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朱棣到底想要做什么?朱高煦对朱棣的极度不爽(1 / 1)
张谦看着朱高煦恢复正常,心头也松了一口气。
随即小心翼翼将怀里的书信拿出,呈给朱高煦。
“王爷,这是皇上给您的亲笔信,您先看,看了之后臣再说皇上让臣带给您的话。”
朱高煦拿起书信打量着,朱棣给他的亲笔信?
不再去想,打开书信,映入眼帘的,是朱棣对他思念之情的寄托。
看着看着,朱高煦骤然笑了,这是朱棣提到了以前的那些时候,他有多调皮捣蛋。
当看见朱棣自述着在浙江实行了新政,诸王之事,朱高燧的事情,朱高煦的神情也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又看见后面朱棣竟然在心底都开始朱瞻基有过怀疑,怀疑朱瞻基能否将大明带到另一个高度,朱高煦欣慰的笑了。
以往,朱棣对朱瞻基是无比信任的,可以说朱棣对朱瞻基的相信,甚至超过了对他们几兄弟的相信。
以前的朱瞻基,在朱棣眼中,就是完美的,比他强,比朱高炽强,甚至朱棣自认为比自己都还要强。
这也是朱棣一直叫着朱瞻基好圣孙的原因,他们几兄弟的未来,俨然都不如朱瞻基。
如今朱高煦欣慰啊,欣慰朱棣终于有了怀疑,将朱瞻基看得更加透彻。
但欣慰过后,又是复杂,因为他也清楚,如今的朱瞻基,性子已经定型了,改变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朱棣也不会再更改继承人了,不仅是因为会动摇国本,更是因为朱棣已经没有其他人可以选择了。
从朱棣在信中说到的朱瞻基许多问题,朱高煦就已经明白,这个朱瞻基,还是那个朱瞻基啊。
对朱瞻基,他倒是并没有什么感想,当初朱瞻基跟着他一起出来后,他就已经知道,这个人基本是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朱高煦心底甚至还有些可怜朱棣,因为从朱瞻基自幼开始,朱棣就无比看好自己的好圣孙,也在倾力培养,但最后呢?
最后朱瞻基容不下自己的那些兄弟,看看朱瞻基的那些弟弟是什么下场,也容不下他和朱高燧,他被烤,朱高燧基本也就那样了。
对内基本没有搞出什么政绩,反而让皇权不断流失,宦官、内阁、文臣的权力不断在加大。
对外,更是稀碎,大明对外打下来的疆域,朱瞻基更是将防线都放在大明腹部了。
尤其是北地,可以说土木堡之变,很大程度上朱瞻基都有关系。
要不是朱瞻基不断弃守北地,不断收缩防线,放任瓦剌做大,朱祁镇也不至于带着大军出去那么点距离就被搞了。
土木堡?
别的朱高煦不想去知道,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那个距离和大明当时的京城,可并不远呢。
再说直白一点,搁在如今的永乐朝,朱祁镇连大明都没有走出去,更是还没有出关。
至于其他方向,说是朝政吃紧,可即便就按照这个说法,那不更加证明了,朝廷财政收入出问题了?
但这些,朱高煦只能感慨了,即便朱棣对朱瞻基有了一丝不放心,但也只是对朱瞻基实行新政的不放心,并不是其他啊。
朱高煦是真的很想提醒朱棣,提醒朱棣小心朱瞻基会做哪些事。
他很想将朱瞻基是怎么对待他和朱高燧,怎么对待朱高炽的其他儿子,怎么放弃大明四边,怎么放任文官逐渐做大等等等等问题的。
但他没法说。
这些事情,都是如今没有发生的事情,偏偏这个时候的朱瞻基,是真让人无法联想到以后会做那些事。
他即便告诉朱棣这些,也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只会显得他是一个小人,又有什么用?
