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朱瞻基与杨士奇密谋的决定,大汉使者入京(1 / 1)
东宫。
朱高炽再次病重的消息渐渐传开,这个消息让朱高燧无比的兴奋,然而却是让杨士奇等支持东宫的人格外沉重。
如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候?
正是朱高燧在大肆打压太子党,扶持自己的党羽,并且朱棣还在默许朱高燧的这些动作之时。
现在朱高炽突然的再次病重,让这些支持太子的太子党,只感觉天塌了一半。
至于为什么只是一半,则是至少东宫还有一个朱瞻基,还有一个太孙在撑着。
“太孙殿下,如今太子病重,皇上精力有限,必然会让殿下开始处理国事,还请殿下以大业为重,不可再沉浸在太子病重的悲伤之中。
如今赵王虎视眈眈,不断逼迫,我们已经退无可退,赵王之举,必须加以制止才可。
不然如此发展下去,人心动荡,朝局不稳,是祸非福啊。”
杨士奇、胡俨等人尽皆到来,纷纷开始恳请朱瞻基出面领头。
在如今朱高炽已经病重无法处理国事的前提下,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朱瞻基了。
朱瞻基听着这些话语,并没有出声,良久,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些人里面,朱瞻基真正信任的,还是杨士奇,以及杨溥、杨荣几人。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这几人能力非常出色,且都是从东宫出去的,是绝对的东宫心腹。
除此之外,杨士奇又格外受到朱棣的重用,之前他就与杨士奇等人一直有联系。
这些原因,就是他更加信任杨士奇,而其次才是胡广、胡俨等人。
杨士奇闻言,当即起身。
“太孙殿下,如今的状况,确实很差,但不仅仅是因为赵王。
赵王虽对我们不断进行逼迫,但差不多也到此为止了,更为重要的是,如今浙江的新政推行差不多已经打好基础,丈量田亩之事已经完成。
皇上接下来会对赵王进行怎样的安排,这才是无比重要的。
且臣听闻,皇上在学养生之术。
这固然是一件好事,皇上通过学习养生之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大明走得更远。
但殿下,赵王若是不倒,皇上后面若是对赵王越发欣赏,对殿下,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杨士奇其实有很多话要说,但并没有说太多,只针对朱高燧的问题在述说。
现在人多,且所有人暂时的诉求,都是解决朱高燧这个麻烦。
朱瞻基闻言,随即缓缓开口。
“此事皇上自有主意,你们身为臣子,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国事,不可懈怠。
如今你们太子也见过了,散了吧,聚集在这里像什么话,若是传出去了,还以为我们在密谋着什么。”
朱瞻基直接开始赶人,他也没有说自己的想法,实在是这会在东宫聚集的人太多,真要关上门来商量什么,恐怕等会锦衣卫就会来人了。
如今朱棣老了,朱瞻基更能切身体会以往朱高炽经常说的那句‘帝心难测’。
其余人闻言也没有再说什么,朱瞻基最后那句他们都懂,而这次他们的主要目的也是在给朱瞻基表达态度,那就是他们全力支持朱瞻基。
只要朱瞻基知道,那就足够了,接下来怎么做,时间还长,他们也不是那么急。
别看他们说得急切,但朱高燧他们真没有那么放在心里,只是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进行反击,而且他们也在等着朱棣接下来对朱高燧的安排。
接下来朱棣一旦给朱高燧安排其他任务,那他们就会全面反击了。
而若是让朱高燧来背浙江的事情,他们又何必反击?
现在他们就是在等,等朱棣的决定。
让他们真正在意的,其实是朱棣本身,朱棣都这么老了,还想着学养生之道,这是要做什么?
以及朱棣对朱瞻基,对东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一众人下去后,朱瞻基一人脸色顿时变得阴沉下来,思索片刻,又将杨士奇单独叫了回来。
“太孙殿下。”
杨士奇看着朱瞻基就叫回来他一个人,心中也大概有了猜测。
朱瞻基扶起杨士奇,拉着坐在他旁边。
“你说说,如今的局势之下,我该怎么做?”
