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汉国商税(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听后都是一愣,燧发枪这么快就要做好了?

随即朱高煦心中满是激动,燧发枪只要成功,他就可以彻底拉开距离了啊。

后面再搞出击发枪,不就就是弄一个火帽,再将火帽套在带火门的集砖上,击发枪不就成了?

虽然想得轻松,反正他不过是动嘴的人,这个思想,朱高煦贯彻得很彻底。

他负责动嘴吹,这些人负责将他吹的实现,这不是配合得挺好的?

只是唯一让朱高煦不满的,就是射程,线膛燧发枪的射程,应该在三百五十米以上,如今还是没有达成。

“元澄,做得不错,这个燧发枪做出来后,先不要急着生产,你再好好想想,该怎么将燧发枪的射程进一步提升。

比如减轻子弹的重量,使用其他材料制作子弹,线膛的刻画更加细致等等,这事你可以找科研院的人一起研究,但必须要将燧发枪的射程提升至三百米以上吧。

同时燧发枪的点火装置,看看还能不能改进,使得更加方便,包括子弹的装填,能不能更快一些。

这些需要你去想,你尽管去想,想到了再去试验,此事就交给你了。”

朱高煦很清楚,如今刚制作出来的燧发枪,缺点同样不少,还需要再度改进,完善之后才能装备大军。

如今装备火绳枪的大军,可以说完全够用了,两百米出头的射程,在这个时期可以应对一切了。

要是现在他就开始换装燧发枪,过后燧发枪改进完善后再换装一次,他哪怕是再有钱都经不住这样造啊。

更何况如今他还没有富裕到那个程度,更加不可能了。

胡元澄听着朱高煦说的这些要求,也是感到头疼。

朱高煦对他们确实足够好,足够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开创科技之道,让他们这类人,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如今还被朱高煦封伯,以匠人身份封伯,有爵位了。

胡元澄也确实对朱高煦无比感激,更是无比的忠心,但是,这些丝毫不耽搁他现在觉得朱高煦有些想得太好的感觉。

就朱高煦说的这些,胡元澄感觉自己起码得忙活许久,少则几个月,多则按年算,而他手里,可不止燧发枪这一件事啊。

神威大炮刚出来的时候,朱高煦满脸欢喜,但也在让他进行改进,同时还要研发其他火器,什么可以从天上飞出去进行打击敌人的。

胡元澄虽然无奈,但也只得应下,没办法,谁让这是朱高煦呢,他是唯有苦笑,然后一笑了之,继续埋头开始干。

“王爷,臣知道了,待燧发枪铸造成功,就立即着手改进事宜。”

朱高煦拍了拍胡元澄的肩膀,他知道这些人很累很辛苦,但他也没有办法,而且他给的也不少,爵位都拿出来了。

研发出来的火器,并不意味着只能这样了,他该有的提醒,还是得有。

他说这些,只是要让胡元澄注意火器司的重心,其他项目虽然也要做,火枪、火炮的研发与完善,更是不能停。

毕竟火枪与火炮,才是真正的主流。

从火器司出来,朱高煦回到王宫,正好看见韦清婉也是刚回来。

“婉妹,最近怎么这么忙?看你都累成什么样了。”

朱高煦看着有些憔悴的韦清婉,一时都有些心疼,本应该是好好享受的时候,如今却是忙得脚不沾地。

当初为了让韦清婉不无聊,有事做了,将制衣坊与梳妆阁都交给韦清婉在打理,现在好了,王宫之内的事务多了起来,制衣坊与梳妆阁的事务也不少。

韦清婉看着朱高煦,径直笑了,笑容无比甜蜜。

“王爷,这段时间制衣坊与梳妆阁需要在其余大城开设分店,就是在忙这事。

等这些事安排好,差不多就能闲下来了。”

