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人嘛,看远点,想远点,留点余地,不一定是坏事!(1 / 1)

加入書籤

营州城的分房行动如火如荼。

另一边,柴令武带着众人狂奔了足有半个月,也终于将辽东的冰天雪地甩在身后,进入了温暖如春的中原地区。

穿过幽燕山脉,一行人行驶在河北道宽大笔直的官道上。

望着官道旁碧绿如蓝风光无限的汾水,众人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不行了不行了,歇会儿,先歇会儿,走不动了!”

队伍正常行驶着,人群中忽然传来章季叫苦不迭的声音。

柴令武应声回头,迎上的便是一张张布满了风尘与疲惫的脸颊。

事实上,柴令武也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

半个月时间,他带着队伍足足狂奔出近两千里的距离。

走这么远的路,饶是他年轻气盛,还是骑乘的战马,也有些承受不住了。

“吁~”

他勒住马缰,有气无力道:“那就先歇会儿。”

几乎是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他身后二十余骑也像是下饺子一般坠落下马。

柴令武翻身下马,将谢知书抱下马来。

刚准备招呼众人到河边歇一下,众人便像是扭动的驱虫一般朝着碧蓝的河畔开始蠕动。

就连战马,也撅着蹄子,一晃一晃的来到河边,开始咕嘟咕嘟大口喝水。

众人躺在河滩上,将脸埋进水里,感受着水流带来的清凉。

人马皆在痛饮。

柴令武没有喝生水的习惯,他解下腰间水囊递给谢知书,谢知书接过水囊,抿了几口润润嗓子,随后将水囊还给柴令武。

柴令武咕嘟咕嘟将水囊里的水一饮而尽,随后一屁股坐在河边一块石板上。

谢知书挨着他,长途跋涉的辛劳,让两人都没了说话的兴趣。

夫妻二人就这么静静的坐着。

不多时,众人痛饮结束。

章季拖着一身泥水走到柴令武身旁一屁股坐下,愁眉苦脸的唉声叹气道:“公爷,咱就不能走慢一点吗,咱家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

柴令武没有说话,目光不自觉眺望长安方向。

此地已至晋地,意味着他们已经走完了一半的路程。

但所谓是行者百里半九十,剩下的路程,才是真正难走的路。

章季抱怨了一句,见柴令武不搭茬,也只能悻悻的闭上嘴巴。

但他刚闭嘴,柴令武又冷不丁问道:“老章,你说陛下的大军,现在到哪里了?”

章季愣了一下,随即没好气道:“您问我,我上哪知道去?”

柴令武眉头轻蹙,却也没有再问。

一时间,气氛再度沉默了下来。

三人就这么静静的坐在河畔,凝望着眼前的一江春水。

而缓过来的李辉等人,在给马儿喂过青料之后,则再度忙碌起来。

他们分作两拨人,一拨人寻来一些石头,垒成灶台。

另一波人则去捡了些柴火回来,显然是准备做饭。

于是,河边三人的目光,又从这一江春水转移到了众人垒成的灶台上。

半个月急行军,众人吃到热食的次数屈指可数。

现在自然是无比渴望一顿热气腾腾的稀粥。

章季望着望着,冷不丁出声道:“陛下的大军,现在估摸着已经过了河套,准备进关内了吧......”

“嗯?”

柴令武愣了一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章季若有所思道:“咱家奉命出长安时,陛下班师回朝的诏令已经抵达长安好几日,咱家在去营州的路上,又走了一个多月,再算上这半个月时间,陛下起码已经赶了两个月的路。”

柴令武又愣了一下,但这次,他反应过来了。

若有所思片刻,他接过话头,斟酌道:“陛下是从漠北草原班师回朝,纵然大军的行军速度比咱们要慢得多,但两个月时间,也足以走出三四千里的路,的确,差不了太多。”

章季点点头,转头问道:“公爷突然问陛下的行程做什么?”

