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销声匿迹多年的北美洲先锋舰队,朱棣与姚广孝入大汉(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语,也是一怔。

“你说得不错,确实是我考虑太多了。”

朱高煦坦诚的承认,这件事他也确实想得比以往都多。

其实嘴上说着不用太在意,心中却是一直放心不下。

朱高煦是真的期待啊,他等这一天,也等了很久,原本他还以为朱棣发现不了,如今总算是要呈现出来了。

王玉也没有再说什么,朱高煦的心情,他是无比理解的。

两人聊了一会其他事情,王玉缓缓说道:“王爷,有件事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王玉啊,你怎么又来了,不是跟你说过了,我们之间,有什么事你尽管说就是了。

大汉上下事务,只要你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要是再犯,我可真要罚你了。”

看着犹豫的王玉,朱高煦一阵摇头,这些事本来他早就与王玉说过,谁知道王玉还是这个样子。

王玉闻言也不再犹豫,沉声道:“王爷,臣发现了一件事,六年前王爷派枚青率领一支舰队,从如今的平东省以北的虾夷道继续北上。

臣虽然不知道这支舰队去了哪里,但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这支舰队杳无音讯,一万多人的舰队,虽然携带的是当初的火枪与火炮,但至今没有丝毫消息。

臣本不应该问,更不应该说,但臣担心,这样的一支舰队,哪怕是放到现在,依旧是海洋上极为强悍的一支舰队,就这样消失,臣不信。

臣更加担心,更知道枚青乃是从汉王府出来的人,但人心叵测,若是他带着船队打着大汉的旗号在外胡作非为,恐对大汉有不好的影响。

王爷容臣说一句王爷不喜欢的话,若是枚青有心,他甚至可以在不知名的地方,打下周边小国,自己当王,也并非没有可能。

我知道王爷会说大明的郑和下西洋,每次都是数年时间,依旧对大明忠心耿耿。

但郑和不同,他是残身,将士也不会跟着他在海外,跟随皇帝多年,忠心耿耿,而枚青不同。

臣向多方行商的海商打听过,从北过来的海商就很少,都没有见过枚青的舰队。

想着这么多年,才特意与王爷说来。”

朱高煦听后,并没有怪罪王玉,枚青所执行的任务,除了他,以及出去舰队的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做什么去了。

如今王玉有这样的担心,很是正常。

因为哪怕是他,只要想到这件事,他也有些皱眉,六年多的时间了,枚青率领的舰队,依旧没有丝毫消息,他也有些急啊。

而枚青所做的事,本来就是找到北美洲,为大汉开辟去往北美的航线,同时了解清楚那边的情况,以及海上的海况。

因为他知道的这条航线,都是理论上的,具体海况是怎么样的,他是一点也不清楚。

其实朱高煦不仅知道从虾夷道过去经过流鬼国,过白令海,经阿留申群岛抵达北美洲这条航线外,还知道从澳洲方向去往南美洲,再抵达北美洲。

但从澳洲过去的风险更大,因为那是真的要穿越大洋深处,是最为危险的一条航道,他只知道从虾夷道过去的那条航道要略微安全一点。

可无论走哪条航道,他都需要有人先去确定航线,确定海况,后面才能派大部队。

他特意派枚青,就是因为历史上枚青是他的死忠,但在当时,枚青跟了他不过四年不到的时间。

要说心中没有担心,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时间这么久,再怎么样,也应该翻起一丝浪花才是,但最终什么也没有。

