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雄军扩编(1 / 1)
窗外日头已然三竿,周涛在锦被中翻了个身,嘟囔了句什么。
“少爷,少爷,快醒醒,宫里来人了,陛下召您即刻进宫!”小翠的声音隔着门帘传来,带着几分焦急。
周涛一个激灵坐起,揉了揉眼睛。又是乾清宫。
乾清宫暖阁内,气氛比往日凝重几分。
崇祯皇帝端坐御案之后,面沉似水。阶下,内阁首辅李标、兵部尚书张缙彦、还有老臣孙承宗赫然在列,几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也垂手侍立。
周涛进来行礼,崇祯皇帝抬了抬手,示意他免礼。
“周卿,前番你所提军制改革,朕与几位老臣商议过。今日再议,你且将那‘军纪参赞’之法,再与众卿详述一遍。”
周涛心中了然,这是要正式过堂了。他上前一步,声音清晰:“回陛下,臣所言‘军纪参赞’,其职有三。其一,掌军中人事升迁、功过赏罚之稽核。各级将领对麾下军官提拔任用,有提议之权,然最终人选,需由‘军纪参赞’会同兵部审核,上报陛下裁决。士卒功过记录,亦由参赞核实,以防将领任人唯亲,植党营私。”
“其二,负责军中思想教化。定期组织士卒学习大明律例,宣讲忠君爱国之理,明示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使士卒知晓,他们是大明的兵,是陛下的兵,而非某位将军的私兵。如此,可正军心,固军魂。”
“其三,监督粮饷发放、军械配备。自粮草出库,至发放到每一名士卒手中,军械之修造、分发、损耗,皆由‘军纪参赞’派员全程监督,严查克扣、冒领、贪墨、倒卖等情事。如此,可保士卒衣食无忧,军械齐备。”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张缙彦便出列,面带忧色:“陛下,周大人此法,听似新颖,然则军中之事,千头万绪,非同儿戏。将帅之权,历来一体,临阵杀伐,调度指挥,皆系于一人。若强行割裂,设此参赞,不掌兵,不临阵,却事事过问,处处掣肘,恐将帅束手束脚,贻误战机,反生祸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若事事皆要参赞点头,岂非纸上谈兵,误国误军?”
周涛:“张尚书所虑,不无道理。然参赞之设,非为干涉将帅临阵指挥。军事调度,排兵布阵,依旧由将帅全权负责。参赞之责,在于平日之军纪、人事与后勤。战时,参赞更不应干预前线将领之决断。若有异议,也当事后上奏,而非当场阻挠。此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将帅专于战,参赞专于纪,各司其职,方能使军队如臂使指,战无不胜。”
张缙彦眉头紧锁:“话虽如此,可这权力界限,如何划分得清楚?参赞若真有监督之权,又如何能保证其不越俎代庖?一旦与将帅不睦,稍加阻难,便可能酿成大错。再者,军情紧急之时,若将帅欲行非常之举,参赞却拘泥于条文,又当如何?”
温体仁站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并未立刻开口。上次喜峰口之事,他吃了大亏,此刻学乖了些,只在心中盘算。
李标作为首辅,语气平和,向前一步:“陛下,周大人之策,其心可嘉,旨在革除积弊,强我军旅。然则,参赞之权,确如张尚书所言,不可不慎。此职权力不小,既管人事稽核,又管思想教化,还监督粮饷军械,几乎囊括了军队日常运作之方方面面。如何遴选合适之人?若所选非人,或心术不正,与将帅勾结,狼狈为奸,则积弊未除,反添新乱。或依仗圣眷,反过来挟制将帅,培植私人势力,则更是尾大不掉,其祸更甚于将领专权。”
崇祯皇帝看向周涛:“李爱卿所虑,确是关键。这参赞之人选,你以为当如何?”
周涛:“回陛下,臣以为,参赞之选,首重德行与忠诚,须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之人。其二,需通晓军中事务,明白事理,而非空谈阔论之辈。其三,其任免升黜,皆由陛下一言而决,使其不敢心生二心,唯陛下之命是从。臣先前建议,可从都察院或翰林院拣选清正忠直之臣担任。另设监察御史,定期巡查参赞,允普通士卒越级举报。如此,层层监督,或可防微杜渐。”
崇祯皇帝目光转向阶下肃立的孙承宗:“孙先生久历戎机,深知军务,以为如何?”
