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锅子菜的分类(1 / 1)
“这强度其实不算累了,之前我摆地摊的时候,至少这些强度,要接着干四五个小时。”
肖启东咋舌,这也太难了。
自己不由得想起来,到底这么做,对不对。
要不大学毕业别当老师了,就改从政吧。
高汤应用最广的宫廷菜是锅子菜,这些都是非常出名的。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星河中,锅子菜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宫廷中流传的锅子菜品种,更是凝聚了历代厨师的智慧与皇家的奢华品味。
菊花锅、一品锅、什锦火锅、莼菜锅、羊肉涮锅、酸菜锅子、八仙锅子、鱼头锅、野鸡锅、豆腐锅——这些名字背后,不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承载着皇家生活的精致与考究。
菊花锅,堪称中国火锅中的雅致之作。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宫廷,据传由慈禧太后所喜爱并推广。菊花锅的精妙之处在于将金秋时节的菊花融入火锅之中。
制作时,选用白菊花瓣,经过严格筛选与清洗,确保其洁净无瑕。火锅汤底多以鸡鸭高汤为底,加入火腿、鲜笋、香菇等提鲜食材。
待汤沸腾后,将薄切的生片涮入锅中,最后撒上新鲜菊花瓣。菊花不仅为火锅增添了一抹金黄,其淡淡的清香更能化解荤腥,使汤味更加清鲜。
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太后每至深秋必食菊花锅,认为其“清肝明目,延年益寿“。有趣的是,菊花锅的食用方式还暗含养生之道——先涮肉后撒菊,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避免了过食油腻。
一品锅,名字本身就彰显了其尊贵地位。“一品“在古代官制中为最高品级,足见这道火锅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一品锅起源于康熙年间,相传为御厨为康熙皇帝南巡时所创。其最大特点是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传统做法是将一只特制的大陶锅分层摆放食材:底层铺以干贝、鱼翅等海味,中层置入火腿、鸡块、香菇等荤料,上层则摆放各种时令蔬菜与豆腐。
食用时从上而下逐层涮煮,每一层都有不同风味。一品锅的汤底通常用老母鸡、金华火腿和干贝长时间熬制,鲜美异常。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一品锅,并御赐“天下第一锅“的美誉,使其名声大噪。
什锦火锅,顾名思义,是各种食材的大集合。这道火锅在清代宫廷中极为流行,尤其在年节庆典时必不可少。
什锦火锅的最大特色是食材多样,通常包括海参、鱼肚、鲍鱼、虾仁、火腿、鸡肉、猪肉、冬笋、香菇等多种珍贵食材。
制作时,先将所有食材分别处理妥当,整齐码放在特制的铜锅中,中间留出空间放入调好味的浓汤。食用时,宾客可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食材涮煮,既体现了皇家的慷慨,又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御膳房曾准备过一个直径达一米的巨型什锦火锅,内装百余种食材,堪称“火锅中的航母“。
莼菜锅,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精致风味。莼菜,又名水葵,是一种生长在清澈湖水中的珍贵蔬菜,自古就被视为珍馐。
莼菜锅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宫廷,据传为宋高宗赵构所喜爱。制作莼菜锅时,需选用春季最嫩的莼菜,搭配火腿丝、鸡胸肉丝和嫩笋丝,以清鸡汤为底。、莼菜独特的滑嫩口感与清淡汤底相得益彰,体现了江南饮食“清淡鲜美“的特点。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曾多次品尝莼菜锅,并命人将莼菜移植至圆明园的湖泊中,以便随时享用。这一举动虽显奢侈,却也反映了皇家对美食的不懈追求。
羊肉涮锅,作为北方火锅的代表,在宫廷中也有着悠久历史。元代忽必烈大军征战时发明的“涮羊肉“,后经改良成为宫廷佳肴。
清代宫廷的羊肉涮锅讲究选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优质羊肉,切成极薄的片,只需在滚烫的铜锅中涮几秒即可食用。汤底简单却考究,多用口蘑、海米熬制,突出羊肉本味。
据传,慈禧太后尤其喜爱涮羊肉,御膳房为此专门训练厨师掌握切肉技巧,要求“薄如纸,匀若浆“。有趣的是,宫廷涮羊肉还发展出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从涮肉顺序到蘸料搭配都有讲究,体现了皇家的严谨作风。
酸菜锅子,看似普通,却在东北宫廷中占据重要位置。满族先民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酸菜不仅便于保存,还能帮助人体抵御严寒。
清代入关后,酸菜锅成为宫廷冬季常见火锅。制作时选用东北大白菜,经乳酸菌发酵制成酸菜,与猪肉、血肠、粉条等同煮。酸辣鲜香的汤底,搭配软糯的酸菜和滑嫩的血肠,既开胃又暖身。
据《清宫膳食档》记载,乾隆皇帝冬季巡幸塞外时,必命御膳房准备酸菜锅,认为其“驱寒暖胃,胜似补药“。这一来自民间的美食,因其实用性而被宫廷接纳并传承。
八仙锅子,名字取自道教“八仙过海“的典故,象征多样性。这道火锅在清代宫廷宴席上颇为常见,特点是食材搭配讲究阴阳平衡、五味调和。
传统做法是将锅分为八个区域,分别放入不同食材:如东部放海鲜,西部置肉类,南部摆蔬菜,北部列菌类等。汤底则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春用菊花,夏用绿豆,秋用银耳,冬用人参。
——————————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跟大家说一个新知识点,从今年开始,6.1儿童节儿童放一天假期了。
今年的6.1正好是周日,所以就不放了,也就是说从2026年开始放。
提前祝在座的小朋友节日快乐。
至少,在小说里,我们都是少年。
肘子大佬的一句话我很欣赏:若再许我年少时,一年黄金一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