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朱高煦对大明的防范,归来使者再次拿出的小本(1 / 1)
从科研院出来,朱高煦随即来到火器司,见胡元澄正在忙着改进火绳枪,还是将胡元澄叫了出来。
“臣不知王爷到来,未能迎接,请王爷恕罪。”
“起来吧,本王说过,你们负责做这些,其他的都可以不用管,虚礼也不用,只要做好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这次来找你,是告诉你,将火绳枪的制作分配下去,比如枪托哪些人做,枪管哪些人做,以及该怎么做等等,分配下去之后,各自负责制作自己该制作的,另外再安排人进行组装,检验也需要安排人。
人手等会我会给你安排,但现在你必须做好这些分工,全面提升制造的速度!”
以往打造这些,都是下面的从头负责到尾,进度都不快,如今他就是要将每道工序给剥离出来,直接提升效率。
他心心念念的线膛燧发枪,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搞出来,可能需要几十年,可能到他死都不一定弄出来,那么火绳枪即便是用来过渡的,即便缺点很多,都依旧得用。
毕竟这个火绳枪也是划时代的火器了,已经能够称得上是枪了,放到外面去,也是碾压的存在,他干嘛不用?
至于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是为了提升效率,更是因为可以杜绝有人知晓火绳枪的制作流程,每个人负责的工序不同,对于技术就毫不知情。
毕竟他后面还要回大明解决往来经商的问题,到时候他这里肯定会混入锦衣卫,哪怕他跟朱高燧很熟,该防的,必须要防一手。
胡元澄听得一愣,生产工艺,还能这样玩?这真的能行?
至于其他的,胡元澄想不到,也不想去想,就像朱高煦说的,他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臣知道了,稍后臣就去做好分配,只要火绳枪改良完成,就按照王爷所说的方式进行生产!”
朱高煦点点头,随即带着胡元澄来到一处房间,示意护卫在外面看着,显得非常的谨慎。
来到房内,朱高煦凝重的看向胡元澄,轻声开口。
“接下来跟你说的事,不许对任何人说!”
“请王爷吩咐!”
看着朱高煦的谨慎,胡元澄也不蠢,他知道,这肯定是非常机密的事情。
朱高煦示意胡元澄来到近前,缓缓开口。
“接下来你让人生产一批射程只有七十到八十米破甲距离的火绳枪出来,并且质量不用太好,在战场上连续使用之后,就需要换新或者维修,但又不能太差。
你只管去让人去生产,先期做出一部分来,大概两个月不到,本王就会来取!”
“请王爷放心,臣必定做好,绝不会让第三人知晓!”
朱高煦点点头,就让胡元澄下去了。
这批火绳枪,可是他准备到时候送给朱棣的礼物,对于朱棣这么一个一天就想着北征的皇帝而言,其他什么盐、糖这些的吸引力,都不如这个火绳枪来得直接。
而他也不愿意直接给最好的,如今朱棣尚在都还好,朱高炽他都还不用那么担心,但他可是知道,朱棣没了之后,朱高炽也就做了一年多点的皇帝位置,就交给朱瞻基了。
对于朱瞻基这小子,他不得不防,到时他的大汉国,肯定也逐渐强大起来了,加上他的身份,朱瞻基会不会来搞他,他还不知道。
但他必须要防止朱瞻基来搞他,一旦给最好的火绳枪,如今给出去的火绳枪,这子弹后面可能会向他射来,他不得不防。
至于大明想要研制这样的火绳枪,看看他如今,有了他提供的思路与方向,都用了这么久,大明想要仿制,其他的都还好,但冶炼技术与火药,这个才是关键的。
而且加上他这里已经有了,可以提供给大明,朱棣会不会去研究,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研究代表着需要钱,需要人来支撑,而且耗时长。
说白了,就是一个投入大,时间长,且收获不过就是他给出去的这个火绳枪罢了。
只要朱棣与朱高炽不去弄,后面朱瞻基想要去研究,也需要时间啊,朱瞻基想要搞他,他就能够有效的预防了。
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他还没有天真的蠢到身在天家,就以为自己出海就万事大吉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个可是千古以来的教训。
他虽然也是属于大明,但他与大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而且如今给朱棣这种火绳枪,也完全足够了,想想明军现在用的火铳,这个火绳枪都完全是一种大加强,尤其是朱棣的三大营彼此的配合,火器的运用已经无比熟练的情况下,更能发挥出火绳枪的优势。
回到王宫,朱高煦当即叫来了王玉。
“如今汉州这里有多少人了?”
“回王爷,城内与城外村庄的一起加上,已经有二十六万余人,而入籍的有十五万余。
内城与外城有十三万两千余人,其余人尽皆在城外的村庄安置点。
另外在汉州与平州之间,臣刚与柴佬他们商议,是否要再建设一座城池。
如今土著人正在逐渐增多,汉州就已经达到了十八万人,平州也已经达到七万余人,其余各城最少的,根据五日前传回的消息,也达到了两万余人的规模。
这些人主要集中在汉州,其次平州。
汉州王城可以容纳三十万人左右,平州城可以容纳十万人左右,但根据英国公他们传来的消息,后续还有数十万人,新城的建造,也必须要进行了,仅仅只是在中部建造阳城,恐怕不足。
这是臣等规划出来需要建造的城池,共有五城。”
朱高煦无奈的接过,他本来找王玉是有事要说,结果现在好了,王玉直接给他先搞出一件大事出来。
建城,真不是那么好弄的啊。
朱高煦打开一看,五座城,除了已经在建造的阳城,以及王玉刚才说那一城,在阳城的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马尼拉南部,再建一城。
另外两城,则是建立在卡加延河中部与南部,那个地方如今还没有城池,这两座城都按照三万人的规模进行建造,已经不算是一座小城了。
看完合上,朱高煦随即看向王玉。
“这些城池,你们是准备让张辅他们押送回来的土著进行修建吗?”
