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各怀鬼胎!正是乌合之众!(1 / 1)
在东察合台汗国暗流涌动的权力棋盘上,各方势力的野心如荒原烈火般肆意蔓延。
贾尼别作为哈萨克部族的核心人物,正谋划着一场深远的战略布局。他深谙“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道,企图借马哈麻可汗的名义,将西域各部族纳入麾下。
表面上,他以响应察合台汗国大汗号召为幌子,实则在暗中排挤其他部族势力。
哈萨克人自迁徙至西域,历经数代经营,已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建立起稳固牧场,通过控制丝绸之路支线贸易,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但贾尼别这位颇具野心的部族首领,并未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农业与哈密的商道枢纽地位,是掌控西域命脉的关键所在。
哈萨克人虽在草原上拥有一席之地,但东部的吐鲁番与哈密,如同两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他不断谋划东进。
在贾尼别的战略蓝图中,东部扩张绝非简单的领土兼并。一旦哈萨克势力渗透至吐鲁番、哈密,既能切断其他部族与中原的贸易通道,削弱其经济根基,又能以这些战略要地为跳板,逐步蚕食周边部族领地。
他计划通过扶持亲哈萨克的地方势力,推行哈萨克化政策,将语言、文化与统治模式植入当地,从而构建起以哈萨克人为核心的统治体系。
届时,马哈麻作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傀儡可汗,将失去利用价值。
贾尼别将效仿先辈建立汗国的壮举,以西域为根基,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民族融合的哈萨克汗国,让哈萨克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崛起,重塑草原霸权。
贾尼别的野心并非空想,而是有着坚实的实力支撑。
麾下的哈萨克骑兵,自幼在马背上成长,精通骑射与突袭战术。他们在草原争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无论是对抗草原部落的袭扰,还是应对其他势力的进犯,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
通过与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哈萨克人引进了先进的冶铁技术,打造出的复合弓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钢锻造的马刀锋利无比,锁子甲与皮甲的搭配,也让骑兵在防护与灵活性上达到平衡。
这些精良的装备,加上骑兵们精湛的骑术与战术素养,使得哈萨克骑兵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为贾尼别实现野心提供了可靠的军事保障。
另一边,卜烟帖木儿统领的突厥势力在西域棋盘上同样暗藏锋芒。
自突厥汗国在东亚瓦解后,西迁的部众历经数百年繁衍,已在中亚建立起以乌古斯部落联盟为根基的庞大势力网络,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更印证了突厥人在欧亚大陆的统治潜力。
然而,刻在血脉中的记忆始终驱使着他们——七河流域的草原曾是先祖放牧之地,阿尔泰山的矿脉承载着古老的锻造技艺,被汉唐军队驱离故土的耻辱,如同燃烧的烙铁般横亘在突厥贵族心间,夺回蒙古高原、重返东方故土的夙愿,在历代首领的训诫中代代相传。
当大明十万铁骑踏入西域的消息传来,卜烟帖木儿立刻就意识到机会到了,他深知这场冲突不仅是东察合台汗国与明帝国的博弈,更是突厥人百年难遇的战略契机。
中亚的突厥诸部早已通过商路建立起隐秘的军事同盟,布哈拉的铁匠行会能每月供应千具复合弓,撒马尔罕的商队可在半月内调集万石粮草,更有来自小亚细亚的军事顾问带来火炮铸造技术与围城战术。
这些潜藏的战争资源,将化作突厥弯刀出鞘的后盾。
先借大明与哈萨克的鏖战削弱各方实力,再以支援东察合台汗国之名介入战局。
突厥骑兵将沿着锡尔河故道快速机动,利用蒙古诸部突厥化的文化纽带分化对手,对摇摆不定的部族恩威并施。
他更计划以奥斯曼帝国的名义,向黄金家族后裔控制的汗国施压,凭借横跨欧亚的政治影响力,迫使周边势力默许突厥在西域的扩张。
这场布局若成,突厥人不仅能重夺先祖故地,更将撕开重返中原的战略缺口,让“东方复仇”的古老誓言照进现实。
卜烟帖木儿的算盘打得极为精妙。
他预判贾尼别率领的哈萨克势力,必定会与大明军队展开殊死搏斗,而其他西域部族也会卷入这场纷争。
届时,他只需坐山观虎斗,待各方势力两败俱伤,突厥人便能以逸待劳,一举收拾残局,将整个西域收入囊中。
突厥人有着独特的优势,长期的文化交融使得众多蒙古人突厥化,这种文化纽带让他们在与蒙古势力交往时游刃有余。
与哈萨克人不同,突厥人背后更有奥斯曼帝国这一强大靠山。
奥斯曼帝国作为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与政治影响力,足以让那些黄金家族后裔所掌控的汗国不敢小觑。
而掌控东察合台汗国数十年的权臣忽歹达,同样心怀鬼胎。
他历经无数权力斗争,深谙“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在他看来,贾尼别与卜烟帖木儿的势力不断扩张,已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次战事,对他而言正是肃清异己的绝佳时机。
他暗中调动亲信力量,在筹备抵御明军的同时,也在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对贾尼别和卜烟帖木儿的势力进行致命打击,以确保自己的权势无人能撼动。
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马哈麻可汗虽长期被架空,但也并非毫无反抗之心。他不甘心永远做个傀儡,暗中联络部分忠于自己的势力,试图寻找机会摆脱忽歹达等人的控制。
然而,在各方势力的重重包围下,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在这权力漩涡的底层,西域各部族更是各怀心思。
大的部族在权衡利弊后,或选择站队,或保持中立,试图在这场纷争中保存实力;而众多小部族为求生存,早已开始暗中与大明接触。
大明军队在西域的赫赫威名,让这些小部族看到了依附强者的希望。
他们源源不断地向大明传递情报,内容从忽歹达军队的兵力部署,到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事无巨细。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墙头草式的部族,他们在大明与东察合台汗国之间左右逢源,同时下注,妄图无论哪方获胜,自己都能分得一杯羹。
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东察合台汗国。
看似庞大的三十万联军,实则人心不齐,各自为战。
贾尼别、卜烟帖木儿、忽歹达、马哈麻四人,连同麾下各部族,在权力与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他们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在为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增添更多变数,也让西域的局势变得愈发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