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于母再训子,朱高煦对子嗣的安排(1 / 1)
于府。
于母严肃的看着眼前的于谦,目光之中又有欣慰与自豪。
“既然你主动说了这件事,为母只希望你能记住一点。
大王与朝廷以往对我于家的恩典,万不可忘,如今长公主既然答应此婚事,但你切不可因此而骄傲。
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今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只管忠于大王,忠于朝廷,为国效命,定要做那国之栋梁。
虽出身卑微,但不可忘鲲鹏之志,更要时刻谨记精忠报国,忠义当先,廉洁在左,公正在右,初心在后。
凡所行所做之事,要无愧于心,要对得起大王与朝廷,对得起天下百姓。
今你与长公主婚事已成必然,想来王诏很快就会下来,到时你必然成为焦点,你的一言一行,都将会被所有人聚焦。
切记不可因此得意忘形,一旦王诏下达,你已经不再是你一个人,更是代表着长公主,甚至是大王、王后。
你若差了,丢的不仅是你的脸,于家的脸,更是长公主的脸,大王、王后的脸。
但也不可因此失了锐气,谦逊而不失阳刚,凡事都需尽心劳力,想要得到什么,要靠着自己去做到,而并非通过长公主去得到。
你唯有争气,才是真正的对长公主负责,今后世人再提,才会道长公主挑选了良人,大汉于谦娶了公主贤妻。
虽千万目光聚于你身,但不可因此而有慌乱,纵有一些流言蜚语,切做好岿然不动入山,用行动与事实,让所有人知道,你配得上长公主。”
于母耐心的训诫着于谦,于谦能够得到朱芸清的认可,她确实很高兴。
但同时,她又很怕。
朱高煦对大汉公主的疼爱,可以说王宫之内不断有风声传出来,世人皆知的。
而如今又是大汉长公主的婚事,盯的人太多了。
朱芸清,可是真正的嫡长公主,含量可谓十足。
在大汉之内,比于谦家世要好的人,太多了,大汉发展到如今,权贵之家不少。
朱芸清却是挑中了于谦,她很清楚于谦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若是不能坚守本心,则会步入邪路。
更为重要的是,她也怕于谦因此会产生心理上的变化,那是她最不想看见的,也是最担心的。
尽管她清楚于谦不会,她知道于谦的品行,但这些,她必须得叮嘱好于谦。
她的儿子能够娶大汉长公主,又是贤良淑德公主,她更加清楚这是一种荣光,是朱高煦对他们,准确来说对于谦的看好。
越是这样,她希望于谦能够越发的优秀。
于谦也耐心的听着,无比的专注与认真。
其实这些他都清楚,哪怕自己的老母不说,他都能够明白,但他依旧没有丝毫的不耐与不满。
因为在他眼中,他认为就应该是这样的。
“娘,儿子谨记于心,定将做到。”
于母看着于谦应下,心中也舒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也缓缓浮现。
“如今你大了,为母知你已经懂得太多,我也不该如此唠叨,但只要我还在一日,你依旧还是我眼中那个长不大的儿。
其他的,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还有一点你记住,今后,好生待长公主,你也别想着纳妾。
但凡你做出对不起长公主,对不起大王,对不起朝廷之事,若有那一日,你便不再是我老于家的人。”
于母说完,也不再理会自己的儿子,转身回到屋内,开始休息。
只是脸上的笑容,却是一直没有消失。
于谦看着老母睡下,才退了出来,脸上同样带着笑意。
“娘,长公主知书达礼,贤良淑德,你儿子能够娶这样的女子,岂能不善待如此夫人。”
想着在山丘上与朱芸清定下的诺言,于谦调整好心绪,回到自己的书房,处理好手中事务,继续开始学习。
翌日清晨,朱高煦叫来朱瞻圻跟在身边。
“老二,这次叫你回来,你可准备好了?”