他都有些担心枚青在找到北美洲后,不向他禀报,而是自己带着带出去的人占地为王。

这些事情,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默默的等着。

如今王玉再提,朱高煦心中都有些复杂。

“当初让枚青率领舰队出去,其实是为了寻找大洋另一端的富饶之地,在那里有着肥沃的土壤,丰富的资源,可以说富饶程度不在大明、大汉之下。

但那里太远了,航线也无法完全确定,海况更是丝毫不知,我就让枚青带着舰队先过去,先去找那个地方,找到之后再回来。

在那里不仅有着刚才说的这些,还有着其他的农作物,也就是可以吃的粮食,那种粮食产量很高,更是不需要多好的种植技术,天气的影响也不大。

并且那里气候也宜人,很适合人在那里居住。

枚青去的目的,也有为大汉带来那些粮食有关。

如今大汉目前不缺粮食了,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后面大汉不断开拓进取,粮食还是会渐渐出现不足的。

一旦有了那些粮食,起码在大汉,能够保证粮食的根本需求。

至于枚青的忠诚,你也不要担心,本王相信他,他不会让本王失望的。

从决定用他的那一刻起,本王便不会有怀疑!”

朱高煦没有跟着再去怀疑枚青,他很清楚,如今怀疑与不怀疑,其实没用了,因为已经联系不上了。

哪怕枚青真的在那里占地为王了,他也不担心,正好让枚青先在那里征服,等他这里先收拾一次欧洲那片地方,后面会再派一支舰队去北美洲的。

当他确定了航线,知道了详细的海况之日,便是大汉大军远征北美之时!

如今大汉的精力,依旧还是在这边,毕竟与大明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处理好,这个时候远征,那就是在凭白耗费国力。

那些地方虽然他要拿下来,但如今大汉这里的疆域,可是大汉的根基,他更加不容有失。

一旁的王玉听着朱高煦的解释,反而整个人都听懵了。

在大汉相隔那么远的地方,还有人?还有着那么一块未知之地?居然还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甚至不在大明之下?还有着众多高产的粮食,比大明、大汉的都还好?

王玉是真的懵了,他现在很怀疑,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吗?

但随即想到这是朱高煦说的,并且都已经派舰队过去了,显然无比笃定。

至于朱高煦是怎么知道的,他丝毫没有怀疑,因为在他们心中朱高煦就是仙人转世,朱高煦说是这样,那肯定就是这样的。

半响,王玉始终有些回不过神来,朱高煦说的这些,实在是在冲击他对以往的认知。

“王爷,既然如此,那我们要不要再派一支舰队过去?

臣建议派韦达或者韦兴前往,用大汉最为先进的舰船与火器、甲胄组成一支极为精锐的舰队前往。

这样的一块地方,又那般适宜居住,大汉必须要拿下来,不能留给那些蛮夷,以免糟践了那么好的地啊王爷!”

渐渐恢复过来的王玉,此刻顾不得那边究竟怎么样了,他现在很是激动,他只想将那些全部占为己有。

因为按照朱高煦说的,那个地方就差不了,这么好的地方,大汉不去拿过来,不是被那些蛮夷糟践是什么?

一想到会被一些夷人糟践,王玉的内心就无比的难受,不被大汉掌握在手里,心就像是在被挠痒痒一样。

主要还是朱高煦说的太好了,尤其还是那么一块未知之地,他是真的眼馋。

别看大汉如今的地盘也不小了,但真正适合居住的地方,以及真正耕地所在的,其实是有限的,很多地方山高林密,根本不适合。

朱高煦看着王玉这忍不住猴急的样子,顿时笑了。

“你不要着急,那地方,会是大汉的,跑不了。

只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如今大汉还没有那个精力过去。

有枚青先行探路就可以了,等这边的事务处理得差不多,后面就可以逐渐向那边靠拢了。

你也不要就记着那里,平南省与定南省,那里同样是一个好地方,不仅有着富饶的资源,还有大平原,土壤肥沃,只要开发出来,同样都是非常好的。

对两省的投入,后面也要逐渐加大才行了,要逐年增加迁移过去的人,争取早些开发出来。”

朱高煦深知一点,如今大汉的基本盘虽然没有问题了,但一步一步走才是最为良性循环的,打下来的地方也有能力去消化。

现在真要是将北美洲那片地方占住了,大汉如今也消化不了,有什么用?

