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朱高煦:大汉能否万年不知道,但汉人永昌必须要实现!(1 / 1)
大汉,王宫。
殿内,朱高煦与韦清婉夫妻两人同时盯着自己的好大儿朱瞻壑,看得朱瞻壑头皮发麻,额头冷汗直冒。
“爹,娘,我该说的都说了,我可以走了吧?”
朱瞻壑满心发苦,他就知道这事肯定要出问题,其他的他都料到了,都做好了准备,就是没想到眼前的两口子就逮着他一个人问个不停啊。
尤其是这两口子不善的眼神,朱瞻壑感觉自己要说错一句话,今天这顿混合双打,他是完全跑不了了。
朱高煦与韦清婉对视一眼,两人都无声的笑了。
随即韦清婉笑着站起身,笑道:“你们父子聊,我先下去了。”
夫妻两人叫朱瞻壑来,就是为了确定朱芸清与于谦的事情。
其实韦清婉虽然看重,但也没有这么看重,因为韦清婉更加清楚,朱芸清她们的婚姻,别说自己做主了,哪怕就是她,也无法做主。
朱芸清等公主的婚姻,都是由朱高煦来决定的,决定之后,也不管朱芸清是否喜欢。
因为自古以来,越是生在权贵之家的女子,越是如此,哪怕就是男儿,嫡长子,婚姻都不由自己。
在这些权贵之家中,丝毫不由自己做主,向来都是由家主决定。
什么恋爱,什么婚姻自由,在这里是想都不用想的,基本不会出现什么权贵之女下嫁贫穷小子的,除非这个贫穷小子足够的潜力,值得权贵之家这样去做。
朱芸清的婚事同样如此,基本成年之后等着朱高煦指派。
但偏偏朱高煦不按常理做,在朱高煦的观点里,得找一个自己的女儿也赞成的,要是自己女儿不愿意的,那就换。
最开始时,韦清婉反而还不赞成朱高煦的做法,哪怕这样其实对朱芸清有利。
韦清婉也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可以说韦清婉是十分喜爱朱芸清的,但在韦清婉心中,那些本就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政治联姻,门当户对,这是最为基本的。
但朱高煦依然态度坚定,不想墨守成规,不想依旧按照世俗一般。
这样做也不是在这方面什么都任由朱芸清来,哪怕就是朱芸清自己所喜欢的,也必须要由朱高煦与韦清婉把关过后,才能决定的。
至于朱芸清会不会遇到不学无术的人,其实两人都没有担心,因为能够出现在朱芸清面前的人,就不会有那些人。
真以为朱高煦派在朱芸清身边的护卫与韦清婉安排在朱芸清身边的侍女是假的?吃干饭的?
而现在之所以是于谦,也是因为朱芸清到了成婚的年纪,朱高煦与韦清婉问了一圈,不仅是于谦,还有没有成婚的陈骥、龚仁,甚至包括张辅、靳荣等人没有成婚又年龄合适,且品德能力也可以的子嗣。
这些人要么是重臣、武勋二代,要么就是从国子监出来,优秀的年轻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是差的。
结果就因为朱芸清对在国子监时的于谦有印象,朱高煦才安排朱芸清与于谦先接洽。
而接洽的结果,就关乎于他后面要不要下王诏。
他没有直接下王诏定下这件事,就是在等朱芸清与于谦实际接触后是什么想法,如果不同意,他就不下王诏了,再继续给朱芸清挑选合适的人。
韦清婉去找于谦的老母,也是说这件事,就是为了防止于谦那里当真,后续朱芸清这里不满意,导致出现其他不好的结果。
朱芸清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人生大事,哪怕是女子,但自小都在学习的她,不仅没有抵触,反而很是开心。
