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朱棣不被世人理解的布局,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凄凉(1 / 1)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要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的目标,而朱棣却是一脸惆怅。
距离大明消灭瓦剌部与鞑靼部已经过去差不多三年时间,朱棣依旧没有回京,而是在北平监督着东蒙古都司与西蒙古都司的建立。
如今北平的皇宫基本已经修建成型,可以直接投入使用,运河也基本修建、清理完工。
这三年的时间,朱棣也抽调了部分官员来到北平,后续的搬迁,将会陆续提上日程,逐渐开始迁移。
然而朱棣却是没有什么好心情,因为三年时间过去了,大明在东、西蒙古都司的投入,依旧十分巨大,且成效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大。
“小子,咱是中了你二叔的计了,那小子几年前跟咱说,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实控草原。
咱当初也是信了你二叔的话了啊,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了,朝廷投入了这么多钱粮,集结了众多人力与物力,成效虽有,但却是并没有那么大啊。
西北那边也传来消息,脱欢带着瓦剌与鞑靼余孽无比活跃,如今大明已经没有精力再出兵去打了。”
朱棣已经不是第一次对朱高煦有想法了,自从草原的事情开始反复牵扯他的心神,就会埋怨一下朱高煦。
因为如今他做的这个策略,就是当初朱高煦跟他说的,虽然他自己也考虑过,也和朱高炽,以及下面的大臣都商议过,杨士奇等人也劝过他慎重,但他觉得可行,就开始了。
但如今是将瓦剌与鞑靼两部得到的钱粮已经投入大半了,却是还不够,尤其是建城,还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始,朱棣都有些开始怀疑人生了。
不过巨大的投入,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骑兵卫所已经建立了多个,用于军事的城池也建立了不少,朱棣亲自看过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区域,既不影响放牧,同时可以更好的管理,以及有效防范外敌进入。
城内是火器部队与战兵,内有少量骑兵,城外则是设立的骑兵卫所,拥有极强的机动能力,配合上沿线的军事小城,敌人除非一个个拔除,不然别想进来。
哪怕大举来攻,轻易强行进入,也很容易被分割开来,逐个击破。
城内的粮食也有一定的储备,加上放养的牛羊,以及准备的水,基本是足以坚持的。
加上每个城池之间也能串联,配合上外面的卫所骑兵,朱棣自己都想不到除了一个个拔除外,还能有什么办法。
正是因为他看见了这样做带来的收益与效果,他才哪怕时常埋怨朱高煦,但动作依旧没有停下。
不过这样做,进度那是真的慢。
毕竟之前大明就动员了大几十万人,后面又从鞑靼与瓦剌里面抽了大部分人做这些,每天的开销,都是无比巨大的。
但现在又出现的问题就是,大明如今正在休养生息,已经无法为这里的建设提供额外的支持了,不然大明就真的要垮了。
这才是让朱棣很是不甘心的地方,明明可以解决,但偏偏需要的钱粮,实在过于巨大。
一旁的朱瞻基闻言,也是一阵苦笑,他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法子来。
如今的朱瞻基,比起当初,已经是彻底成熟了,帝王之相开始显现。
这几年时间,朱棣一直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朱瞻基的进度更是非常的巨大,让朱棣无比的满意。
沉思的朱瞻基并没有放弃,而是依旧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他都想了快一年了,他朱棣也做过不少推演,但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最终,朱瞻基缓缓开口。
“爷爷,孙儿以为不能在这里继续这样投入下去了,这样做虽然能够极大的解决大明边地的危患问题,可是爷爷有没有想过,如今的大明,没有钱粮来做这些事情了。
如今在这里集结了这么多人,因为冬装的不足,已经冻死了不少,下面的官员在反映,民间百姓已经逐渐负担不起了。
每年冻死了人,过后又会从大明之内抽调,如此下去,大明会支撑不住的。
且即便打造好了,边地的威胁就真的解除了吗?