至于平南省与定南省,则是之前的澳洲了,这是朱高煦之前划分出来的两个省。

两省的开发,如今也是还有一段路要走,自己疆域都还没有完全开发完成,大汉哪里有那么多精力去经营那么一大片地方?

王玉闻言,也只好忍住内心的激动,也是说起了平南与定南的事情。

“王爷,说到这里,臣也有一事。

平南与定南两省,疆域实在有些大了,远超其余之省,臣建议将这两省再度分割出两个省,在那里保持四个省,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件事你提得好,既然不合适,那就再次划分吧。

你来负责,尽快落实下去。”

朱高煦没有丝毫犹豫同意下来,那个地方毕竟太大了一些。

而在朱高煦与王玉聊着事情的同时,海上,朱棣乘坐一艘大船,正往大汉而来。

“先生,身子可还受得住?”

“多谢老爷的关心,贫僧还受得住。

不知还有多久可至?贫僧可是对大汉充满了好奇。”

说话的两人,正是朱棣与姚广孝。

朱棣出来时,还特意去将姚广孝一起带了出来,只为同行。

姚广孝在知道朱棣的目的,知道大汉的变化后,更是没有丝毫犹豫就应了下来。

如今姚广孝的年纪可是已经接近八十了,距离历史上死去的时间,也没有几年了。

这次也是出现大汉这样一个新奇的国度,深深的吸引了他,让他在这个年纪,都忍不住想要出来看看。

至于称呼,这是朱棣为了防止露馅,特意提前准备的。

这次他来大汉,就是以行商的名义来的,全部扮作商人商队,为此还特意准备了不少商品,就是为了不被人看出来。

在外的称呼,朱棣就是老爷,也可以说是家主,姚广孝就是随行的先生。

“明日差不多就可以到了,其实准确来说,我们就在大汉之内,这些海域,可都是大汉的。”

朱棣又看见一艘大汉军舰巡逻,嘴角闪过一丝自嘲。

想当初,这些海域,都是明军的啊,然而现在,全都是大汉的了。

只因为小琉球被大汉所占据,如今大明的水师,出不来了。

朱棣从来没有想过有这么一天,因为大明的水师可是当世第一啊,如今却是被大汉所谓的海军给压了下去,在朱棣看来真是讽刺。

姚广孝带着老花眼镜,看着大汉巡逻的战舰,见其在向自己靠拢时,当即开口。

“老爷,大汉的军舰,好像朝着我们来了。”

朱棣就这样看着,没有说话。

而船上的其他人,全部如临大敌一般,纷纷开始做好准备,同时联系周边一起的船注意。

朱棣看向身旁的一人,挥了挥手。

“传令下去,所有人不准有异动,现在我们就是商人,你们是护卫,不可有其他动作。”

“是,家主。”

不一会,大汉的战舰到来,先打旗号示意检查,再用钩索相连,进入朱棣所在的商船。

“我是大汉南海第二舰队第三编队五号巡逻舰的李进,现在对你们进行例行检查,谁是主事之人?”

朱棣看着眼前来到船上,穿戴盔甲的青年李进,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历经沙场多载的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李进很不错,而且肯定是在战场上打过仗的人。

身边的人准备站出时,被朱棣拦了下来,随即亲自向前一步。

“我叫朱四,是这支商队的负责人,从大明苏州而来,做一些布匹、茶叶、瓷器,还有一些手工品生意。

我们这一路下来,这已经是第三次遇到你们了,也是第三次被检查。

每支从大明而来的船队,都会受到这样的检查吗?

据我了解,之前到来的商队,可是没有受到这么频繁的检查啊。”

朱棣很是疑惑不解,在来之前,他可是看了不少关于大汉消息的,对这些都有了解。

从离开大明开始,进入小琉球的海域之前,被检查了一次,从澎湖旁经过时又被检查了一次,如今这是第三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