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散落在街角的老字号(1 / 1)
“这是给明年世园会准备的创意菜。”一位戴白手套的厨师解释,“传统蟹粉豆腐用的是南翔小笼的皮冻技法,现在加入了低温慢煮和泡沫技术,口感更轻盈。”
苏风凑近细看,忽然发现豆腐雕花的刀痕里嵌着金粉:“这是...非遗的戗金工艺?”
“小伙子好眼力。”厨师笑着点头,“我们跟故宫文创合作,把古代食盒的戗金技法用在摆盘上,上个月试菜时,德国外长夫人专门问这是不是新派水墨画。”
临近中午,向导忽然接到电话,歉意地说:“下午有重要接待,观摩只能到这里了。”
苏风望着操作间里仍在忙碌的厨师们,忽然轻声说:“肖启东,你记不记得入学时王校长说的话?'国宴厨师的刀,切的不是菜,是中国的脸面。'”
苏风望着某位厨师正在给佛跳墙封坛的手,指节上有淡淡的烫疤,却握得稳如磐石:“刚才看见他们处理鱼翅,不用剪刀而用手撕,就为了保留翅针的完整——这大概就是李阁老说的'匠人手上的分寸感'吧。”
两人跟着向导走向出口时,恰好路过洗碗区。成排的骨瓷餐具在超声波清洗机里泛着微光,肖启东忽然驻足,盯着墙上的铜牌:“1972年尼克松访华宴用瓷——原来这些盘子比咱们年纪都大。”
“每道国宴菜背后都有故事。”
向导指着盘子边缘的缠枝莲纹,“当年周总理亲自选定的纹样,说这是'连绵不断的友谊'。现在咱们用3D打印技术复刻,但釉料配方还是景德镇老匠人调的。”
走出操作间时,阳光恰好掠过钓鱼台的碧波。
苏风摸着口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食材温度、刀工数据和调味配比,忽然听见肖启东说:“等咱们毕业进了学校最顶层的那群人,说不定也能参与国宴备菜?”
“先把今天看见的刀工练熟吧。“苏风望着远处穿着雪白制服的厨师走过,忽然想起李阁老说过的话,“国宴厨房的案板,从来只让能把细节刻进骨头里的人站上去。”
肖启东忽然笑了,从包里掏出手机:“刚在摆盘区拍了张佛跳墙的陶坛,发给李阁老看看,就说咱们看见他昨天说的'荷叶三蒸法'了。”
“行了,咱们昨天刚加上李阁老的微信,就别骚扰他老人家啦。”
从钓鱼台国宾馆出来,苏风是有点遗憾。
好不容易来一趟,结果还只是看着,并没有亲自实践。
不过,这样也挺好了。至少,亲眼验证过了。
看到了国宴的严谨,还有工作的细致。
甚至,国宴的每一处细节都做的非常到位,这也给了苏风很大的启发。
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行了,咱哥俩回去吧。”
“上哪去,没给咱们布置任务了,要不咱们去那些老字号去看看?”
“你是说挨家挨户去吃吗?”
自从这两货这几天干了比较震撼的大事以来,的确是没有任务了。
虽然柯文道和李阁老要求苏风他们几个多做些菜,其他师傅学习一下。
但王汝梅却一反常态,直接干涉了下来。
这两学生这几天别安排任务了。
其实王校长也有自己的考虑。单这两天就已经是鸡飞狗跳了,那要是再做上那么几天,光给苏风擦屁股了,其他的什么也别干了。
因此,王校长干脆不让苏风做菜了,也算是保护了起来。
所以,在4号这一天开始,逛完钓鱼台国宾馆,其他实习生还在热火朝天帮忙的时候,苏风倒是反而都没什么事情了。
没什么事情,肖启东直接就邀请苏风去各大老字号饭店看一看,顺便整点吃的。
要论吃的老字号,必然是存在了160年的全聚德了。光绪年间,杨全仁盘下前门肉市的“德聚全”,取“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之意更名。
挂炉烤鸭的秘诀藏在果木的火候里——枣木为骨,梨木为魂,鸭胚在炉中旋转如金箔翻飞,皮脂酥脆若琉璃,肉质细嫩似凝脂。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曾赞:“鸭皮入口即化,仿佛春雪消融于舌尖。”如今前门老店的砖墙上,仍留着食客用指甲刻下的“鸭油润喉,齿颊留香”。
全聚德是挂炉,那么便宜坊的焖炉却守着另一番天地。
明永乐年间,山东人王仁从大运河畔带来的暗火技法,将鸭子置于炉中焖烤,水汽循环间锁住肉汁。乾隆年间,一位御史尝后题联:“此炉焖尽天下味,半城香透正阳门。”关于店名的由来,有传说称明朝忠臣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贬,途经便宜坊食鸭后赞叹“此店真便宜也”,遂题写匾额。
楼上楼虽然也是齐全,但追究历史,还是始终不如上面的这俩货了。
肖启东倒是没有带着苏风再去吃烤鸭,而是直接来到了东来顺。
1903年,丁德山在东安市场支起的羊肉摊,因选料精细、刀工如纸闻名。涮肉讲究“三盘清水见功底”——肉片入锅不散,汤底始终清澈。梅兰芳每次演完《贵妃醉酒》必来此,专用“梅花盘”盛羊腱子,蘸麻酱时总要顺时针转三圈。其独创的“一青二白”吃法(糖蒜、白菜、粉丝),至今仍是老BJ的冬日标配。
涮肉倒是没点多,一人一盘,先塞些牙缝,省着肚子吃。七上八下的一卷,二十分钟不到,出了门直奔砂锅居。
砂锅居也是和宫廷菜有关的。当年定王府的更夫将祭祀后的“神余”白肉搬出府门,用明代大砂锅炖煮售卖。砂锅白肉讲究“三不沾”: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周总理曾三次亲临,赞其“肉香沁骨,汤鲜回肠”。
老掌柜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来店即兴赋诗:“缸瓦市中尝白肉,日头未出已云迟。”如今店内仍保留着一口直径三尺的老砂锅,锅底凝结的百年油脂香,成为食客们津津乐道的“镇店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