孙承宗须发皆白,精神却矍铄。他缓缓出列,声音沉稳:“陛下,老臣在边镇多年,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深知军中积弊之重,非一日之寒。兵为将有,而非兵为国有,此乃国之大患。将领视士卒为私产,克扣粮饷,虚报兵额,层层盘剥,士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平日尚可勉强维持,一旦战事不利,或将帅有异心,则大军易帜,国家危矣。周大人此策,虽有需仔细斟酌之处,但其大方向,老臣以为是正确的,是切中要害的。”
他略一停顿,扫视了张缙彦和李标一眼,继续道:“参赞之设,确能对将领形成有效监督。只是其职权范围,如方才诸位大人所言,需有更明确之界定,不可含糊。譬如,人事稽核,可侧重于中下级军官之升迁赏罚,如此可激励士气,使有功者不至埋没。
至于高级将领之任免,事关重大,仍需陛下与兵部、五军都督府共议,非参赞一人可定。思想教化,此乃固本培元之举,至关重要,能使士卒知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凝聚军心,稳固军魂。粮饷监督,更是杜绝克扣、贪墨之良方,能让士卒吃饱穿暖,心无旁骛。”
孙承宗转向周涛,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与期许:“周大人所言,参赞由都察院或翰林院拣选清正忠直之臣担任,老臣以为,此法可行。
然翰林清流,或未历军旅,于军中实务恐有隔阂。老臣斗胆建言,亦可考虑从军中选拔一些久经战阵、品行端正、略通文墨、且对陛下忠心耿耿的宿将担当。他们更知军情,熟悉军中运作,与将帅沟通或更为顺畅,不至因隔阂而生误会。”
周涛躬身:“孙老大人所言极是,晚辈先前思虑确有不周。若能从军中选拔德才兼备之人,内外结合,则参赞之选,更为得人。晚辈受教。”
崇祯皇帝听着,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他用指节轻轻敲击着御案,殿内一时只有炭火燃烧的轻微噼啪声。
“孙先生之意,是此法可行,但需细化,且用人得当?”
孙承宗:“正是。凡事有利有弊,新法推行,尤需谨慎。老臣以为,可先择一军进行试点。譬如,卢象昇卢大人所练的天雄军,如今驻扎京畿近郊,军纪严明,士气高昂,战力不俗。
卢大人为人忠勇果敢,治军有方。若以此军为试点,选派得力之参赞辅佐,逐步摸索,加以完善此制,待行之有效,再行推广,或可见成效。”
崇祯皇帝目光一闪,似有所动。卢象昇,天雄军。
“卢象昇的天雄军,其人其军,确有可称道之处。”他沉吟片刻,眼神在阶下群臣脸上一一扫过,心中已有了计较。“诸卿所言,皆是谋国之言。军制改革,积弊已深,非一朝一夕可除,亦不能因噎废食。朕意已决,军事改革,势在必行!”
他猛地站起身,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即刻起,扩编卢象昇的天雄军,暂定两万人。仍称天雄军,由卢象昇任主将,负责练兵与指挥作战。”
“陛下圣明!”孙承宗率先躬身,其余诸臣亦随之附和。
“至于军纪参赞一职,”崇祯皇帝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周涛身上,又转向孙承宗,“朕思虑再三,便以史可法担任。史可法为人刚正不阿,素有清名,且在兵部历练过,知晓些军务,堪当此任。孙先生以为如何?”
孙承宗略一沉吟:“史可法其人,老臣亦有耳闻,确是忠贞之士。只是其人刚直有余,圆融不足,若与卢象昇这般同样刚烈之人共事,还需陛下多加提点,使其二人同心同德,方能成事。”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孙先生所言甚是,朕会亲自召见他们二人,晓以利害。”他又看向周涛:“周卿,你既为此策倡议者,这试点之事,便由你兼任监军,负责统筹协调,协助卢象昇与史可法,务必将此事办好。所需钱粮军械,西山可先行垫付,户部随后设法补齐。试点若成,你当居首功。”
周涛心中一动,监军?这权力可不小,既是监督,也是支持,更是陛下的耳目。“臣,遵旨。必不负陛下厚望。”
崇祯皇帝最后补充一句,声音不高,却分量极重:“扩编后的天雄军,其大营便设在西山脚下。一来便于周卿就近监察,随时掌握进展;二来……此地京畿要冲,亦需一支强兵拱卫,以策万全。”
李标、张缙彦等人心中皆是一凛。将一支新编练的精锐之师放在西山,由周涛这个外戚兼新兴权臣就近“监察”,这位置,这安排,太敏感了。陛下的心思,越发深不可测,令人难以捉摸。
周涛垂首,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微微上扬。西山脚下好啊,离自己的各项产业都近,粮草军械的补给、新式武器的试验,都方便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