并没有,而打造的这里,又会成为新的边地,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用前人用过的法子,用大明的人担任瓦剌与鞑靼的主将,中层将领也替换一部分,同时并将瓦剌与鞑靼的一部分人迁移进入大明,以降低风险。
另外骑兵卫所依旧保持,以此形成制衡,让朝廷可以把控。
孙儿以为这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并且还能将两都司所得,收入国库。”
朱棣转头看向朱瞻基,欣慰的笑了。
“小子,你说的也没错,可是历朝历代的经验也告诉了咱们,那样的方式不行。
时间久了,这些人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他们的实力会逐渐恢复,只要看到朝廷有所衰弱,他们就会上来咬一口。
要是轻易得逞了,就会把我们全部吃掉,这样的事,已经不少了。
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太祖皇帝有句话没有说错,那就是北方。
只要解决北方,中原王朝将不会有外部威胁。
这里只要建成了,哪怕成为边地又何妨,人口稀少,也不会影响到放牧,更是不会影响到大明之内,这个地方,就是朝廷的警戒地,缓冲之地。
有了这块地方,只要大明一直掌握在手中,那么无论是从哪里来的敌人,只要他想从北面、西北、东北几个方向过来,就很难深入到大明腹地。
只要大明腹地没有危险,那么大明的国力就不会受到影响,朝廷可以迅速组织力量,来消灭这些侵入的敌人。”
朱棣双眼明亮,这些问题,他自认看得很清楚。
只要大明真正的核心之地没有受到威胁,朝廷很快就能调集力量来消灭入侵的敌人,且如今他准备的两个都司,敌人想要拔除,也不是轻易可以拔除的。
朱棣心中有着自己的规划,在北有东、西蒙古都司,东北有奴儿干都司,西北有哈密卫,后面他准备升级为哈密都司,在西面,有着打麓川扩充出来的部分疆域,如今被划分至云南,又有交趾存在。
西部更是还有乌斯藏指挥使司以及朵甘指挥使司。
而在东部,除了东北的奴儿干都司,还有辽东都司存在,加上大明庞大又精锐的水师,保大明沿海。
现在更是因为朱高煦在吕宋立国大汉,大明来自海上的威胁,也被朱高煦给挡了下来。
可以说他的这番布置,可以让大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敌人。
不管敌人从哪个方面来,奴儿干都司、东、西蒙古都司、乌斯藏指挥使司,后面即将要升级的哈密都司、云南、交趾等地,都可以为大明有效将来犯的敌人拦截,无法让敌人快速深入到大明腹地。
只要大明腹地不受到进攻,朝廷可以快速调动各方力量,快速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充足的后勤物资,来应对各种威胁。
这也是尽管大明周边那些地方其实和大明腹地比起来很贫瘠,朝中那些人都在劝他放弃,但朱棣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将说这些话的人给解决,就是这个原因。
历朝历代的教训,朱棣都是有总结过的,尤其是宋朝之后的那部分历史,朱棣更是刻在心中。
内部不稳,那是汉家人自己的事情。
但外部,他必须要有把控!
他也没有指望过大明真的永昌万年,但他只想保证一点,那就是大明可以亡于内,但决不能亡于外!
这些地方只要不失,哪怕那时大明的皇帝蠢一些,真就出了个昏君,不做什么作为,外面的敌人想要拔除再打入腹地,都需要时间。
但凡后面只要出一个略微清明的帝王,略微有点谋略的大臣,都足以力挽狂澜。
这也是他明知如今设立东、西蒙古都司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百姓怨声载道,下面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亲儿子不理解,孙儿也不理解,但他依旧要做的核心原因。
在朱棣眼中,他只要做到了,他就可以彻底安心的去见朱元璋了。
因为在大明的每一个方向,他都已经准备了屏障,足够让后代子孙应对从各个方向到来的威胁。
朱棣自认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汉人。
想着这些,再想着朱瞻基劝说的话语,以及这些时间朱高炽不断来信劝他,大臣劝他,朱棣本就不平静的心,波澜更大了。
“太孙,你们为何,就不理解我做的这一切呢。
我知道,你其实想说大明的百姓,已经在开始骂我是个昏君,是一个暴君。
其实不仅是百姓骂,那些文官士大夫,暗中也没有少说我是篡位的皇帝,说我穷兵黩武,骂我是个武夫皇帝,是一个丘八。
但我不想去跟他们争论这些,因为跟他们说这些,没用,没有人理解。
更何况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理解,亲孙子也不理解,我何必说呢。”
“我朱棣,大明永乐一朝的皇帝,犯过大错,但也立过大功,人人骂我诽我,但他们可知,我为处理国事宵衣旰食,我在战场上趴冰卧雪!
