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四通八达的秘方研究所,另一种风格(1 / 1)
众人一时没人说话,只有通风系统低沉的运转声在空间里回荡。
刚才在车间里看到的精密设备,此刻和地下研究所的安防比起来,竟显得有些“寻常”了。
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眼神里从最初的错愕,渐渐变成了混杂着敬畏与兴奋的复杂情绪,这种级别研究室,他们在今天之前想都没想过。
方言目光掠过众人震撼的神情,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设施的展示,更是给这群岭南中医吃了颗定心丸,在这里,他们的本事能被当成真正的“重器”来对待。
今天的目的已经算是达到了,接下来还得送这几位回去休息呢。
方言也不耽搁时间了,就招呼大家回地面。
他抬起手腕看了下手表,说道:
“今天时间也不早了,咱们就先到这里,我们送大家回酒店,明天早上再送大家去参观另外两所生产工厂。”
众人这次才回过神来,纷纷答应下来。
结果这次回去,又不是走的原路。
“这边请,我们直接乘电梯上去。”曾路泉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格外清晰,他招呼众人。
“还有电梯?”沈怀民惊讶。
“有的!”曾路泉答道。
这里大家都没看到电梯在什么地方,只能跟着曾路泉。
拐了个弯,出现了一个过道,在这里有好几部电梯,分别写着甲乙丙丁,曾路泉在丙口刷了一下身上的卡,很快,厚重的金属电梯门悄无声息地向两侧滑开,露出轿厢内部简约而坚固的灰色内壁。
相比于刚才地下研究所充满精密设备与严密防护的震撼空间,这电梯间显得冷峻而高效。
电梯内部的荧光灯管发出均匀柔和的白光,照亮每一张轮廓分明的脸庞。
曾路泉他率先走了进去。
身后,邓铁涛、黄耀燊、司徒铃、赵思兢等人鱼贯而入,脸上那股混杂着敬畏与兴奋的复杂神情仍未完全消散,只是眼神深处多了几分思索。
轿厢宽敞容纳这群略显沉默的国医大家绰绰有余。
金属门合拢的声音轻微而沉闷,如同隔绝开两个世界。
然后轻微的失重感瞬间传来,伴随着几乎难以察觉的低频嗡鸣,那是电梯开始平稳上升的标志。
通风系统的气流声在这里变得清晰可闻,低沉而持续,像是这片钢铁空间的沉稳呼吸。
众人依旧没有立刻交谈,而是观察这个电梯,看起来和京西宾馆是一个牌子的,但是明显高级的多,应该是新款。
刚才的所见所闻远超他们的想象,锅炉房入口的巧妙伪装、拐角通道的压力感应与紫外灭菌、坚如堡垒的核心实验室、预设的泄压口与生石灰应急池,还有那堪比金库大门的库房……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这里非凡的等级与沉甸甸的分量。
这些为了中医倾注半生心血的老人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专长和经验,接下来会被放置在一个何等严密与尖端的环境中加以保护、研究和转化的空间里。
这绝不是一个普通中医学院或地方研究所能拥有的环境。
“这地方可真厉害啊!”邓南星对着一旁的爷爷说道。
老爷子点了点头,然后眼神复杂的看向方言,这小子当初在同仁堂看病,现在居然已经掌管这么重要的地方了吗?
这简直太快了。
感觉当初方言在同仁堂坐诊还像是昨天似的。
其他人也心情复杂,电梯内壁映照着他们沉默的面容。
邓铁涛扫视了一眼光洁的轿厢内壁,又看了看指示灯面板上稳定上升的数字,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变得无比清晰:方言他们搞的这个,是动真格的!投入这种级别的设施,绝不会只是为了摆几本医书。
这次方言他们不仅仅是在展示硬件,更是在传递一个无声却强烈的信号:在这里,中医的智慧、他们毕生积累的本事,不会被轻慢,不会被束之高阁;它们将被置于这如同保险库般安全、如同精密手术室般严谨的环境之中,被当作真正的国之“重器”来守护、解读并释放其能量。
这无疑是给这群岭南巨擘们打了一剂最强效的“定心丸”。
几个人互相交换了个眼神。
大家都心照不宣了,现在这地方实在有点超过他们想象了,方言搞的确实好爱。
“叮——”
一声清脆而平稳的提示音打破了轿厢里的安静。
电梯门无声地向两侧滑开,柔和但更温暖的地面光线涌了进来,驱散了封闭空间的最后一丝冷意。
喧闹的人声、研究所特有的中药混合气味瞬间取代了地下那略显压抑的洁净与寂静。
这地方居然在研究所二楼办公室开的门。
“我们到了。”曾路泉率先走出电梯。
众人也随之而动,踏上了结实的水泥地面。
这一刻,从地下重返人间。
“我的妈,这地方真是四通八达啊!”沈怀民惊叹道。
其他人看到这出来的地方,也是有些懵逼。
邓铁涛跨出电梯的脚顿了半秒,抬头看着眼前的办公室陈设,文件柜、搪瓷杯、墙上贴着的药材采购清单,这些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与刚才地下的钢铁堡垒形成的反差,让他忍不住失笑:
“这……这简直像从保险柜里钻回了自家书房。”