正是因为看了许多书,她知道历朝历代以及其他权贵之家的女子到了成婚的年纪,甚至还没有到成婚的年纪就已经指定了婚约,自己根本无法做任何决定,不过是等着父母的通知罢了。
而正是因为她知道,她无比的感激朱高煦与韦清婉,朱高煦如今能够给出范围让她自己挑选,亲自去见了之后再决定,已经是在将她自己的婚事交给她自己做主了。
她也很清楚,朱高煦的这个做法,说难听点就是离经叛道,破坏祖宗规矩等等了。
为此她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这也是她无比用心的原因,也是她一直能够开心的原因,包括她的那些妹妹,从来没有过烦恼的原因。
因为朱高煦对她们,是真的疼爱到了极致。
只是犯错的时候也足够严厉,那时候朱高煦是真把她们当儿子一样在处罚,只不过打屁股变成了打手,犯错不小就是竹条炒肉。
朱高煦这样做,也是怕自己的这些女儿养成任性、刁蛮等等不好的习性,这是他极为不想看见的。
对自己女儿的学业,朱高煦也看得很重,丝毫没有轻视,这方面完全不比朱瞻圻那些人差。
朱高煦敢说,自己的女儿,虽是女子,但同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性子与品德都是个顶个的。
韦清婉下去之后,就去找朱芸清了,这里顿时就剩下朱高煦与朱瞻壑父子两人。
这时朱高煦看向朱瞻壑,脸上的笑容那是丝毫没有掩饰。
“臭小子,你好歹也是当大哥的,刚才你像什么样子?”
“爹,这能怪我吗?你也不看看刚刚你和娘是什么表情,尤其是娘旁边的竹条,你们真当我没有看见啊。
那玩意我又不是没有挨过,能不怕吗。”
朱瞻壑给了朱高煦一个大白眼,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也知道危险过去了,在朱高煦面前,也是释放了天性,没有丝毫保留。
朱高煦闻言,笑得更开了。
“你是当大哥的,你不负责谁负责?
这事做得不错,于谦这个人还可以,你四妹嫁给他,我也可以放心了。”
其实不仅是于谦,他挑的这些人,他都能够放心,因为要是不好的,都不会出现在这个挑选行列之中。
说到这里,朱高煦突然话锋一转。
“此事便就这样吧,这次你也出去看了,百姓对蒸汽火车以及维查耶纳伽尔国商人那事是什么看法?”
朱瞻壑闻言,也是神情一肃。
“爹,百姓对朝廷的决定,其实基本都是拥护的。
维查耶纳伽尔国商人的事情,其实百姓对都是坚定站在朝廷这一边,只是对那几个人有些同情。
听说不少工厂主动去那几个人那里商谈生意,说是帮他们缓解一下被处罚金的困难。”
“呵呵,看来那几人也是因祸得福了,这次虽然处罚的金额不少,对他们也是伤筋动骨,但我们汉人团结,这是好事。
通过这件事,你更要记住,只要朝廷是真的为百姓而虑,百姓对朝廷都是拥护的,会坚定的站在朝廷这边,只有这样,能够得民心的朝廷,才能一直延续。
加上积极通过学院对年轻人进行培养,做好思想建设,在未来,只要朝廷不去做倒行逆施的事情,百姓的这份拥护,不会消失,反而会逐渐越发紧密。
而在这件事情上,做任何决定,都要考虑长远,不要将目光局限于现在。
之前给你说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们进行处罚,这些你都要记在心里。
不可为一时利好,而忘了未来。
另外,你让大汉日报的人,去采访他们几个吧,至于篇幅占比多少,你决定,不用来问我。
同时对那些伸出援手帮助的人,也进行采访,这件事可以让天下人都能够知晓。”
“爹,我都记着的!”