“爹,我已经准备好了,不就成婚嘛,娘已经跟我说过了。
爹你就放心吧,苏希达是个好女孩,我一定好好待她。”
朱高煦看着朱瞻圻一边吃着烤鸡,一边满嘴流油的说着话,脸一黑,额头青筋一跳。
电光火石之间,一声惨叫声传来。
“啊~爹,疼...疼~”
“别鬼哭狼嚎的,去给我把鞋子捡来。”
朱高煦一脸黑线的看着朱瞻圻,对比起朱瞻壑,这个人明显没有正行太多了。
刚刚那话,得亏周边没有人,不然被人听见了,还不知道该怎么想呢。
朱瞻圻一脸无奈,将凉亭外面的两只鞋子捡了进来。
看着朱高煦伸出脚,这不言而喻的意思,朱瞻圻也很懂,当即给朱高煦穿上。
“爹,好了不?”
看着朱瞻圻这一脸憨笑的样子,朱高煦无奈扶额。
“当初你也是跟着老大一起学了这么长时间的,也都一起历练了这么久,怎么你就成了一个滚刀肉?
怎么,跟着张辅上了战场,一时间收不住了?”
“爹,我怎么滚刀肉了,我也很稳重的好吧。
不过这次上战场,是真的体验了。
不过爹,你得管管大哥了,当初上战场,大哥冲得比我还猛。
这事肯定没人跟你说吧,你可不能再让大哥去了,当时我们可是差点都被吓坏了。”
朱高煦拿着茶杯的手一顿。
“你说老大当初上战场冲得很猛?是真的?”
“爹,那还有假,我拦都拦不住,大哥说身为爹的儿子,打仗的本事不能落下了。
那时候我听着大哥这话,也是没错,然后我就和大哥一起冲了....”
听着朱瞻圻的声音越来越小,一副扭扭捏捏的样子,顿时踹了一脚。
“臭小子,你以为我不知道?张辅第一时间就跟我说了。
你们也确实做得不错,想想当初让你们不要轻易去第一线,你们还是去了,我很欣慰。”
朱瞻圻说这事,他知道是什么意思。
朱瞻壑是大汉世子,未来大汉的王,其实不应该去战场冲杀,毕竟要是出现意外,那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当时的情况,他后面得知后也是后怕,但也并没有说什么。
朱瞻壑那句话没有说错,他甚至都觉得提气,作为他的儿子,要是不会打仗,像什么话?
不再去想,朱高煦继续开口。
“叫你来,也不全是你的婚事,这事你娘会安排,你我都得听着。
如今你成婚在即,以后的事情,也该有一个着落了。
你对自己将来的安排,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瞻圻闻言,顿时沉默了。
其实他的人生轨迹也在不断改变,最开始在大明时,那时他有些不服朱高煦的,因为在那之前,朱高煦对韦清婉并不好。
且朱高煦也并未管束他们,加上他对朱高煦的报复,他自小可以说若不是韦清婉强压着他看书学习,他就是妥妥的纨绔子弟。
那时的他,很叛逆,但又不敢当着朱高煦的面叛逆,只想让自己越来越差,从而报复朱高煦。
后面一切都变了,他也逐渐随之改变,到了吕宋之后,开始跟着朱瞻壑学习,最开始他怎么也学不进,还有一个朱瞻基让他很是不爽。
但后面被朱瞻壑带着,也还是学了不少,性子方面,也沉稳了许多。
然后和朱瞻壑又被朱高煦带在身边教导了一段时间,就开始让他们历练。
从地方到军队,他都经历了。
直到现在,他对朱高煦非常的敬佩,可以说不亚于朱瞻壑。
对朱瞻壑也是无比的尊敬,不仅是亲大哥,更是他的成长,基本都是朱瞻壑带出来的。
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朱瞻圻并没有去想过,他挺害怕这一天到来的。
之前他迟迟没有成婚,其实他心中还有一些高兴,因为只要不成婚,他还可以继续待在朱高煦、韦清婉、朱瞻壑身边,还能和朱瞻壑一起照顾弟弟妹妹。
对自己的未来,他充满了未知与迷茫,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怎么样。
他只对自己有过一种设想,便再也没有想过其他,因为他不想去面对。
朱高煦看着朱瞻圻没有出声,而是沉默着,思考着,也没有出声打扰。
他很清楚朱瞻圻的性子,也是今天他找朱瞻圻的原因。
以往他不说这个话题,也是想由着朱瞻圻一段时间,但现在,已经不能任由朱瞻圻继续这样下去了。
对自己的子嗣,朱高煦的培养可以说都是非常严格的,后面的几个儿子,他都是按照朱瞻壑、朱瞻圻这样的方式在培养。
