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BJ的小吃(1 / 1)

加入書籤

说完了宫廷菜,再来捋一捋官府菜。

官府菜简单来说,是权贵家的私房宴席。其特点是融合宫廷菜的精细与地方菜的风味,讲究“食不厌精”,多为高官显贵的家厨所创。

代表菜有谭家菜(清末官僚谭宗浚家传,以黄焖鱼翅、红烧鲍鱼闻名)厉家菜(祖上为慈禧御膳房主管,延续宫廷风味)孔府菜(山东衍圣公府菜,部分传入BJ官府宴席)

当官府菜再下沉时,与江湖菜的关系却又密切起来。官府菜因用料昂贵、工艺复杂,普通百姓难以接触,但部分技法(如高汤吊制、复杂刀工)影响了高端酒楼菜。江湖菜中的“堂倌菜”(如东兴楼、丰泽园的招牌菜)吸收了官府菜的精致,但更接地气。

说完了官府菜,咱们再来说一说江湖菜。

江湖菜是酒楼的市井智慧。其特点介于官府菜与市井小吃之间,既有宴席菜的体面,又兼顾平民消费,多出自老字号酒楼。

江湖菜的代表菜那可就大众化许多了,什么葱烧海参(丰泽园名菜,鲁菜技法+BJ口味)九转大肠(鲁菜传入,经BJ改良)糟熘鱼片(源自山东,BJ酒楼发扬光大)。

宫廷菜、官府菜和江湖菜,三者关系十分密切,但这三者,却又和最底层的老BJ小吃紧密相连了。

三个菜系中的“下脚料”常被小吃利用,如爆肚(羊肚边角料)、炒肝(猪肝大肠)等。部分小吃升级后进入酒楼,如门钉肉饼(宫廷小吃→市井→酒楼点心)。

BJ小吃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其特点就是取材平民化,口味浓厚,多与北方面食、清真饮食结合。

所具有代表性的BJ小吃,大部分就是以上三种菜系的下脚料了。什么卤煮火烧(源自宫廷“苏造肉”,平民化演变)爆肚(江湖菜“水爆肚”简化版)豆汁儿焦圈(绿豆发酵,老BJ独特风味)艾窝窝(原为宫廷糯米点心,后传入民间)等等,不胜枚举。

部分小吃直接脱胎于宫廷菜(如豌豆黄、芸豆卷)。江湖菜酒楼的“二荤铺”(平价炒菜)与小吃摊共生,形成老BJ的饮食生态。

总的来说,四者关系就是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京味儿宫廷菜→官府菜→江湖菜→小吃。技艺从顶层向下渗透,如高汤工艺、复杂刀工。

小吃反哺高端菜:如卤煮源自苏造肉,后成为市井代表。高端菜如:鲁菜、清真菜、满族饮食与BJ本地风味结合,又形成了独特体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者谁也分不开。

虽然多次作为首都,但BJ的物资总体来说,是十分匮乏的,东南西北,什么都需要运进来。所以,这种重叠的供需关系,也铸就了独特的BJ小吃独特的魅力。

BJ饮食的精华在于“讲究而不拘束”——宫廷菜的礼仪、官府菜的精致、江湖菜的智慧、小吃的烟火气,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不过,这些年来,倒是有些本末倒置起来了。本来是消费巨大的宫廷菜官府菜,一下子阳春白雪了起来。倒是那些个不入眼,边边角角的BJ小吃,现在一下子火爆了起来。

肠子肝肺甚至都比五花肉贵,这在三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更别提一百多年了。

并且,这些BJ小吃,大都有穷讲究之说。

苏风这一路看下去,什么豆汁儿、豌豆黄、驴打滚、卤煮、烧饼夹肉、打卤面······等等,全部都是那些常见的。

就这些,每样东西,都是有来历,有讲究的。

毕竟在北京,人家宫廷菜官府菜讲究的是气势,是排场。那么作为最下一层的小吃,就只能是讲规矩了。

苏风也看过不少名家访谈吃的这些东西。

就拿老BJ打卤面来说。过去人吃不起太贵的,怎么办呢?就吃打卤面。量大实惠。

喜三的时候吃,接三的时候吃和过生的时候吃。

喜三指的是家里生孩子健康活泼,生下来三天宴请宾客。

接三指的是家里老人去世,三天之后,也做这个打卤面。

过生日就是自个过生日别人来祝寿,也会吃打卤面。

现在生活好了,这些讲究也没了。想吃,也就随时吃了。

打卤面是以前穷人吃的买卖,当然,除了打卤面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解馋。清真寺的烧饼也算是BJ市一绝的。

唐鲁孙老先生曾经在书中写过,老BJ的四种烧饼,有芝麻酱烧饼、马蹄烧饼、驴蹄烧饼和发面小火烧。

马蹄烧饼BJ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河北部分地区,和山东青州地区还有;驴蹄烧饼就更不用说了,几乎绝迹;发面小火烧现在也几乎没有了,除了山东鲁西南地区生孩子的时候吃喜面还能够零星看到些。

芝麻酱烧饼里面就是分层的,刷上芝麻酱,贴进缸子当中烤。热热的,用来夹冷肉,味道是极好的。

除了夹肉吃,也还可以直接配上羊杂汤来吃,效果更佳。

当然,这些对于现在的食客来讲,好吃就完事了,谁也不知道这一道道小吃背后的历史了。

苏风靠着一个卖豆汁的摊位直接坐了下来。

摊主是个善谈的学长,看见苏风坐下来了,倒也不避讳。

“哎呀,这爷们,俺们这豆汁味蛮串的,你也不避避嘛。”

“好家伙,这还是个天津人。”

“学长,你天津人,为啥在京菜社干啊?”

“还能为嘛,不就是以后在BJ当个打工仔嘛,你看看天津的这些个房价物价,还不如去BJ干去强呢。我那些哥哥兄弟们,还不都是在天津混得都睁不开眼啊,还不如那群说相声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