“婉妹,你之前说要在每一个大城都设立制衣坊与梳妆阁,要为我,为内府多赚些钱,恐怕你闲不下来了。

因为顺塔国与渤泥国不出意外,后面就会成为大汉国的文定府与德平府,还有尖山国等四国,到时你恐怕还得安排人手过去才行。”

朱高煦一时间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如今韦清婉开设八个城的店铺都忙成这样,后面那些地方打下来规划完成,起码都有七八座大城,韦清婉还得接着忙。

朱高煦也有些自责,早知道他当初就不跟韦清婉说什么大汉国的疆域有多大,韦清婉的生意就做多大这样的豪言壮语了。

现在韦清婉明显是当真了,是一心要把制衣坊与梳妆阁打造成超一流品牌一样。

韦清婉听着朱高煦的话都是一愣,这她才大致将这里的事情安排好,就快要完成了,现在又多出这么多地方?

随即韦清婉又开始变得斗志昂扬。

“那我可得提前做好准备了,还好这次多准备了些人手,后面可算是可以派上用场了。

王爷,你是不知道,制衣坊与梳妆阁,在我们离开的这段时间,赚了不少银子呢。

王爷你猜猜看?”

朱高煦眨巴着眼睛,这事,他记得之前韦清婉大致说过的,如今看这个样子,明显是清点完账本了,比原本说的还要多。

朱高煦也来了兴致,陪着韦清婉猜了起来。

“之前你说有百万两银子的利润,现在看你这么激动,那肯定是不止了,一百五十万两?”

“王爷,你可是说错了,不过也接近了,那一年多的时间,总利润是一百九十二万两!”

朱高煦听后,也是被这个利润给震惊了一下,他虽然知道韦清婉通过外销赚了很多,但没有想到这才一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利润。

要知道韦清婉才开始做这个生意,许多渠道还没有被打开,而随着大汉国的贸易越来越盛,对外贸易加强,百姓越来越有钱,利润可是逐渐会更高。

这再过几年,还不得破千万两?

千万两银子,先不说大汉国了,大明一年的税收才多少啊?

就在朱高煦遐想时,韦清婉的声音继续传来,不过明显低沉了不少,兴致缺缺。

“不过交税交了七十八万两,给下面的工钱以及其他的一些花销去了四十八万两,相当于这一年,就赚了六十六万两银子。

这六十六万两银子,还得给各家分下去,最后入到内府的,只有三十八万两。”

朱高煦嘴角一抽,好家伙,他自己都觉得好家伙,一百九十二万两银子的总利润,最后就剩下六十六万两,交税都交了七十八万两银子,尤其是到了入内府,就剩下了三十八万两。

朱高煦都被惊了一下,他惊的不是最后入内府就剩下三十八万两,因为梳妆阁与制衣坊,韦清婉都以他的名义,拉上了王玉这些人的夫人一起,说白了就是以他的名义给这些一直跟随他的人的一些补偿。

而这个补偿,在每年清账之后,都会进行分红,分红之后,韦清婉才会将剩下的银子充入内府之中。

朱高煦惊讶的是,这个税,好像有些不对。

一百九十二万两的总利润,七十八万两的税,就很不正常。

也就是韦清婉的这两个生意还没有达到两百万两的线,不然税还会更多。

如今大汉国针对贸易的税有几个档,每年五十两银子是起征线,说白了,这基本就预示着贸易税与普通人无缘了。

不过普通人与普通商贩,也有各自的对应的税,设置就比较低了。

贸易税是每年五十两起征,然后千两之内,分为一百、五百、九百九十九四个档位。

千两至万两分为一千、五千、一万三个档位。

万两之上,五万两以内,每五千两增加一个档位。

五万两至十万两,每一万两增加一个档位。

十万至百万,每五万两增加一个档位。

百万至两百万,则是按十万两增加,而两百万以上,至一千万两者,征收比例在原本的基础再增加一个点,同时档位以每二十万两向上递增。

一百九十二万两银子则是按一百九十万进行交税,按照百分之四十要缴纳七十六万两银子的税,然而如今却是交了七十八万两,这两万两银子,哪来的?