“臣等是这么想的,这些城池都是必须要建立的,这样可以增强王廷对各地的控制,也是为了更好的安置与管理那些人。”
朱高煦听到这里,心中已经同意了,王玉说的这两点,是真的说到他心坎里了,不建城,这些地方怎么管控?
现在即便把那些土著拉出来了,但肯定还会有隐藏的,而且不建城,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逃到山里。
“就按照你说的做吧,既然要建,那就尽快着手,将这些人都安排起来。”
在王玉应下后,朱高煦随即开始说他的事情。
“我这里也有一事要交给你,你给火器司抽调一些人手过去,由火器司来分配,同时在外面建设军工厂,用于生产火器,规模必须要大,你各项准备做好,怎么修建,让阮安和胡元澄去对接。
军工厂事关重大,要尽快落实,尽快安排好。”
如今朱高煦要做的就是将生产火器的地方弄出来,火器司虽然也不小,但本身就要研发,全部让火器司来生产,产量实在有限,唯有兵工厂才能解放产能。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让胡元澄那样安排的原因,他可不想还得生产个几年才能装备大军。
“王爷,可是科研院与火器司做出新火器了?”
研发火绳枪的事情,王玉是知道的,如今朱高煦突然这么安排,王玉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了。
在王玉期盼的目光中,朱高煦笑着开口。
“还没有完全做出来,不过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续很快就能做出来了。
等军工厂建造完成,科研院与火器司差不多也能完成最后的改良了。”
“好啊!恭贺王爷,有了新的火器,大军的战力就会更加强大了,大汉国也更加强大了!”
作为朱高煦的绝对心腹,王玉是万分希望看见大汉国越来越强大的,只有大汉国越强,朱高煦的实力才会越强。
但随即想到什么,王玉急声开口。
“王爷,新火器做出来了,必须要让大明知晓,不然若是被大明查出来,王爷将很难向皇上交代。
但是一定不能全部交出去,不然大明看见王爷拥有这个技术,皇上会强拿,如今我们还抵抗不了。
还请王爷暂时忍耐,不可意气用事!”
看着王玉一脸严肃又沉重的样子,朱高煦也是笑了。
“好了,这些我还是知道的,我有分寸,你下去安排吧。”
哪怕朱高煦没有说太多,王玉心中也舒了一口气,尽管他知道如今的朱高煦不是之前那个朱高煦,但他心中还是担心。
他也知道这样说,会让朱高煦心中对他有想法,但王玉依旧坚持且执着,他不怕朱高煦对他有想法,他只是不想看着朱高煦出错。
“王爷,您这样说,臣就放心了,臣这就去安排。”
待王玉出去后,朱高煦又想了想,径直笑了。
如今王玉比起当初,还是那个王玉啊,顶着可能会让他高兴的风险,依旧劝说他,而当他有了决定,劝说不动后,又会帮他一起想该怎么做,让他能够达成目的。
这也是他一直重用王玉的原因,真心为他,对他足够忠诚,又不死板迂腐,才能也不差。
随着布置的开始,汉州城内几乎每日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朱高煦也在四处忙碌。
这一日,被他派往各国传达大汉国消息的李航与陈宏,总算是回来了。
为了根据这次出使探讨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朱高煦特意将忙得不可开交的王玉与许柴佬等人都叫来了。
“参见王爷。”
“快起来,这次出去,可是有些久了,吃了不少苦吧?”
朱高煦示意两人起身,这次让两人以使者的身份去往各国,可是以大汉国的身份出去的。
一个陌生的大汉国使者,在外可就全靠两人自己了,想要得到什么优待,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在大汉国周边都还好,因为近,如果是随时注意外面消息的小国,说不定还会知道,但只要距离变远,肯定会受到怠慢。
这无关其他,纯粹就是大汉国在所有人不知情的人眼中,就是一个新建立的小国,谁又会去认真的对待?
李航与陈宏一脸风霜,两人都苦涩的笑了。
这一路他们确实吃了不少苦,但两人都没有说什么,因为两人都清楚自己代表的是什么。
“王爷,苦虽有,但算不得什么,只是此次出去,臣未能完成王爷的任务,臣心中愧疚不已,请王爷责罚。
不过请王爷放心,臣在外面,决没有丢大汉国的脸,没有丢王爷的脸!”
“起来说话,只要没有丢脸,就是好事,先说说情况吧。”
看着两人跪地请罪,朱高煦心中就差不多能够猜到,过程与结果,恐怕都不怎么好了,不然李航与陈宏也不会这样子。
只是他依旧好奇,那些小国对大汉国,究竟是什么态度。
因为经过这一次,大汉国也算是正式出道,正式出现在各国的视野之前了。
随即李航缓缓开口,将所去的小国一一说出,最先去的,就是苏禄国,然后就是渤泥、苏门答腊、那孤儿国,当这些走完,陈宏则是往东,去往小琉球、琉球、倭国等,李航继续西出。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直到李航大致说完,他也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只有苏禄国与琉球山南国,以及山北国表现出友好。
其余大部分小国,则是基本没有好感,但也没有恶感,就是那种知道了,就让李航与陈宏离开的感觉。
朱高煦并没有失望,因为他也早就有预料的,只要他大明汉王这个身份不露出来,这才是正常的。
并不会因为大汉国,这些小国就齐刷刷的过来示好。
“王爷,不过其中也有态度极为不好,甚至还想对我大汉国出兵之国,臣都已经记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