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西山皇家银行(1 / 1)

加入書籤

乾清宫外,周涛静立等候。

日影西斜,紫禁城的宫墙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压在人心头的巨石。

蜂窝煤一案虽了,钱三等人伏法,京城看似恢复了平静。

但周涛心中清楚,这不过是癣疥之疾。

真正盘踞在大明肌体之上的巨蠹,如晋商八大家那般,仍在暗中吸食着帝国的骨血。

那些人,才是动摇国本的祸源。

若想彻底扭转乾坤,仅仅是改良军械、推行新煤,还远远不够。

必须要有更深层次的变革,触及这个王朝的根本。

比如,钱。

一个内侍碎步而出,躬身引他入内。

周涛整了整衣冠,踏入乾清宫。

暖阁内,崇祯皇帝正烦躁地来回踱步,地上散落着几片碎瓷。

“参见陛下。”

崇祯皇帝猛地转过身,脸上怒气未消。

“周涛,你看看,看看这些奏疏!就因为那蜂窝煤的事,多少言官借题发挥!说朕偏袒外戚,说你西山跋扈!朕杀了钱三那伙奸商,他们还不依不饶!”

他一脚踢开脚边的一本奏疏。

周涛上前几步,拾起那本奏疏,看也未看,便放到一旁。

“陛下,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要说,便由他们说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蜂窝煤如今在京中已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物件,百姓心中有杆秤。日子久了,那些闲言碎语自然就散了。”

崇祯皇帝胸口起伏,显然气得不轻:“散了?朕看他们是越说越起劲!今日早朝,御史张纯就差指着朕的鼻子骂了!说朕不恤民情,纵容外戚垄断民生!还有那给事中李廉,说什么西山之煤,利虽小,其害大,长此以往,必使民怨沸腾!真是岂有此理!”

周涛微微一笑:“陛下息怒。言官嘛,风闻奏事是他们的本分,有时候说话是难听了点,陛下听听便罢。为这点小事气坏了龙体,岂非更称了某些人的意?”

崇祯皇帝重重哼了一声,在御案后坐下,语气稍缓,却又转为忧虑。他拿起桌上一本翻开的账簿,只看了一眼,便又烦躁地合上。

“罢了,不说这些。朕今日叫你来,是有另一桩烦心事。国库……又空了。各地军饷、赈灾,处处都要用钱,朕这内帑,也快被掏干了。”

他脸上满是疲惫,指了指那账簿:“你自己看吧。户部尚书前日哭着来见朕,说再挤不出银子了。可边关的军报雪片似的飞来,哪个不是催饷的?朕……朕真是焦头烂额。”

周涛心中一动,机会来了。他接过账簿,略微翻看,上面的赤字触目惊心。

“陛下,臣斗胆。说起这钱粮之事,国库空虚,固然与连年征战、天灾人祸有关,但亦与我大明钱法不彰,有莫大干系。”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钱法?我大明的钱法,自太祖起便定下了,用银用钱,有何不彰之处?”

“陛下可还记得大明宝钞?”

崇祯皇帝一怔,随即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与无奈:“宝钞?那不是早就成了废纸一张?提它作甚。当年太祖高皇帝推行宝钞,本意是好的,奈何……唉。朕听闻,洪武年间,一贯宝钞尚能兑换白银一两,可到了后来,一贯宝钞连买一斗米都不够,百姓视如敝屣。”

“陛下圣明。”周涛躬身,“宝钞之所以失败,并非纸币本身之过,而是方法不当。”

崇祯皇帝来了些兴趣,身子微微前倾:“哦?此话怎讲?朕也曾看过些记载,只说是滥发无度,以致民不信用。莫非还有其他缘故?”

“陛下所言正是其一。所谓滥发无度,便是朝廷缺钱之时,便只管印制宝钞,而不顾市面上是否需要这许多。其二,宝钞发行之初,未曾有足额的准备金作为支撑。何为准备金?便是要有等值的金银、铜钱或粮食布匹等实物作为抵押。百姓拿着宝钞,随时可以去官府兑换成这些实物,他们才会相信这纸片是有价值的。可当初,宝钞发行,官府可曾备下足够的金银供百姓兑换?”

崇祯皇帝皱眉思索:“似乎……并未提及此事。只说一体通行,民间不得拒用。”

“正是。百姓拿着宝钞,却换不回真金白银,这纸,与寻常纸张何异?其三,便是宝钞印制粗劣,防伪极差,民间私印伪钞泛滥,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宝钞信誉荡然无存。一张真钞尚且不值钱,何况是假钞满天飞?”

周涛看着崇祯皇帝逐渐凝重的表情,继续说道:“这宝钞,就如同一张借条。朝廷向百姓借钱,打了这张借条。可若这张借条,既不能随时兑现承诺,又越打越多,最后甚至连谁打的都分不清,那它自然就成了一张废纸。”

崇祯皇帝听得入神,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暖阁内一时只有周涛平稳的声音。他叹了口气:“听你这么一说,这宝钞之败,确非偶然。只是,这纸做的钱,终究是虚的,如何能比得上真金白银来得实在?”

