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九部议事(三)(1 / 1)

加入書籤

如此高强度的会议整整持续了三天。

最后只剩刑部和器部了。

曹轩之所以把刑部和器部排在最后,绝非轻视,反而是因其职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需要更细致的规划。

刑部关乎律法刑狱,牵扯王朝的规矩法度与民心向背。

因为每一条律法的修订、每一项刑制的调整,都可能影响朝堂秩序与民间安稳。

只有前面各部的议题尘埃落定后,方可以更全局的视角审视刑律如何适配新政?

而器部掌工造、军械,既关系到民生用具的改良,更涉及军备强弱,也需要结合前面讨论的军政、经济规划来定方向。

把这两个部门放在最后,恰似为一幅画卷勾勒收尾的线条,既需呼应前文的布局,又要确保落笔精准,让整个王朝的运转体系在最后一步实现严丝合缝的闭环。

“毛卿,对于刑部,朕有几个问题还需你来解惑。”曹轩缓缓说道。

“还请陛下训下。”毛阶拱手回道。

“朕看了近半年的卷宗,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扬州、豫州等地的盗案审结,十有八九判了重刑;可到了幽州、凉州,同是持械劫道,却多以‘情有可原’减等发落的批语。

案卷上说这是地方官量刑有别,可朕却在想,律法的根基,不就在于‘公平’二字吗?

若是在不同地方,便施行不同的法度,那这‘情有可原’四个字,岂不成了地方官府随心所欲的借口?”曹轩将手中卷宗往案上一放,不悦的问道。

毛阶额角渗出细汗,忙奏道:“陛下明察!北境近年遭边患滋扰,民生凋敝,偶有百姓为饥寒所迫铤而走险,地方官或有体恤之意,但臣以为,律法当有准绳,纵是情有可原,也需有度。

臣这就着人核查两地卷宗,若确有枉法徇私者,必严惩不贷!”

曹轩摆了摆手道:“这倒是不必了。

朕今日不是来治罪的,只是想给刑部和都察院提个醒,我大魏如今所实施的还是前朝的律法,前朝律法虽有可取之处,但毕竟是为前朝的江山社稷所设,与我大魏如今的国情早已不尽相符。

比如江南重商,便重惩盗商之罪;北境尚武,便宽宥劫粮之过。

长此以往,所谓的律法只会成为地方势力的掌中玩物,成了权衡利弊的筹码,而非约束天下的铁规。

所以,朕希望刑部和都察院能联手,仔细梳理前朝律法,结合我大魏当下的实情,看看哪些律法需要修订,哪些需要增补,哪些又该废除。

务必让我大魏的律法,既能维护朝堂秩序,又能体恤百姓疾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毛卿,此事关乎我大魏万世之基,朕便拜托给你了。”曹轩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毛阶说道。

“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毛阶郑重的回道。

曹轩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对着荀彧问道:“荀相可还有要说的?”

荀彧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以为修订律法一事,确是当务之急,但需兼顾‘稳’与‘变’二字。

前朝律法施行多年,民间早已习惯其脉络,若骤然大幅更动,恐生乱象。

臣建议先由刑部牵头,将各地量刑差异显著的条文列出,如盗案、斗殴等常见罪名,先行制定统一的量刑细则,作为过渡。

同时,可设律法修订馆,邀精通律例的老臣、通晓民间疾苦的地方官,乃至饱学之士共同参与。”

荀彧顿了顿,继续说道,“修订时既要参考前朝得失,也要体察我大魏如今的农商布局、边地防务,更要广纳民意,可令地方官收集民间对律法的看法,凡合理之处,皆纳入考量。

如此,新律出台方能既合国情,又顺民心,不至于沦为空中楼阁。”

曹轩笑道:“善,荀相此言乃是老成谋国之言。

御史台还有什么建议?”

崔琰立刻站出来回道:“臣只有一点要补充的,死刑处置权必须收归中央,不可再由地方擅自裁决。”

“崔大夫所言有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恶人朕当了,日后所有的死刑名单由朕朱笔批复。”曹轩淡淡的回道。

“陛下圣明。”众人拱手拜道。

待毛阶退下后,便只剩下器部尚书马均了。

马均进来后,磕磕巴巴的说道:“臣…拜见陛下。”

“马卿莫要紧张,朕已经看过器部的奏报了,你们做的很好。

今天时辰也不早了,朕也不耽误时间了。

朕召你前来,就是想再给你们器部增加一个差事。”曹轩一脸温和的说道。

“还请陛下吩咐。”

“朕准备在器部名下设立一座学校,专门培养器械营造的人才,就叫巧工学院。

你也知道,如今器部匠人虽多,却多是父子相承、师徒相授,手艺藏着掖着,许多精巧法子传着传着就断了。

这学堂,就是要把你手里的图纸、匠人们的诀窍,都变成能写在书上、教给众人的学问。

你意下如何啊?”

马均张了张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半晌才挤出一句话:“陛…陛下是想…让匠术也能像经史那样,传于天下?”

“马卿觉着不行么?”

马均额头的汗珠子又冒了出来,慌忙摆手道:“不…不是不行!是…是太行了!

臣代天下匠人谢过陛下隆恩。”

“善,朕还写了一幅字,你拿回去挂起来吧。”

“多谢陛下赐字。”

待马均离开大殿后,打开那副字,只见上面写着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工巧致用”。

看见这四个字,马均不禁再次泪流满面。

此时崇德殿内,曹轩伸了一个懒腰笑道:“几位爱卿,都累了吧?”

荀彧率先躬身道:“为陛下分忧,为社稷操劳,臣等不敢言累。”

曹轩摆了摆手道:“荀相莫要客套。

庞统,你和尚书台众人把这几天的谈话整理成册,颁发天下。

朕要告诉全天下的子民,朕这个皇帝不图虚名,只图一样东西,那就是天下太平。

此书便叫《告万民书》吧,日后也形成常例,每月颁发两份邸报,由九部共同制定,交由尚书台审核。”

“诺,陛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