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兄弟和睦(1 / 1)
四皇子身为主家,大皇子驾临,前去相迎自是礼数周全。
因此面对四皇子的告罪,萧弘翊浑不在意地一摆手:“四弟自便便是。”
四皇子正要转身,一旁安坐的五皇子萧昭瑞却施施然起身,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向萧弘翊请示道:“太子哥哥,大哥到了,臣弟也想去迎一迎,还请太子哥哥恩准。”
萧弘翊抬眼瞥了他一下,心中颇觉好笑。
这位五弟的手段,瞧着还是欠些火候。
纵然存了挑拨他与大皇子的心思,也不必做得如此露骨吧?
这般刻意,落在明眼人眼中,岂非欲盖弥彰?
若换了从前那位太子,此情此景,多半压不住火气,冷嘲热讽几句失态之言,断不会将闷气憋在胸中。
但如今坐在这里的是萧弘翊,他的人生信条,便是“躺平”。
连那九五之尊的龙椅坐不坐都浑不在意了,区区踩低捧高的把戏,又岂能撩动他的心弦?
他眼皮都未多抬一下,只随意道:“五弟想去便去,不必拘礼。今日是老四的喜宴,除了他这东道主,其余兄弟尽可随意走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席间,落在正埋头对付一块鹿肉的老八萧昭谦身上,扬声唤道:“八弟,过来,让二哥瞧瞧你近日可有长进?”
老八与老九同为景惠帝幼子,圣眷正浓。
然两人性情迥异:老八敦厚稳重,老九则十足是个混世魔王。
骤然被太子点名,老八虽有些不情愿掺和兄长们的事,还是老老实实放下筷子,走到萧弘翊跟前:“太子哥哥,臣弟刚念完《礼记》,师傅正讲着《中庸》……”
“那些个经书典籍,略通大意便好。”萧弘翊懒洋洋地打断他,顺手拿起一个橘子慢条斯理地剥着,“横竖咱又不指着科举进身。你啊,有空不如多翻些经世致用的学问,譬如……”
看着太子与老八一派“兄友弟恭”的和乐景象,主动请缨的五皇子萧昭瑞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堪。
他这一番刻意的请示,非但未能挑起波澜,反显得自己气量狭窄、手段拙劣。
一股微弱的挫败感袭上心头,同时,对眼前这位看似惫懒的太子,也悄然生出了几分前所未有的警惕。
这位太子,绝非他想象中那般容易拿捏!
自己,似乎有些轻敌了!
心念电转间,他面上已恢复了一贯的温润平和,只对欲起身相随的六、七两位皇子递了个眼色示意他们安坐,自己便独自转身,快步迎了出去。
不过片刻功夫,厅外便传来沉稳有力的脚步声。
身形魁梧、顾盼间自带一股英武之气的大皇子萧昭桓,在四皇子与五皇子一左一右的簇拥下,昂然步入花厅。
这位皇长子的到来,令在座的皇子们纷纷起身相迎,那份众星捧月般的热络气派,竟隐隐与方才太子萧弘翊驾临时的场面不相上下。
此情此景,落在有心人眼中,难免生出些“日月同辉”的微妙感触。
萧弘翊虽只承继了原主的记忆,此刻望着这位大步流星走进来的大皇子,一股源自宿主的、近乎本能的强烈厌憎之情,还是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这怨念,还真是根深蒂固!
且绝非什么兄弟情深。
唉,都是那至尊之位下,求而不得的可怜人罢了!
萧弘翊正暗自唏嘘,大皇子萧昭桓已行至近前,依照君臣之礼,一丝不苟地躬身道:“臣萧昭桓,参见太子!”
纵是兄长,太子亦是君。
萧弘翊也懒得虚应那些繁文缛节。
在他眼中,眼前这位与他一样,都是未来高墙内的失败者,何苦彼此为难?
他两的年纪都是让景惠帝足以猜忌的年纪。
如果自己晚生二十年,估计有可能被皇帝扶正。
他随意地点点头,语气带着几分家常的随意:“大哥不必多礼。今日是四弟的好日子,咱们兄弟只管尽兴。若都端着君臣架子,反倒无趣,兄弟们也放不开。”
萧昭桓闻言,心头猛地一跳。
太子对他素来防范甚严,但凡能压他一头的事,从不放过机会。
而他,对那储君之位亦存着炽热的觊觎。
两人表面维持着兄友弟恭,实则暗流涌动,剑拔弩张。
今日太子竟来赴老四的宴,已属意外。
更令他惊疑的是,太子此刻的态度,竟无半分往日的针锋相对与咄咄逼人。
这……莫非是父皇严惩了他几个心腹爪牙,反倒让他学会了收敛锋芒,城府更深了?
萧昭桓按下心中疑虑,面上堆起爽朗笑容:“太子所言极是,臣遵命。”
大皇子落座,四皇子府宴请的宾客算是到齐。
侍立的太监宫女们立时鱼贯而入,将早已备好的珍馐佳肴流水般呈上两张巨大的八仙桌。
四皇子此番宴请,确是用了心思的。
席间不仅鸡豚等常物齐备,更添了难得的山珍鹿脯与时令海鲜。
身份最尊的萧弘翊,自然被众人推让至主位。
若在以往,他少不得要与大皇子假意谦让一番,但如今既已“躺平”,便懒得再做戏。
横竖都是要被圈禁的命,装模作样给谁看?
几轮酒过,席间气氛渐渐活络起来。
众人正推杯换盏间,大皇子萧昭桓忽然端起酒杯,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开了口:“太子殿下,今日兄弟齐聚,其乐融融,臣心中甚是感念。值此欢宴,臣倒想起一桩小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这话一出,原本喧闹的花厅瞬间安静了几分。
五皇子萧昭瑞眼中精光一闪,唇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其他皇子也纷纷停下杯箸,目光在大皇子与太子之间交替。
萧弘翊正慢悠悠地剔着一块鱼肉上的细刺,闻言眼皮都没抬,只含糊地“唔”了一声,示意他说下去。
萧昭桓见状,心中那股试探之意更浓,他挺直腰背,朗声道:“臣听闻吏部考功司郎中一职,因前任丁忧出缺已有月余,至今尚未补实。此职关乎官员考绩升迁,干系重大,不宜久悬。臣斗胆,想向太子殿下举荐一人——臣的门人,通政司右参议刘文翰。此人精明干练,熟谙吏部章法,且为人忠正勤勉,若得此位,必能恪尽职守,不负朝廷所托。”
他说完,目光灼灼地盯着萧弘翊,带着几分审视与不易察觉的挑衅。
这刘文翰确是他精心培植的心腹,若能安插进吏部要职,对他势力扩张大有裨益。
他此举,一是试探太子深浅,二也是想当众压太子一头,看看这位储君在“兄弟和睦”的宴席上,如何应对这赤裸裸的“夺权”。
一时间,厅内落针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