朱高煦也丝毫不怕自己的儿子有本事,除了因为朱瞻壑压得住外,他自己也已经有了安排的想法,可以说很早就有了。
这个问题,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有困扰的,那就是皇帝所有的儿子都优秀,并不是一件好事,会导致宫变的可能太大了。
但若是没有能力,那就是一头猪,同样不行。
而朱高煦没有那些顾虑,因为他的安排,就是解决这些顾虑的。
其实对朱瞻壑这些兄弟的培养,朱高煦有些模仿朱元璋的意思,因为朱高煦是真的认同朱元璋的那种培养模式。
如今他也不过是朱元璋培养子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地方的改动,使得更加完善了。
看看洪武一朝,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前提是在朱元璋年老前成年的皇子,抛开其他,只谈能力,哪个皇子的能力差了?
明初时期的王爷,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大明的第一批那些王爷,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拔尖的,放在其他一朝,都是可以去争夺大位的。
大明九大塞王,哪怕就是朱棣,在这些人面前,都不敢说一定强过谁。
而在这些人上面,则是一个朱标压着。
这套法子,朱高煦是真的喜欢,他不喜欢将自己的其他儿子当猪养,不然真到大夏将倾时,无一人站出。
他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皇子如何安排。
良久,朱瞻圻的声音缓缓传来。
“爹,其实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怎么去想过,因为一直以来,从最开始来到吕宋以来,我只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为大汉不断开疆扩土,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无论爹和大哥怎么安排,我都能接受,但我更想为大汉开疆扩土,因为我是大汉王子。”
朱高煦看着有些落寞又期望看着他的朱瞻圻,拍了拍朱瞻圻的肩膀。
其实他很清楚,朱瞻圻他们都非常的清楚,这件事,并不好做。
因为除了朱棣以及他这个两个例子,怎么安排其实都容易出问题。
朱高煦缓缓开口。
“老二,你有这个心,我很欣慰。
其实我知道你也知道,如今你们渐渐大了,不能继续留在朝廷了。
至于原因,并不是你们心中所想的那些,我可以直接告诉你,只因为随着大汉疆域的不断扩大,朝廷对一些地方的管控,是有限的。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总有地方会距离朝廷越来越远,而朝廷的辐射也是有距离的,太过遥远的地方,掌控度会降低。
而你还有你的弟弟们,是老朱家的人,是大汉王子,就需要你们来挑起担子了。
我准备让你去外面,为大汉镇守一地,也相当于是给你一地为藩地,过后你去负责管理。
最初的藩地可能并不会很大,但你可以自己去扩大自己的藩地,就像现在的我一样。”
朱瞻圻听到这里,瞪大眼睛的看向朱高煦,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朱高煦看着被惊得回不过神来的朱瞻圻,也是停顿了片刻,等朱瞻圻有了反应,继续开口。
“你不要有其他心理负担,你们和我不同,我相信你们能够相信你们大哥的。
但无论如何,切记一点,那就是你们的藩地,实际上怎么样我不管,但一定要属于大汉,属于大明。
且一定要保证,以汉人为主体,让汉人不断强盛。”
朱高煦脸上带着笑容与鼓励,这就是他要用的法子。
这个世界,不小,单单只靠朝廷,根本无法顾及那么多的地方。
让自己的儿子出去闯荡,对汉人以及朝廷而言,都是最为有利的。
起码不管怎么变,汉人永昌,不会变。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