自从当了这个皇帝,我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每日为国事而操劳,我没有抱怨半分。
这些,我已经不想说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纵然再艰难,我都要走下去。
生前之名,我已经不在乎了,是非功过,就留给后人来评说吧!”
朱棣并没有悲伤的情绪,成为皇帝后多年的孤独,甚至是孤寂,他已经习惯了。
只是这一刻,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传来,让他的内心有了些许波动。
那番话,他不仅是给朱瞻基说的,也是给自己说的。
也是这一刻,他更加格外的理解了什么是孤家寡人,为什么皇帝总是孤独的了。
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他产生共鸣,儿子、孙子都不理解他,只有一个略微能够理解他的老二,可惜却是没有在大明,朱棣心头都感到些许凄凉。
朱瞻基早已经跪在了地上,哪怕如今他的太孙之位被朱棣恢复,此刻依旧感到了些许恐慌。
刚才朱棣的气势,让他看见了一个真正没有任何感情的帝王,他才怕。
“皇爷爷,孙儿说错了话,还请皇爷爷消气。”
朱瞻基只能认错,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在他眼中,朱棣这个做法,他很是无法理解。
他明明是为了朱棣好,为了朱棣的名声着想,哪里想到朱棣却是发了这么大的脾气。
原本消灭瓦剌与鞑靼,朱棣在大明的声望无人可及,各方都是一片赞叹之声。
但随着东、西蒙古都司的建立,这里的投入越来越大,其他声音也逐渐开始起来,朱棣的威望,再次受到了冲击。
尽管没有人敢明着反对朱棣,但在暗中,反对的声音已经是越来越大了。
朱瞻基此刻甚至觉得委屈,明明他是为了朱棣,但为什么偏偏是他来承担朱棣的情绪与怒火?
朱棣看着跪在地上的朱瞻基,缓缓蹲下身来。
“起来,不要跪在地上,别着凉了。”
“是,爷爷。”
朱棣看着朱瞻基缓缓起身,才缓缓再度开口。
“太孙,现在我将大明该打的仗,全部打完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活几年,等我将东、西蒙古都司完善,到时候给你一个太平的大明天下。
我给你解决大明外面的敌人,让大明从此不再有边患,你爹给你治理天下,让大明天下百姓得到喘息,得到休养。
我知你喜欢享受,人之常情,谁不想享受呢,我想,你爹也想,但我们没有办法,大明内忧外患。
等你上位那时,我和你爹都已经给你将大明打造好了。
咱不求你做得有多好,只要继续保持发展下去就好。
到时你坐上了我现在的位置,好好治理天下。
爱玩可以,但不可误了国事,更不要让我和你爹失望,明白了吗?”
朱棣伸出右手,摸着朱瞻基的脸,他已经将几代人做的事都做了,他也只能帮到朱瞻基这里了。
大明武夫皇帝,穷兵黩武,所有的骂声、骂名,止于他朱棣,而从朱高炽开始,直到朱瞻基,以及后面的皇帝,都将会是大明的仁德之君,必将被历史铭记的贤良君主。
以前他很在乎名声,但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他已经不看重了。
能够为朱高炽、朱瞻基扫清障碍,留下一个更为完善的大明,做得比朱元璋更多,甚至朱元璋没有做到的他做到了,朱棣就已经满足了。
他朱棣,无愧于大明,更无愧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