柴令武低下头,没有回答。

他此次回京,乃是配合李承乾自污,需要赶在李世民之前先一步回到长安。

因此,自然要掌握李世民的行踪,才好掐时间。

只不过这些事情,就没必要和章季说了。

章季也是个聪明人,见柴令武不应声,便自然而然的转变了话题。

愁眉苦脸道:“这一路走来,咱家可是遭老罪了,咱家就是一阉人,现在也干上这行军的活计了,娘贼的......”

柴令武闻言,不由咧嘴一笑。

伸手拍拍他的肩膀,笑道:“放心吧,太子殿下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

章季扯了扯嘴角,心道有功劳,他也得有命享才是。

但话到嘴边,就变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他摇摇头道:“功劳什么的,咱家一个阉人,也没想那么多,咱家只希望陛下能看在咱家一向本分的份上,留咱家一条狗命,咱家就谢天谢地了。”

柴令武笑了笑,不再多言。

他知道,章季也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可能在皇宫里混那么多年,始终身居高位。

所以,有些事情,也不必说得太透。

就以他们现在干的事情来说,等李世民回京之后,吃挂落是肯定的。

但有些时候,吃挂落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是厚积薄发也说不定。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也好,章季也好,相比李世民而言,都太年轻了。

等到李世民五六十岁老迈之时,他们才正好是壮年。

若是在贞观一朝,就把路走到尽头,那将来等到新皇登基,留给他们的,恐怕就只有一杯鸩酒或是一份玄武门对掏邀请了。

人嘛,看远一点,想远一点,给自己留点余地,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柴令武思维发散着,一旁的李辉等人,也做好了今天的午餐。

午餐很简单,就是一头盔面糊糊。

因为走得太急,没来得及带上锅碗瓢盆。

所以,只能用头盔当锅,然后往里面加水,等水烧开,再撒上几把充作干粮的炒面搅拌搅拌,冷食就成了热食。

野外行军,吃饭也没那么多讲究,能哄饱肚子就行。

李辉将一头盔浓稠的糊糊递给柴令武,这是他和谢知书的那份。

至于章季,他自己吃一份。

剩下的人,要么一人端着一个头盔,要么两人凑在一起,直接端着头盔喝。

柴令武折了两根树枝当成筷子,递给谢知书,示意谢知书先吃。

谢知书也不矫情,端着头盔几下将里面的面糊吃掉三分之一,然后再全部拿给柴令武。

柴令武就更不讲究了,几大口将面糊喝完,随手扔到李辉手里。

李辉将粘在头盔里的面糊舔干净,放在河水里洗净,重新戴到头顶上。

“走吧,继续上路!”

柴令武见众人都已经吃饱喝足,也不准备继续浪费时间。

毕竟,李世民现在很可能已经入了关内,而他还在晋地。

两者的距离长安的路程,足有两倍之遥,纵然他赶路的速度肯定比李世民的行军速度更快。

但也很难保证一定能赶在李世民之前先一步回到长安。

他翻身上马,将谢知书拉上战马。

刚准备驱动战马前行,一队精骑忽然迎头而来。

“笃笃笃~”

急促的马蹄声传进众人的耳朵。

柴令武皱了皱眉,正准备带着亲卫退到一边给对方让路,却见对方忽地停下了脚步。

“吁~”

来者十余骑,为首的骑士刚勒住马缰,便扯着嗓子大吼道:“前方可是新兴县公行在所在?吾乃太子翊卫都尉王冲,特来拜见!”

听见王冲的喊话,柴令武不由愣了一下。

他身后的亲卫,也是忍不住面面相觑。

太子三卫来人,特意来半路上接他们,这合理吗?

柴令武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随即朗声道:“不错,正是本官!”

柴令武话音落下,为首的骑士便立即纵马上前,取出了自己的告身文书,双手捧着递到柴令武跟前。

柴令武伸手接过,确定对方身份没有问题之后,不由皱眉道:“太子殿下叫你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告知本官?”

那将士闻言,赶忙沉声道:“殿下遣末将转告公爷,十二日前,陛下大军已渡过大河,入了河套境内。七日前,代公大军已至渭州。”

“这么快?”