朱高煦继续往下看去,当看到后面,一时都有些惊讶。
直到看完,朱高煦满心复杂。
消化片刻,朱高煦随即看向张谦。
“说说吧,皇帝让你带了什么话回来。”
“王爷,皇上说若是太孙将来可堪大用,一心一意发展大明,请王爷能够护卫大明周边,看在大明,看在汉人的份上,再帮一帮太孙。
而若是太孙上位后不堪大用,王爷可起兵靖难,再造大明。
皇上说无论最后如何,汉人必须要强大,务必不能让那些外族再次夺得汉人江山,务必不可让前宋之殇在大明重现。
这是皇上所给密旨,若真有用到的那一天,皇上说这样也能让王爷您不用背负任何骂名。”
张谦恭敬的又从怀中拿出朱棣给的密旨,双手呈给朱高煦。
朱高煦拿过密旨,直接打开,上面只有简短的一段话。
大明皇帝若失德失民,大明汉王朱高煦及其子嗣可奉旨代天靖难,重塑华夏,再造大明,壮我汉人。
圣旨下方,则是时间与朱棣的题名。
朱高煦看得心头更是复杂不已,朱棣这是没有给他做任何制约啊,就这样将这样的圣旨交给了他。
在信中,朱棣近乎于祈求着他,若是真到了那一步,诛首恶可,但让他不可过多杀戮朱家人。
朱高煦鼻头一时有些发酸,永乐大帝到底不愧是永乐大帝呢,想着的还是大明江山社稷为重,汉人为重。
想的还是不可让外族夺得天下,不让前宋的悲哀在大明上演。
其实朱高煦很想说,历史上所发生的,真的被朱棣猜到了呢,满清夺得了江山,大明再次上演了前宋的悲哀。
但如今,有他在,有大汉在,那样的事情,不会再度发生了,这是他绝对有把握的。
朱高煦更是佩服朱棣的这个决心,没有任何的花里胡哨,也没有忽悠他,更没有对他画饼,而是将这些,全部交给了他。
为了大明,为了汉人江山,竟然能够给他送来这样的密旨,朱棣这个做法,是头一个这么做的皇帝了吧?
朱高煦对朱棣佩服归佩服,但是哪怕朱瞻基真的做到了,没有出现那些事情,让他帮朱瞻基,朱高煦也没有那个想法。
他能够不主动出兵大明,朱高煦都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宽宏大度了,再去帮朱瞻基?
只要他还有一口气,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往一直对他利用忽悠,如今朱棣又这样为他,朱高煦是有一点感动,但也就这样了。
毕竟说到底,其实这次他依旧还是棋子,还是朱棣用来敲打朱瞻基的棋子。
是的,尽管他不知道朱棣有没有跟朱瞻基说这个,但他有一种直觉,朱棣肯定会和朱瞻基说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朱瞻基一心一意处理国事,让朱瞻基将大明发展得更好,让朱瞻基沿着新政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这些虽然有些无情,但却又是事实,朱高煦非常的清楚。
到了帝王这个位置,只有利益,不会有什么感情。
尤其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为了江山,一切皆可抛呢,何况亲情乎?
虽然朱棣给了他这个理由,看着也是在为他着想,但更多的,还是将他当成了刺激朱瞻基的棋子!
这些信息,最开始没有想到,是因为被朱棣的这封信,被密旨,被朱棣让张谦带回来的话产生了情绪波动,导致他第一时间根本就没有去想那么多。
当所有的情绪下去,恢复冷静,理智回归,猜到这点,在朱高煦看来并不难。
好歹他也当了这么多年大汉的王,基本是和朱棣站在同一个位置的,他可太清楚这个位置的人会怎么思考事情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不能在有着任何情绪波动的时候做决定啊,更是为什么在作出重大决定之前,人必须要保持冷静,这样才能做出相对最为正确的选择。
因为所有的情绪,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智,哪怕就是一丝情绪,人在思考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被这一丝情绪所挑动心弦,从而无法做出最为合适的决定。
一个人只有在最冷静之时,才能集中所有的脑力与智慧。
正是因为想到这些,朱高煦的心情可以说有些不好。
朱棣为国为民有错吗?朱棣为了汉人有错吗?
都没错,但对他而言,就很不爽,因为他是被朱棣利用的那个人,换成谁来,都不会爽。
尤其朱棣还是利用来刺激他更加不爽的朱瞻基,这让朱高煦就很是难受了,不爽也是到了极点。
良久,朱高煦回过神来,看着一脸激动的张谦,脸一时有些黑。
“张谦,你好像很高兴?”
