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阴谋(1 / 1)
“不能坐以待毙!”李员外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也带着一丝孤注一掷的狠劲,“苏伯钧要的是开荒的政绩,要的是水源惠及的地方!我们要的是什么?是那些荒地下面可能有的水!还有开荒后田地的归属和利益!”
他环视众人,压低声音,语速飞快:“诸位,风向变了,硬顶是顶不住了。咱们得变!得主动!得在苏伯钧带着水回来、架子端到最高之前,自己凑上去,把台阶给他铺好,把面子给他做足!但里子咱们得争!”
“怎么争?”王掌柜急切地问。
“章程的核心是什么?头三年免赋,县里优先帮找水源,贷种子农具!”李员外掰着手指头,“免赋三年,这没问题,荒地本来也没多少产出。贷种子农具?县里库银紧张,我们几家凑凑,以‘乡贤捐输’的名义认捐一部分!这是大义!报纸上也能好看!”
他顿了顿,眼中精光更盛:“关键是‘优先帮找水源’和开荒后的‘田亩归属’!苏老三的神技,现在就是无价宝!我们名下的荒地,不少地方其实也有点盼头,只是以前觉得投入大、风险高,懒得弄。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苏老三肯点头,往那里一站,指个地方,水就有了!荒地立刻变宝地!”
“你的意思是…”钱老爷似乎明白了。
“对!”李员外用力点头,“我们主动去找苏伯钧,表示‘深明大义’,‘体恤民艰’,‘全力支持’他的《劝垦章程》!但是,支持要有条件——我们名下那些符合开垦条件、位置又好的荒地,必须纳入第一批优先开垦和‘优先寻找水源’的名单!只要苏三爷肯去‘看’一眼,点个头,水源的功劳还是他的,地还是我们的!但有了水,那地的价值…可就翻着跟头涨了!而且,开荒的佃户、长工,得用我们的人,或者由我们‘推荐’可靠的!”
“妙啊!”王掌柜一拍大腿,“这叫借鸡生蛋!用苏家的‘神技’和县府的章程,给我们自己的地灌水升值!我们出点血认捐种子,换来的可是实打实的良田和以后的租子!还能落个支持救灾的好名声!”
“不错!”赵举人也捋着胡子,缓缓点头,“而且我们主动支持,姿态放低,给足苏伯钧面子。他新官上任,急需各方势力认可来站稳脚跟,我们递上橄榄枝,他没理由不接着。只要他点了头,把我们的地纳入优先序列,让承勇去‘看’一眼,这事就成了大半!总比等他挟大势压人,我们被迫接受更苛刻的条件要好!”
几个人越说越觉得此计可行,脸上的阴霾散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危机中发现生路的精明和兴奋。
“还有一点!”李员外补充道,声音带着一丝冷意,“我们几家必须抱成团,统一口径!跟苏伯钧谈的时候,咬死‘优先序列’和‘水源保障’!这是我们支持的前提!只要他答应这一点,认捐多少种子,出多少人力协助开荒,都好商量!要是谁私下里拆台,想自己先去巴结…哼,那就别怪大家不讲情面了!”
众人心中一凛,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在巨大的利益和潜在的威胁面前,这些平日里也互有龃龉的乡绅地主,迅速结成了暂时的同盟。
“事不宜迟!”李员外站起身,“我这就去草拟一份‘联名陈情书’,表达我等对苏县佐《劝垦章程》的‘鼎力支持’和‘拳拳之心’,顺便…委婉地提一提我们对名下荒地纳入优先开垦序列的‘殷切期望’!等苏伯钧从枯木岭回来,我们立刻联袂登门拜访,给他来个…雪中送炭!”
花厅里,气氛从绝望的凝重,转向了一种带着算计的、紧张的期待。
他们不再幻想阻止章程,而是要在苏家兄弟掀起的这场“水利风暴”中,尽可能多地捞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肥肉。
-----------------
车轮碾过晋城城门外最后一段黄尘滚滚的土路,枯木岭的荒凉萧索终于被甩在身后。
前方,晋城熟悉的灰砖城墙在午后阳光下显出温和的轮廓。
苏伯钧、苏承勇两位舅舅并骑在前,身后跟着风尘仆仆的治安队员和工房老吏,人人脸上都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痕迹。
三舅苏承勇勒住缰绳,眯眼望向城门。
城门处却似乎有些异样。
平日此时虽也人来人往,却绝无今日这般攒动不息。
不等他们靠近,一阵高过一阵的喧哗声浪已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冲散了队伍沉闷的气息。
“看!是苏三爷!苏三爷他们回来了!”一个眼尖的小贩扯着嗓子喊破了音。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引爆了积蓄已久的热情。
人群骤然爆发出更大的欢呼,无数只手高高扬起,兴奋地挥舞着。
卖菜的婆子丢下扁担,铺子里的伙计挤到门口,连城门口执勤的兵丁也忘了阻拦,脸上带着由衷的笑意。无数道目光热切地聚焦在苏承勇身上,饱含感激与崇敬,如同迎接得胜凯旋的将军。
“是苏县佐和苏三爷!”
“回来了!他们从枯木岭回来了!”
“三爷!您老辛苦了!”
“苏县佐,您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汹涌澎湃。
苏伯钧和苏承勇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愕和不解。
枯木岭找水虽然艰难,怎么会在城里引起如此轰动?
苏承勇本能地挺直了腰背,脸上露出沉稳的微笑,向热情的百姓抱拳示意。
苏伯钧则温言安抚着过于激动的人群。
治安队的汉子们下意识挺直了腰杆,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工房那位须发花白、见惯世情的老吏员,也被这扑面而来的热情冲得有些发懵,下意识抬手扶了扶被挤歪的帽子,浑浊的老眼里满是惊异。
林砚从马车中探出头看过去,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晋城父老发亮的眼睛和咧开的笑脸,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悄然裹住了他。
从城门到苏府所在的东大街,不过短短一段路,他们却仿佛走了很久。
热情的百姓簇拥着马队,一路追随,欢呼声此起彼伏,将“苏三爷”的名号一遍遍传扬开去。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掠过晋城的大街小巷,在茶馆酒肆里炸响,在深宅大院内传递。
待到苏府那熟悉的黑漆大门终于近在眼前,喧闹声才渐渐被隔绝在外。
门房早已敞开大门恭候,仆役们脸上也带着与有荣焉的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