柴令武错愕了一瞬,随即眉头皱得更紧:“殿下只让你说这些吗?”

“对!”

那将士重重点头。

听得对方确定,柴令武忍不住深吸口气,重重叹出。

一旁的章季,也是忍不住眉头紧皱。

陛下的速度,竟然比他和柴令武推测的还要快?

“公爷,咱们不能耽搁了。”

他忍不住小声提醒了一句。

“我知道!”

柴令武应了一声,随即转头看向那校尉问道:“你是跟我们一块儿走,还是还先回长安复命?”

“末将先回长安复命!”

那校尉给出了选择,柴令武麾下的队伍,纵然是一人两骑,但在他看来,速度还是慢了些。

柴令武也不强求,对着他摆摆手,示意他自去,便带着队伍继续上路。

那校尉也不多言,消息传到之后,便立即纵马转身,带着麾下十余骑扬长而去,不过片刻时间,便消失在众人眼里。

“咱们得加快速度!”

送走前来报信的太子亲卫将士,柴令武果断对着身后的亲卫们说道。

李辉蹙眉道:“怎么加快?”

柴令武沉吟一瞬,淡淡道:“先前咱们每日行走的路程,是一百二十里,从现在开始,每日再增三十里。”

“一百五十里!”

李辉大吃一惊:“长此以往,咱们受的住,战马也受不住啊。”

“回到长安之后,便让战马退役!”

柴令武摆摆手,一锤定音。

这么跑,的确伤马,但相比而言,还是正事更加重要。

众人面面相觑一阵,却也无人反对。

“驾~”

柴令武不再多言,双腿一垮,战马便如离弦之箭一般飞射而出。

队伍继续上路,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好在,越往南走,气候便越温润,勉强也算一件好事。

但即便柴令武加快了每日的赶路速度,当他带着队伍进入潼关之时,时间也来到了三月。

几乎是同一时间,李世民与李靖所率的大军,也进入了关中。

李靖所率的六万大军,班师回朝的路上,已经逐渐有将士离开大部队,回到了队伍所在的地方折冲府。

因此,当他自大散关入境之后,麾下只余下左右威卫的两万四千人。

李世民麾下好一些,因为他麾下的主力,主要是柴绍与候君集麾下的左右两卫和程咬金麾下的左领军卫大军。

所以李世民自萧关入境之时,麾下尚有四万余人。

四万余人浩浩荡荡入关,自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通过的。

于是,李世民选在今日在萧关落脚驻跸,准备等大军全部通过萧关之后,再继续启程。

萧关箭楼之上,一身戎装的李世民居高南望。

入目所及,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

这个季节,关中的春小麦已经抽条,嫩黄的春芽,是这田地之间唯一的颜色。

天地尽头,终南山,太白山,万花山,太华山的轮廓若隐若现。

驻足良久,李世民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太华山方向。

他淡淡地问道:“那小兔崽子,现在到哪里了?”

李世民话音落下,箭楼后面的阴影之中,突然冒出来一道干瘦的人影。

人影正是随侍李世民身侧的影卫眼。

他远远的朝李世民一拱手,沉声道:“回陛下的话,据鼻和舌传回来的消息所言,新兴县公昨日前刚过了风陵渡,今日约莫已经进了潼关。”

“潼关么......”

李世民呢喃一句,眼中浮现一抹趣味:“小兔崽子,跑得还挺快.......”

眼不语,只是静待李世民的命令。

李世民沉吟一瞬,却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良久,才继续问道:“李靖和李绩的大军呢,现在到了哪里?”

眼愣了一下,赶忙应声道:“约莫是到了大散关附近吧,今日暂时还没有代国公与英国公的消息传来。”

李世民轻轻颔首,想了想,淡淡吩咐道:“既如此,去告诉柴绍与候君集一声,让他们继续放慢行军的速度。”

眼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急忙就要去传信。

但还没来得及迈开步子,便听得李世民继续吩咐道:“去告诉辅机,让他先一步折返长安,接手朝中诸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