朱瞻壑肃然应下,他知道朱高煦的用心,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教导他。
朱高煦向来不说什么空虚的大道理,而是会以实际的具体事情为例子,给他进行讲解,就是为了让他能够记忆深刻。
朱瞻壑知道朱高煦的良苦用心,他也一直没有让朱高煦失望,一直都在努力用心的去做,每次朱高煦对他的教导,他每到夜晚,都会将心得记下来。
而在哪一天什么时候记忆更加深刻,他还会再次记下。
他所记下的这些,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来再看,许多事情,当初或许理解不深,或者理解的,再看时,又会有更多的感悟,他也会再次记下。
到现在,他也已经不需要再通过那种方式了,但那段历程,朱瞻壑的记忆无比的清晰。
这次朱高煦让他安排再次采访的事情,其实也是锻炼他实际处理事务,这件事看着虽然小,但朱瞻壑知道意义重大。
其实那几人已经上过大汉日报,只不过之前是因为首例,需要向天下普及律法理念,同时也是作为处罚等刊登。
如今再次采访刊登,并不是刊登这些人本身,而是这些人所做之事的意义,也是朝廷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去做的,那就是爱国、拥护朝廷与团结。
采访刊登是这些人爱国,朝廷认可,之前的处罚是大汉律法需要人人遵守,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法不容情,人也有情,以这样的方式,展现朝廷的温暖。
之所以意义重大,则是相当于朝廷鼓励百姓的爱国之心,包括帮助的人,更是要表达出团结、互帮互助的意义。
大汉虽然以汉人为主体,但有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团结一致一直是朝廷重点所宣传的。
这次的事情又正好涉及这点,被处罚的几人来自多个族,这不正是朝廷一直重点所要宣传的团结互助么?
也正是因为这些意义,朱瞻壑明白这才是朱高煦让他亲自经手的意义。
更是因为这些,除了朝廷实行仁政,重视百姓,没有区别对待外,是各地各族百姓都融洽与稳定的原因。
朱高煦点点头,他相信朱瞻壑能够去做好,毕竟培养了这么久。
现在他已经在逐渐将一部分事务开始交给朱瞻壑在打理,丝毫不担心历朝历代那些皇帝所担心的。
历练足够了,早点让朱瞻壑上手,不至于以后真的接过所有事务了,而手忙脚乱。
这时朱瞻壑的声音继续传来。
“而蒸汽火车的盛事,爹您没有出去看实在是遗憾,不仅是京城百姓,还有从各地到来的百姓,全部参与了这场盛事。
所有人都认为蒸汽火车是大汉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每个人都记住了这个日子。
尤其朝廷没有任何安排之下,百姓自发呐喊‘大汉万年,汉人永昌’时,儿子当时只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豪,也加入了呐喊之中。
以往我也看见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但没有任何一次,有这次让人震撼。
儿子更是看见了大汉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着朝廷,发自内心的为汉人而自豪。
爹,您所做的一切,在那一刻,在我脑海中,真的具象化了。”
朱瞻壑说着这些话时,一时都有些激动,脸色都有些潮红。
那是一股莫名的气血上头,直让人深陷其中。
朱高煦听着这些,心中也是无比的感慨。
大汉发展到如今,和历朝历代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今百姓的全民参与,这何尝不是大汉的见证。
这次朝廷其实真的没有任何组织,就只是通报了蒸汽火车从通车到正式载客运行,都是百姓自发参与的。
尤其是那句‘大汉万年,汉人永昌’,朱高煦听得何尝不是热血高涨,酣畅淋漓。
其实他都没有想过这短短的八个字,他不过只是想要打下一个帝国,他不过只是想要避免历史上那些发生的悲惨,他只是想要大汉成为真正的强国,他只是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这也是他身为大明汉王这个身份才有的想法,若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他不会有这些想法。
“大汉万年,汉人永昌吗?会做到的呢。”
这是朱高煦一直坚定的想法。
大汉能否万年他不知道,但汉人永昌,他真的希望能够实现。
朱高煦看向朱瞻壑,笑着自豪道:“你知道这些便好,你要记住,科技的发展,无论何时,都不能停下。
如今大汉在发展科技,其他小国必然也会想尽办法的去发展。
就如同历朝历代的变迁一样,有一天若是大汉停下发展,那么后面追赶的人就会不断缩短差距。
你要将这个思想,一直传递下去,唯有掌握先进的科技,保持与百姓的稳定,科技发展,国民富裕,大汉才能一直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