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谁干的?(1 / 1)
不是哥们,咱们俩谁是老北京人?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问题是,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起来这么全乎的东西啊。
烧饼作为以前底层人士的美食,自然而然的就直接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做的是花样百出了。
“咱们现在就光做这一种么?”
“还有几天到国庆?”
“一天。”
“对,所以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除了麻酱火烧外,咱们其他的火烧也要准备好,虽然顾客点火烧就做好了等待时间长的准备,但两个小时一过,人家都吃完饭了你还没上来,那就没意思了。”
两人忙上忙下,终于把烧饼饼胚给做好了。
“咱们能不能不用电烤炉了,就用那个火炭炉子?”
苏风指了指旁边落灰的火炭高炉。
“现在做这玩意太麻烦了吧,哪个厨师都得嫌累,不愿意去做。”
“我去问问。”
正在外面监督四位学生揉面团的李师傅听了这话很诧异。
“火炭高炉虽然做的好吃,但对于厨师来说太危险,有烧伤的风险,得不偿失,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再用了。如果说你非要用,那就得注意下安全了。”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苏风直接回到了屋里,打扫了一下半小时不到就收拾妥当了。
“李师傅说屋外有木炭,你给我弄点来。”
肖启东出去十分钟,直接给整出来一大盆木炭。
“来,看看这些个,怎么样?”
“看着还可以”
两人很快就点了火,直接把内壁给烧热了。
“我贴,你没干过,容易烧伤。”
炉火映得苏风半边脸通红,他攥着铁铲的手掌在粗布围裙上蹭了蹭煤灰。
肖启东蹲在炉口,脖颈后皱出三道深纹,像晒干的柿饼皮。
“面坯要贴着炉壁甩。“肖启东的破锣嗓子震得铁皮桶嗡嗡响。苏风卷到肘弯的衣袖,面饼沾了盐水,在铁铲上颠两下,手腕抖出个半圆——啪!焦香混着麦香漫出来,面饼竟稳稳贴在炉膛暗红处。
二十七个烧饼次第绽放,肖启东数数:“十六、拾漆、十八...“
麻酱烧饼出炉时裹着金甲,苏风掰开的刹那,芝麻雨似的落进粗陶碗。油酥层足有九重,每咬一口都簌簌掉渣。
“尝尝吧。”
“确实好吃。”肖启东连吃三个。
“还不是很到时候,你给我拿铝箔纸去,我进行保温。”
肖启东又颠颠的跑了一趟,拿来了食品用的铝箔纸。
苏风挨个包好,半个插在了炭灰里面。
“等着吧,待会儿,食客就上门了。”
“不是,这是什么保温方法?不是应该放在保温箱的吗?”
“没有,我平时就这样做的,这样会更好。”
果然,国庆节的前两天,是臻善楼最忙的时候。
大厅经理赵姐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今天的客流量绝对不比国庆节少。
不出所料,十一点多的时候,天南海北口音的各路游客,已经把大厅的座位挤满了。
“看来,这些游客,放着宫廷菜不点,小吃点的还是多。”赵姐看了下菜单,叹了口气。
臻善楼的宫廷菜是很有名的,但挡不住人家游客非得试一下豆汁儿啊。
咋,你去杭州还不得点一盘西湖醋鱼啊。
苏风肖启东两个人正在那里等着,只见门被推得吱呀作响。
苏风正蹲在炉口拨弄炭灰。一个服务员直接进来。
看了冒着火星的高炉,愣了下:“这玩意咋又搬出来了?”
“行了,六盘烧饼,带走。”
苏风和肖启东一个拿单子,一个摆着烧饼,相互配合,忙得倒是挺快。
服务员一愣,这烧饼升级了?什么时候开始包装铝箔纸了?
但现在正是忙的时候,也没空细想,直接端起来就走。
烧饼摆在了桌子上,一旁的赵姐也愣了一下。
这烧饼怎么变了?后厨怎么回事?
顾客没这心思,逛了大半天了,肚子早就叫唤了。撕开烤得焦脆的包装,九层油酥应声绽开,芝麻粒蹦到粗陶碟里簌簌作响。天津口音的大姐拈起块碎渣尝了尝,突然掏出手机:“快!给我和这个烧饼合个影!真地道,好吃。“
大家围在桌子前,铝箔纸剥落的脆响此起彼伏。
赵姐一听这动静,更加不解了,后厨什么时候这烧饼这么脆生了。
也不顾前面游客多了,赶紧去后厨看看。
这两天后面厨师出去的有点多,还进来一批学徒。若是这批烧饼没有大师傅把关,光靠学徒,自己肯定放心不下。
苏风和肖启东正在挥汗如雨的时候,就看到了赵姐进来了。
赵姐一愣,更加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怎么是你们两个学生,李师傅呢?”
“李师傅在另一个屋里。”
李师傅还在和四个学生忙着扯面呢,就听到赵姐在另一个屋里说话的声音,直接走了出来。
“怎么了?”
赵姐把刚才的情况一下,说道:“虽然现在是外地的游客多,但咱们也不能把烧饼单独交给两名学生做不是?万一做得差呢?”
李师傅走向前来,看了下埋在炭灰中带着铝箔的烧饼,直接“诶”了一声。
这个方法倒是挺独特的,自己只是在一些家传的手法当中见到过。
捏了下,直接酥掉渣了。
李师傅更加诧异,按说高炉做的不会这么效果好,不然也不会用电烤炉了,怎么苏风做的就这么好?
尝了一口,愣了下。
“这麻酱里掺了椒盐?“
苏风擦着汗笑:“您舌头真灵,二八酱配现炒的花椒盐,老方子里还要撒桂花呢。“
李师傅点了点头:“确实是老方子,甚至比我做的都好。赵经理,你放心好了,这两个孩子,在我这里,至少烧饼就出师了。”
赵姐也是一愣。不过,既然是李师傅这么说了,咱们自己就好好上菜了。
再次回到大厅的时候,那几桌点了烧饼的游客就开始向周围推荐了。
“这家的烧饼不错,听听,也好吃。你们也点一下。”
在吃的方面,食客们都是非常热心的。经验的交流是相互的,这边吃着,那边就是开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