓转过身,面沉似水,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周涛,你来了。宣武门外的事情,你可听说了?”
“臣刚从西山赶回京中,路上已听闻此事。臣……心中大骇。”周涛的声音沉稳,但微微一顿,显出内心的震动。
“大骇?”崇祯皇帝的语气陡然严厉了几分,“
朕看,是骇人听闻!一夜之间,五户人家,二十三条性命!皆因用了你西山所产的蜂窝煤!你让朕,如何向满朝文武交代?如何向京城百万生民交代?”
周涛抬起头,目光坚定:“陛下,此事绝非如表面看来的那般简单!蜂窝煤从试制到售卖,臣与西山匠人宋应星等人,反复试验过不知多少次。
其燃烧时烟气,远小于寻常人家所用的劣质石炭,甚至比一些潮湿的木炭烟气更小。
在城中售卖之前,西山工坊数百匠户流民,早已先行试用多日,从未发生过任何中毒之事。其中定有蹊跷!”
“蹊跷?”崇祯皇帝冷哼一声,目光锐利地盯着周涛,
“二十三条人命,便是最大的蹊跷!周涛,你那西山,近来动作频频,名声鹊起。蜂窝煤一出,又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你自己心中有数。如今出了这等泼天的大事,你以为,那些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会轻易放过这个攻讦你的机会吗?”
“陛下圣明。”周涛躬身,“臣亦有此忧虑。那些人巴不得臣身败名裂,巴不得西山就此倾颓。若臣此刻退缩,岂非正中他们下怀?”
崇祯皇帝踱了几步,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忧虑:
“顺天府已经派人查封了你们在城中的售卖点,府尹程大人上了折子,言辞激烈,请朕严办。朝中亦有不少言官闻风而动,弹劾你的奏章,想必明日便会堆满朕的御案。”
“陛下,正因如此,臣恳请陛下恩准,由臣亲自查办此案!”周涛声音恳切,
“臣要查个水落石出,一则为那二十三条无辜性命昭雪,二则为西山正名,三则……也是为了揪出幕后黑手,以儆效尤!若此事不能查明,任由谣言肆虐,不仅蜂窝煤将毁于一旦,日后西山怕是都会举步维艰,为人所阻!”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深深看了周涛一眼:“你亲自去查?你可知,你此刻便是众矢之的。顺天府已在查办,你若插手,怕是更会引火烧身,授人以柄。”
“陛下,臣若不查,便是默认了这盆污水。臣问心无愧,西山之物,绝无害人之心。顺天府查案,或循常例,未必能洞察其中关节。臣熟悉蜂窝煤的制法与特性,或许能从他们忽略之处,找出真相。臣恳请陛下给臣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崇祯皇帝沉默了片刻,暖阁内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他再次转过身,负手看向窗外,声音低沉:“此事非同小可,牵连甚广。你若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朕也保不住你。”
“臣明白。若查不出真相,臣甘愿领受任何责罚。”
崇祯皇帝缓缓回过头,眼神复杂:“好。朕就再信你一次。此事,朕给你三天时间。
三天之内,你必须给朕一个交代。”他略一停顿,“锦衣卫千户林靖,为人还算机敏,行事也有些章法。你带上他,让他从旁协助你。有锦衣卫的人出面,许多事情,也方便一些,不至于让你处处受制。”
周涛心中一凛,随即躬身:“臣,谢陛下隆恩,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去吧。记住,小心行事,莫要再给那些人留下任何把柄。”崇祯皇帝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周涛再次行礼,随后快步退出了暖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