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朱棣与姚广孝的震撼(1 / 1)
宽敞的大厅内,朱棣与姚广孝面面相觑,两人都没有想到,在大汉竟然还有着这样的规定。
朱棣这次是真的开眼了,原本他以为的不可能,在这里确实事实,也难怪来到大汉行商的人会这么的多。
朱棣又看了看桌上精美的饭菜,并没有去吃,而是在旁边的书架上看了起来。
刚才说到的指南,朱棣记在心中。
然而在书架上,不仅有着一本书,还有着不少报纸在上面。
在朱棣眼中,这个报纸就是大明的邸报,但是排版各方面,比大明的更加精美,上面还有着图案等画像。
而在最外面,还有一张图纸,朱棣拿起来打开一看,这是大汉的疆域图。
在图纸上方写着霸气的一句话:凡大汉子民,若在外遇到危险,在他国遭遇不公,可联系大汉各地官府,以及各处大军,大汉就是你的后盾!
朱棣看着这句话,心头只觉得无比的震撼,因为哪怕是大明,都做不到像大汉这般。
不是因为大明的实力做不到,而是因为大明从来没有这样在乎过大明的百姓。
朱棣凝神看了许久,随即拿给姚广孝。
“看看吧,老二真的了不起啊,比我这个老头子有出息。”
看着图纸上的大汉疆域以及那句话,朱棣自嘲的说着,心中满是复杂。
姚广孝看后,却是眉头紧皱。
“太过锋芒毕露,且有损大国声誉,未必是一件好事啊。”
姚广孝与朱棣的意见完全相左,那句话,在姚广孝眼中太过于霸道与猖狂,不利大汉自身。
朱棣闻言也没有说什么,并没有与姚广孝因为这件事起争执。
毕竟这是朱高煦所实行的,他们看看就行了,而且两人之间身份不同,思想不同,思考的点也不一样,各抒己见就好。
两人又看了一会其他的书籍与报纸,凡是在书架上放着的,全部都拿出来仔细的看着,完全忘记了吃饭一般。
就在朱棣与姚广孝远处的一扇窗前,朱高煦带着韦清婉用望远镜看着。
“婉妹,你看老爷子,从下船到现在,脸上的震惊,次数可是一点也不少,尤其是那不可置信的样子,当真是畅快。”
“你啊,少说两句吧,要是让老爷子知道我们在这里看着,还说着风凉话,老爷子肯定要收拾你。”
朱高煦听得没有丝毫在意,如今偷偷摸摸的看,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
要想当初吃过的苦,朱棣对他的种种,如今再看朱棣的震撼的样子,朱高煦心头是无比的愉悦。
哪怕他出海后又被召回去那次,朱棣不是依旧担心着他还惦记大明吗?不是还在试探吗?
从上到下瞧不上大汉,大明之内更是将这里当做了大明的流放之地。
而现在呢?
身为大明的皇帝,还不是被大汉所看见的给震惊到了。
就目前朱棣所看见的,都还只是大汉的一角,要是让朱棣全部看完,他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朱棣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韦清婉看着一脸趣味的朱高煦,也没有再说什么,她自己又何尝不看得认真。
只是因为朱棣到底是一个公公,韦清婉比起朱高煦含蓄了太多。
“不过难得看见老爷子这个样子,有点像那些外商初次进入大汉的表情太像了。”
韦清婉话锋一转的打趣,让朱高煦都忍不住笑了。
“婉妹,你还说我,你不是也一样的。
不过这表情确实像,毕竟大汉与大明可是有太多不同了,能让老爷子有这个表情,可是不容易。”
夫妻两人在这里偷笑,王玉只能在一旁忍着。
没办法,那是朱棣,朱高煦与韦清婉可以笑,他是一点也不行。
君是君,臣是臣,这是尊卑,上下有别,而朱高煦与韦清婉,和朱棣是一家人,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这时朱高煦的声音传入王玉耳里。
“王玉,你说皇帝要是发现了我们在看他,他会是什么表情?”