杨士奇闻言,并没有出声,而是看了看门外。
朱瞻基见状,也已经明白了过来。
“你尽管放心说,外面都是我的心腹,此间话,绝不会传于他人耳。”
杨士奇这时才放心下来,当即开口。
“殿下,如今太子病重,难以继续掌握朝堂局势,殿下稍后当召见下面各级官员,接过东宫大权。
此刻殿下不应继续谦让,也不必担心此举会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接过东宫大权,如今局势危急,殿下若不站出来,下面的人难免会有其他想法。
后面殿下必然会跟在皇上身边处理国事,但殿下需面临两个选择。
首先便是赵王,皇上定然是向赵王有许诺,不然赵王不会在沉寂十余年之久又再次这般。
而如今浙江兹事体大,上上下下斩首以及收监的人太多,皇上又一心想要在天下推行新政,那么在浙江开始推行新政后,必须要用一人来安抚浙江之心,同时还要安抚其余各地民心、官吏之心,以防出现不稳定。
至于人选,则要么是赵王,要么是当今内阁首辅胡广。
当初皇上让胡广亲自去浙江,必然就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殿下需要做的,就是等。
浙江现在已经完成丈量田亩,接下来需要的是稳定,皇上必然也知,那么就在这段时间,皇上必然要做出抉择,到底是选赵王还是胡广。
若皇上选胡广,那么殿下必须要考虑另外一点,那就是皇上会不会传位于赵王之事,这将会有极大的可能。
若皇上选赵王,此事便就此结束,殿下也可借此机会放出杨荣、杨溥他们,同时施恩于胡广,并选拔东宫之人填补朝堂以及地方空缺。”
朱瞻基静静的听着,原本有些烦心的他,此刻在杨士奇的提醒下,也有了思路。
“你说的不错,不过等可以,但现在还不能站出来,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看看有哪些人是真的在拥护东宫。
若到时皇上选胡广,真的到了那时,我再站出来!”
“殿下考虑得是,理应这般。”
杨士奇一脸的欣慰,此刻的朱瞻基,在他看来是真的成熟了,考虑事情也全面了。
这点他其实是已经想到了的,但他不能全说,得给朱瞻基留下一点,不然自己什么都想到了,反而不美。
毕竟他要是全部说出来,时间一久,难免遭受猜忌,而让朱瞻基自己想到的,则完全不同了。
随即杨士奇接着出声道:“殿下,还有一点,您需要考虑。
如今皇上在学习养生之道,企图逆转天时,增点寿命,这点本是正常。
但哪怕皇上选择赵王,可如今却是有太子的前车之鉴。
后面大小国事必然会压于殿下之身,长此以往之下,太子被国事掏空身体才有今日之病之事,将来恐会在殿下身上重演。
殿下需要早做准备,如今皇上已老,殿下又已长大,有时候再向前进位一步,反而是对大明江山社稷有利。”
朱瞻基听得瞳孔一缩,心头一震。
杨士奇最后那句‘进位’,他听明白了。
如今他已经是太孙了,再进位一步,就只能是朱棣那个位置了,杨士奇这是在劝进!
朱瞻基尽管震惊,哪怕是杨士奇劝进,也没有对杨士奇说什么,因为朱棣如今这么年老之下,还在学养生而挣扎,他心中也是有很大想法的。
尤其是朱高炽的前车之鉴,容不得他不重视。
良久,朱瞻基渐渐平复下来,脸色凝重开口。
“此事,不可再提!我们只需要做好该做之事便可,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等待皇上在浙江这件事上,到底选谁,其他的容后再议!