其他人点头。
接着曾路泉带着大家下楼,然后把方言他们送到了门口。
“好了,不用送了,你还有工作,就送到这里吧!”方言在门口对着曾路泉说道。
曾路泉点了点头。
接下来方言他们走了出去。
然后开上车,把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些人都送了回去。
车上的时候,邓铁涛一直在感慨刚才看到的那些东西,方言发现今天的“定心丸”,不仅“吃”下了,药效似乎还很强烈。
老爷子们今天回去,可能还需要好好消化一下震撼才行。
……
时间很快到了第二天,方言一大早吃完早饭查完房,然后就和老胡一起出发了,今天任务就是带着股东们参观朝阳东坝和昌平沙河片区的生产工厂。
虽然那边没有地下研发部门,但是那边的生产线规模肯定是比秘方研究所大的多。
而且方言之前一直都没去过,今天也算是顺道看看自己的工厂是啥样子。
甩手掌柜甩到他这个阶段也算是不多了。
今天萧承志和邓南星同样跟在一起,昨天晚上他们就没回家,而是在方言家里睡的,今天早上也挤在车里一起出发了。
还好方言的车里位置够用。
今天老丈人和老爹也跟在一起,他们主要是要去看生产线,到时候好研究升级的事儿,现在他们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还需要看看实际的生产线,到时候才能知道好不好改装。
方言开玩笑,两位国防工业的教授,也算是打上暑假工了。
一行人一共四辆车,先来到了朝阳东坝的工厂。
方言也在这里看到了好久没见的大金。
自从上次从学校里出来后,他就一直在工厂这边帮忙,现在老金的状态很好,穿着工作服,已经完全进入了管理层的角色里。
等到老胡一下车,他就拿着东西开始汇报了起来。
汇报完毕才看到方言还有其他人,这才和方言打起招呼:
“方哥!”
“在这里干得不错吧?”方言问道。
“多亏了方哥和胡老板的信任,现在做的还不错。”大金笑呵呵的对着方言说道,现在谁都看不出他曾经是个手下小弟众多的混混头子。
经过了学校图书馆的洗礼,现在是完全就像是工厂管理人员。
老胡对着方言说道:
“行了,回头再叙旧,咱们先参观一下车间吧!”
方言点了点头,今天这才是正事呢。
朝阳东坝药厂的空气与研究所截然不同。
对于第一次真正踏足这个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的方言来说,这感觉既新奇又带着一丝陌生的亲切。
巨大的空间感、密集的人员、忙碌的流水线,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工业画卷。
这与他昨晚亲历过的、如同科幻堡垒般的研究所地下空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简单来说研究所是一个钢铁森林里的精密工坊,这里是一个大地上的劳动工场。
众人甫一踏入巨大的彩钢板厂房,一股混杂着生药草腥气、烘干炉焦香和淡淡汗味的浓郁气息便扑面而来,裹挟着从高大窗户斜射进来的朝阳热力,形成了一种蓬勃而稍显粗砺的感觉。
这与研究所那经过层层过滤、恒温恒湿、精密冰冷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里远比研究所的生产车间开阔得多,不再是研究所里精密的感觉,而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流水线战场。
数条钢架支撑的传送带如同巨蟒般延伸,发出低沉且节奏稳定的机械轰鸣,秘方研究所的设备虽精密但数量有限,这里的机器是规模化的产物,噪音带着一种工业力量感,不再是研究所设备那种“低沉的运转声”。
仔细一看其实还是同样品牌的机器,但是放在这里却有种很粗犷的感觉。
工人们的数量也远超研究所的精兵。
他们身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扎着头巾或戴着防尘帽,在各个工位间麻利地操作,或分拣、或投料、或封装,动作带着劳动人民的熟练与力度。
他们交谈的声音、工具的碰撞声夹杂在机器轰鸣里,不像研究所那般人人屏息凝神,只闻设备运转。
车间里氤氲着一股药材被蒸煮、干燥后散发的复杂气味,混合着油脂、烘烤焦香以及淡淡的汗味。
头顶是巨大的通风管道和吊扇,尽力排散着这股生产气息,却远不如研究所地下那样能完全掌控环境的“洁净度”。
墙壁上贴着巨大的安全生产标语和简化的操作规程图,简洁直白,也不像是研究所那样贴满技术流程图和专业术语标识。
不过这里虽庞大嘈杂,但秩序井然。
物料流动路径清晰,工位划分明确,生产节拍感强。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效率。
老胡来这里次数最多,对生产线也很了解,于是他当担起了讲解的任务。
听着老胡如数家珍的介绍日产能、原料周转周期、成品合格率等具体数据,众人心中对这地方规模化高效率生产的认知更为具象化起来。
ps:更完这章还欠大家34000字。
今天冇了,明天请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