王玉一怔,只觉得朱高煦太坏了,这种事竟然还想让朱棣知道?
随即王玉笑道:“王爷,您要是真这样做了,臣会走得远远的。”
“为什么?”朱高煦疑惑转头看向王玉,这有什么好跑的?
“王爷啊,臣可不想被白白打一顿。”
朱高煦这下顿时了然,仔细一想,别说,哪怕朱棣是来求他的,估计都会抽他了。
老子打儿子,这还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朱高煦嘴角一抽,不再说话,继续开始看起了朱棣与姚广孝的神情。
朱高煦不得不感叹,还好有望远镜,要是没有这个望远镜,看不清脸上的表情,都没有意思。
要是隔得近了,说不定就被认出来了,现在远远的看着,他是没有一点心理负担。
而大厅里的朱棣,已经吃完了精美的饭菜。
“这个味道,做得还真不错,和宫内的御厨相比,差不了多少了。”
朱棣给了很高的评价,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今的大汉,香料可以说不像大明那样昂贵,要便宜许多,一般做菜,都会放上一些香料会更好吃。
尤其是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吃的这块,也是变得多种多样。
姚广孝同样一脸认同道:“这饭菜确实做得不错,按照刚才那个女子所说,这些可都是他们吃的。
他们的身份,应该只是小吏吧,餐食却是已经如此了。
尤其是在这大汉,竟然出现女子小吏,这可是颠覆了以往。”
姚广孝看的事情则是在这上面,尽管里面的女子很少,但也有。
其实在大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职能部门,以及一些特定的衙门,才会有女子,且都是比较少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随着发展,这些也都是早晚会出现的。
这些女子,可也不是普通女子,都是念过书的,在上岗前,都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了的。
朱棣暗暗称奇,也没有再去关注,他是皇帝,深知一点,那就是既然能够出现,那就一定有其特殊的一面。
等了一会,碗筷被收走,继续开始后面的流程。
待所有完成,海关署检查没有问题后,朱棣得到了一个牌子,这是他这支商队的基本信息,同时还有暂时的身份铭牌,上面记载了入大汉的时间,同时还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三个月。
三个月后若是还没有离开,那么会需要补办一次这个手续,申请再度延期,而延期也需要准备一些不同的材料。
至于按时离开,则是需要将铭牌退回。
而若是遗失,也可以补办,只不过补办就需要银子了。
出来后,朱棣带来的人已经交了各种费用的银子,主要的大头则是入大汉的关税,其次则是船只的停泊税。
看着支出的银两,直接就是五百五十两银子,朱棣看得满心复杂与渴望。
这笔银子其实并不多,相反算是非常的少了,因为他带来的货物也不算少,停泊费则是先交了一个月的,所有船五十两银子。
但朱棣看着这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人,他的心是那么的炙热,因为这些都是银子啊!
他一个人贡献了五百五十两,那就这一个港口,一天下来得赚多少钱?
尤其是大汉可不止这一个港口,哪怕收费不同,但那么多的港口,往来那么多行商的人和船,大汉这一天的进项,他都不敢想是多少。
这些钱是交的人心甘情愿,因为随便来一趟经商,赚的钱洒洒水都不止交出去的这点,但就是这样,大汉更是赚得富可流油。
这还只是一天的,一天的!
朱棣现在都有些眼红,他都想把这些港口据为己有,简直就是暴利行当,天天都在赚钱,比什么赋税、盐税什么的,来钱还要快。
现在他也是明白了大汉百姓的赋税为什么那么低了,大汉有着这样的进项,哪里还需要去从那些百姓手里拿?那些百姓可不得对朱高煦感恩戴德?