另外今后国事,还得辛苦你们多替我,替皇上分忧。
后面我会逐渐加大内阁的权力,你多做事,尽快成为内阁首辅,以更好的为上分忧。”
朱瞻基最终没有选择在这件事上说什么,再进一步的事情,如今他还真没有那个想法,起码还没有到那一步。
他现在只等浙江的事情出最后的结果,他要看看朱棣到底会选谁。
若朱棣真的选择朱高燧,选择他的三叔,那他也不介意多等几年,也不过几年的时光罢了。
为了防止自己像朱高炽那样被累坏身子,加大内阁的权力,让内阁为自己分担国事,也是他真心所想的。
在朱瞻基眼中,都已经是皇帝了,何苦要为难自己,每日那么累,那么操劳,一旦被掏空身子,就会像朱高炽那般早逝,朱瞻基极为不愿意接受。
一个人的精力注定是有限的,唯有将权力下放一部分到杨士奇这些人手中,下放到内阁,才能将真正治理天下,这些人才会真的为大明而虑。
在朱瞻基心中,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因为在他眼中,内阁他能够掌控,他不怕下放权力,反而还能让他省心不少。
而杨士奇听着朱瞻基后面的话语,心头大震,内心更是激动不已。
杨士奇是真的没有想到,朱瞻基竟然给了这样的一个承诺。
加强内阁,是他们这些人一直以来所期盼的,他们等了太久太久,如今总算是等到了。
朱棣那里的情况,哪怕太医院没有传出任何消息,但他们都能看得见,朱棣已经老了,哪怕在学养生之术,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他们可都是暗中下去了解过这所谓养生之道的,在朱棣这个年纪现在才开始,基本无济于事。
只不过他们需要考虑的是,朱棣将国事交给朱瞻基来处理后,再配合上养生之道,确实会好一些,但也有限,总归不过这几年的时间了。
现在朱瞻基说出了这样的承诺,杨士奇也愿意等。
这么多年都等过来了,从洪武到永乐,终于要不一样了,终于等来了他们冒头的机会,无非不过多等几年罢了,他们等得起。
面对朱棣,他们都是很怕的,哪怕朱棣老了,他们最多也是说一说,而且还是这种绝密的情况下说一说,平日里他们连说都不敢。
朱棣的可怕,他们可是太清楚了。
杨士奇努力控制着,不想表现得过于明显。
“殿下如此体恤臣等,臣定为殿下,为大明效死,绝不辜负殿下之期望!”
“好,有这个心就好,现在下去吧,不能过于久留。
今天之事,不可对外述说,你要做好其他人的工作,让他们好生处理事务,无需考虑其他。”
朱瞻基看着隐隐激动的杨士奇,也是笑了。
施恩,还是要有的,不然别人为什么要给自己效命呢?
两人没有聊太久,也怕有什么不好的风声传到朱棣耳里。
皇宫内。
朱棣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先前他做的许多事,如今他也在思考该怎么收尾了。
就在这时,新任大明锦衣卫指挥使刘忠走了进来。
“禀皇上,朝中大臣尽皆以探望太子为由去往东宫,与太孙殿下商议要事。”
朱棣拿过密信看后,神情却是无比的欣慰。
杨士奇这些人所说的,其实有一部分是他安排的,就是为了想要看看朱瞻基是什么反应。
如今朱瞻基所做的,朱棣又怎么能不欣慰,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对他保持信任,这才是他看重的。
随即将密信烧掉,看向刘忠。
“下去准备吧,闹了这么久,是时候该收网了。”
“是!”
看着刘忠退了下去,朱棣一时有些复杂。
“老三,不要怪我,你的后路我已经给你找好了,你不用担心,起码将来做一个富贵王爷,还是可以的。”
对朱高燧,朱棣早早就做出了布置,如今浙江事情基本完成,他差不多也要为这件事收尾而开始准备了。
接下来江浙之地,需要的是稳定,才能让政策推行下去。
除了浙江的事情,诸王的事情,这次他也要一起解决了啊。
那些问题,其实没有姚广孝与朱高炽提醒他,他同样能够想到。
就在朱棣感想之时,一太监匆匆走了进来。
“皇上,汉王派来的使者到了,就在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