“若能善用纸币,其利远大于弊。”周涛话锋一转。

“利在何处?”崇祯皇帝追问,眼中带着几分审视。

“其一,便于流通。陛下试想,若有大宗交易,动辄成千上万两白银,运输何其不便,途中盗匪觊觎,押运兵丁耗费,损耗亦大。若用纸币,一叠在手,轻便快捷,岂不省却许多麻烦?”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此言倒也有理。朕也听闻,江南富商往来,携带银两,确有诸多不便。”

“其二,便于朝廷掌控财权。若纸币成为主要货币,朝廷便可通过控制纸币发行量,调控市面上的银钱流通,稳定物价。甚至可以集中财力,用于军国大事。而不是像现在这般,银钱散于民间,朝廷用度,处处掣肘。”

“掌控财权?”崇祯皇帝眼神一亮,“你的意思是,朝廷能更容易地把钱收上来?”

“非是强行收取,陛下。而是当纸币通行无阻,百姓信任之时,朝廷发行纸币,便等同于将市面上的部分金银置换出来,集中到朝廷手中。此乃无形之税赋,却不伤民。其三,可节省金银铜等贵金属的损耗。铸钱本身便有磨损,流通日久,份量渐轻。若用纸币替代部分金属货币,则可将这些宝贵的金属用于更紧要之处,譬如……铸造精良的火器,或是充作国库储备。”

崇祯皇帝眼中光芒闪动,他仿佛看到了一条解决财政困境的新路。他忍不住站起身,又踱了几步。

“其四,若纸币印制精良,防伪得当,由朝廷统一发行,并以国家信用担保,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兑换,则百姓必然乐于使用。如此,朝廷便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一笔稳定的财源,用于赈灾、练兵、兴修水利,何愁国库空虚?”

崇祯皇帝只觉脑中轰然作响,往日里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局,此刻竟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他看着周涛,心中暗道:此子之见,远超凡俗,几如洞悉数百年兴替玄机一般!这等经世济民之策,朕前所未闻!

“周涛,你所言……匪夷所思,却又字字在理!”崇祯皇帝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若真能如此,我大明财政,或可起死回生!只是……这纸币,当真能让百姓信服?万一……万一又重蹈宝钞的覆辙,朕……朕这张脸,可就真没地方搁了。”

周涛趁热打铁:“陛下,臣有一策,或可一试。臣请旨,在西山开办一家‘西山皇家银行’,专门负责印制和发行一种新式纸币,暂名‘龙元’。此龙元以皇家信用为担保,初期可与白银、铜钱按固定比例兑换。譬如,一龙元可兑白银一钱,或铜钱一百文。待龙元流通稳定,百姓认可之后,臣愿将此银行及所有印钞铸币之权,完整无缺地移交户部,归国家所有。臣绝不从中牟取分毫私利。”

“西山皇家银行?”崇祯皇帝反复咀嚼着这个新名词,眼中既有期盼,也有疑虑,“皇家银行……这名字倒也气派。只是,此事体大,若再蹈宝钞覆辙……”他面露忧色,“你说的准备金,从何而来?朕的内帑,已是捉襟见肘。户部更是空空如也。”

“陛下放心。”周涛语气坚定,“臣有十足把握。印制新钞,技术为先。臣会用上最好的纸张,最精密的图案,最难仿制的油墨,以及……臣独有的一些防伪之法,确保伪钞难以遁形。至于准备金,西山如今蜂窝煤、精钢等产业,日进斗金,可先以此为基。陛下亦可从内帑之中,拨付一部分金银,不必太多,只需向天下人昭示皇家之信即可。发行之初,严格控制数量,绝不滥发,并储备足额准备金,确保随时可以兑付。信誉,是纸币的生命。只要百姓拿着龙元,能在银行随时换到足额的银钱,他们便会信。”

崇祯皇帝沉吟良久,又问了许多关于准备金的筹措、兑换的流程、防伪的具体细节,周涛一一对答如流,许多经济学原理,虽换了说辞,却也让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

“你说的那些防伪之法,真能管用?宝钞当年,就是毁在假票太多。”

“陛下,臣所用之法,非但图样繁复,更有肉眼难辨之暗记,非特殊方法不能察。所用纸张油墨,亦是特制,寻常作坊,绝难仿冒。便是宝钞局的老匠人,若无臣之指点,也休想仿出一张来。”

“好!”崇祯皇帝猛地一拍御案,“此事,朕准了!依旧不必经过内阁,朕给你中旨,你放手去做!钱粮之事,关乎国运,拖延不得!”

他随即提笔,写下一道中旨。

“陛下,印制新钞,需能工巧匠。臣听闻,当年宝钞局虽已荒废,但其编制尚在,或有一些老匠人尚在人世,他们于印制一道,总有些经验。”

崇祯皇帝道:“朕即刻下令,将宝钞局所有工匠,无论老少,全部调拨给你西山银行调用!他们若能将功补过,亦是一桩美事。朕再给你一道密旨,若有不从或怠慢者,你可先斩后奏!”

周涛接过中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臣,遵旨!必不负陛下厚望!”

他退出乾清宫,脚步轻快了许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