更何况他还制定了工钱发放抵扣税收的政策,只需要提交相关资料到税务司,每人每月工钱流水详细,最低可以抵扣百分之五,最高抵扣百分之二十。

因为这是朱高煦为了保障务工之人的利益,毕竟有了这个抵扣税,那些人才会积极上报,不拖延工人工钱,更不会克扣工钱。

因为工钱给的越多,这里抵扣回去的,也能为其节约一笔成本。

相反,若是有人不这样做,一旦被查出,处罚他开得也相当的重。

而且在工钱制度里面,单月超过五钱者,同样也会涉及到税,五钱银子是个人税起征点。

因为大军的军饷就是五钱银,所以大军除外,凡是军人,以及朝廷拟出的特殊群体,都不适用于这条起征条例,而是另外有相应的个税条例。

不过能够达到月五钱工钱的人,很少,别说他的大汉国了,搁大明那更少。

回到正题,韦清婉开出的工钱,这一年他是知道多少钱的,十八万两银子,按照百分之十五的抵扣比例,韦清婉还能退回两万七千两银子。

但现在就是,交税交了七十八万两银子,朱高煦的神情顿时变得凝重了起来。

他朱高煦的妻子,大明汉王王妃,大汉国王后,这样身份做的生意,竟然在税收这一块,出问题了,这可就是大问题了。

韦清婉这里都能出现问题,那在其他人身上,又该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朱高煦都不敢去想。

朱高煦凝重的看向韦清婉,肃然开口。

“婉妹,税收的比例你是知道的,不是应该缴纳七十六万两银子的税吗?为什么多缴纳了两万?

还有你下发给下面的人工钱十八万两,还能抵扣两万七千两银子,税务司为什么没有拿出来?”

此刻朱高煦努力的控制着自己心中的杀意,这件事若是真的是他想的那样,哪怕他这里再缺人,这次他都要大开杀戒了。

他特意降低入籍百姓的农税,也就是天赋、地税、人头税等等,提高商税来弥补大汉国朝廷的税收来源,因为他知道,这套体系,不会对商人有多大的危害,行商的商人一样赚钱,只是赚得会比以前少了许多罢了。

但依旧是有钱的那一批人,这些都是朱高煦和王玉、柳进等人商议了很久所制定出来的。

如今这么快,就出现这么大的纰漏了?有人已经开始进行贪墨了?还特么贪到他妻子这里来了。

韦清婉看着朱高煦的样子,顿时知道事大了,当即急声开口。

“王爷,您别急,这不是税务司出了问题,是我想着一百九十二万两的纳税金额就是按照一百九十万两缴纳,就把多的那两万两,让税务司一起上缴国库了。

至于抵扣的税,我想着大汉国如今也艰难,便没有想着要回来,也一起让税务司上缴国库了。”

朱高煦看着韦清婉,那眼神与神情的变化,那叫一个精彩。

朱高煦这会是真的头疼,他的王后还真挺豁达的,前后加起来快五万两银子,说丢就丢,虽然这也是在为他着想。

最终,朱高煦只得化为一声叹息,这事能怪韦清婉吗?

没法怪,韦清婉这是在为他啊。

“婉妹,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公与私,要分开,税不能少交,但也不能多缴纳。”

朱高煦都已经能够猜到税务司得有多忙了,别看多出这么点银子,但要做的帐,一层一层的往上报,层层登记存档,朱高煦都觉得头皮发麻。

至于还有那两万七千两,韦清婉都这样说了,他谅税务司也没有这个胆子吃这笔钱了。

就在这时,韦达匆匆走来。

“王爷,税务司赵元善有要事求见。”

赵元善,浙江人,因为精通算学,也就是数学,懂税制,而且人老实本分,朱高煦就让赵元善在负责税务司。

朱高煦捏了捏韦清婉的脸颊。

“我先去处理事了,你也不要多想,以后不要这样做了就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