“王爷,臣确实很高兴,如今王爷有了这份密旨,将来我们若是打回大明,大义之名有了。
而且皇上能够给王爷密旨,这不正是证明王爷才是最受皇上喜爱,如今皇上是在给王爷机会呢。”
张谦看着朱高煦的神情有些不太好,心头很是疑惑。
在他眼中,如今这确实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对他们极为有利。
打回大明啊,他们这些人,以前因为朱高煦从来不提这事,王玉、许柴佬等人也从来不提,他们只能在心里偶尔想想。
但如今,尽管大汉已经很好了,哪怕就是不回大明,在他们眼中在大汉就是正确的。
可现在朱棣将这个理由递到了朱高煦手里,他们又怎么会没有那样的想法。
毕竟只有打回大明,朱高煦才能称帝,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天下。
无论大汉发展多大,实力比大明强大,但王终究是王,不是真正的皇帝。
而只要打回大明,朱高煦一旦称帝,他们所有人,都能更进一步。
其实哪怕大汉如今发展极为快速,但在众多汉人心中,大明那片土地,才是真正的根。
这点,并非是朱高煦将大汉发展成为多么繁荣富强,起码在这一代人,短时间内,这个观念是极难改变的。
朱高煦听着张谦的话,一时沉默,因为他都有些不想打破张谦的幻想。
这个密旨,朱棣会告诉朱瞻基,那么上面的内容,朱瞻基也肯定知道。
而朱瞻基有没有达到圣旨上的要求,这事完全就是谁说谁有理的,只要大明不是陷入末期的那种动荡,朱棣这个密旨,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唯一的作用,就是他真的打回去了,到时可以用这个密旨为借口。
但这事,说出去谁会信?
他敢说这是朱棣给他的,只要不是张谦这样亲身经历的,又有几个人会信?
只会觉得是他朱高煦伪造圣旨。
朱高煦一声叹息,张谦想得,还是太简单了啊。
没有回应张谦,朱高煦随即让人叫来朱瞻壑、王玉、于谦三人。
至于许柴佬,已经出发离京了。
待到三人叫来,朱高煦随即将密旨拿给三人。
当朱瞻壑三人看后,尽皆震惊的看向朱高煦。
“王爷,这...这是圣旨?您怎么会有这个圣旨?”
朱瞻壑没有出声,只是神情肃然的看着。
如今问向朱高煦的,是王玉。
他现在非常关心这个圣旨是哪里来的,而且他心中,大概已经有了猜测。
一旁的张谦准备出声,却是被朱高煦制止,随即朱高煦自己出声。
“如今张谦不是从大明回来了嘛,这是皇帝让张谦送过来的。”
朱瞻壑听得嘴角一抽,王玉与于谦直接是整个人都愣了愣,看向朱高煦的眼神,仿佛都在说:你猜我信不信?
王玉与于谦是真没法信,朱棣会将这样的圣旨交给张谦带回来?忽悠谁呢?
片刻,王玉神情凝重,坚定说道:“王爷,此事,万不可外传,此圣旨,就当没有发生过。
不然被有心人传出,一旦传回大明,对王爷极为不利!”
王玉话音落下,朱高煦不仅没有丝毫恼怒,反而笑了。
但一旁的张谦就不能忍了,这明明就是真的,是朱棣亲手交给他的,他从大明小心翼翼带回来的。
“王阁老,这有什么对王爷不利的,为什么要当没有发生过。
这封圣旨,是皇上将我传唤进入皇宫,亲手交到我手中的!”
“张尚书,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再演了,你有何必这般自欺欺人,这般欺瞒我等。”
王玉看着张谦,摇头叹息的说着。
其实在他心里,这分明就是假的,是朱高煦与张谦商量好演的一出戏。
但王玉不得不说,张谦演得无比的真实,看着真像那么一回事。
张谦听着这话,一时被气得不行,指了指张谦,又看了看朱高煦,顿时恍然大悟。
现在他终于知道刚才朱高煦为什么脸色不好了,为什么没有回应他,而是叫来王玉几人了。
此刻张谦什么都想通了,并且想到的更多。
能够作为大汉礼部尚书,有重大事情时出使大汉,能力是没得说的。
当所有都想通之后,张谦心头对朱棣也是有了很大的想法。
亏他刚才还在劝朱高煦啊,现在想想,张谦只觉得自己脸上火辣辣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