而且这还只是他暂时发现的,朱棣敢保证,大汉国库的进项,绝对不止这一项。
再想到目前在大汉花的银子只是一个开始,朱棣是越发的炙热。
“将这些都记下来,回大明后拿出来好好议一议。”
朱棣动心了,无比的心动,他在想着回到大明后也开始照着大汉的方式开始进行改革了。
实在是这样做了之后,能够得到大量的银子。
现在大明可谓是无比的缺钱,朱棣见状,哪里忍得住。
随行的人开始不断记录,虽然光明正大,但也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仿佛已经见怪不怪了。
朱棣随即准备离开港口,往城内而去。
但就是这样一个港口,朱棣愣是用了接近两个时辰,还是坐马车的情况下,才走出港口。
直到走出港口,朱棣依旧觉得震撼,在周边居然还有着繁华的贸易区,什么小摊小贩,全部都有,这个港口外围,和一座城又有什么区别?
这分明就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
尤其是在里面看见的,那些小摊小贩虽然看着是小摊小贩,但每天赚的银子,那是一点都不少。
每天只需要交少量的摊位费,主动缴纳针对小摊小贩的商税,完全不比大明的一些商人赚得少。
关键是这些人全部都只能是大汉百姓才能做,只要不是大汉户籍,那么不好意思,不能成为小摊小贩,只能经商。
而小摊贩的也有限制,超过规模,一旦没有在商部备案,那么就是触犯大汉律法,就会受到惩处,且不仅有沉重的罚金,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只要超过小摊贩的规模,都需要在商部备案信息,从摊贩成为商人。
换个说法就是,要变成一家公司才行,那时候的备案,就需要经营地址,主营产业,人员规模等等信息,全部都要提交到当地商务局,由商务局备案后还要提交到商部存档。
而成为这样的企业制后,收取的商税就与摊贩不同了。
朱棣在了解到这些后,只觉得自己好像是从一处穷乡僻壤来到这么一块繁华之地一样,与大明,实在太过于格格不入。
各种政策,他更是没有听闻,但偏偏在大汉见到了,而且他也亲眼看见了,实行了这些政策的大汉,还非常的好。
在大明征收赋税,是那么的困难,而在大汉,是这些人主动的配合官府交税啊,偏偏官府收税都不多收,虽然朱棣不知道暗中会不会有其他猫腻,但明面上看到的,就是这样。
尤其是百姓与官吏,哪怕是巡逻的军士、衙役,简直和睦得让他觉得可怕,他一度看得无比邪门。
在大明,大明的百姓看见官吏,巡街的衙役,巡逻的军士,都是主动的避让,还是那种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大汉他就没有看见这样的事情。
朱棣还特意打听了,明明军士不是本地人,可以说百姓都不认识,但就是这么和睦,有什么事还会主动来找这样的军士帮忙,去找官府还是衙役,虽然客气,但丝毫没有惶恐与害怕。
这些不仅是朱棣感到细思极恐,一旁的姚广孝何尝不觉得惊为天人。
就现在他们才来大汉多久啊?所见的一幕幕,仿佛都在颠覆他们的认知,他们更觉得这应该是他们脑海里面的大明才是,怎么在大汉这里出现了?
“果然啊,还是得亲自来一趟,才能感受到这些不同,若是不来,我们恐怕一辈子都看不到了吧。”
朱棣有感而发,这些事情他在大明真没有收到消息,只有这次亲身来切身体会后,他才知道如今的大汉,原来是这样的大汉啊。
一旁的姚广孝也有些怅然。
“老爷,我们继续走吧,这里还不是城池呢,京城还需要继续走。
如今这里都是这般了,贫僧都无法想象,大汉的京城,会是何等样子了。”
姚广孝的话,也提醒了朱棣。
是啊,这里还不是京城呢,都已经这样了,大汉的京城,又将会是何等模样?
随即朱棣调整好心态,反而有些自豪的继续向前走。
大汉如今的一切,都是朱高煦弄出来的,而朱高煦,可是他朱棣的儿子,他这个做老子的,也与有荣焉。
虽然这里的一切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自己的儿子这么优秀,他做父亲的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