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杨士奇等人的危机,朱高炽病重(1 / 1)

加入書籤

大明,皇宫大殿之内。

“禀皇上,如今江浙之地的新政已经正式开始实行,百姓无不为之欢喜,更是高呼皇上万年。

其中本有不少百姓都在怀疑,但当朝廷真的将田地分发下去,并且降低赋税后,才开始相信。

臣当时所见,所有人都自发的向着皇城方向跪地磕头,所有人喜极而泣,高呼感谢皇上。

今在浙北之地率先彻底落实,臣不敢耽搁,特意快马赶回前来禀明皇上。”

朱棣听着下方这人的话语,脸上充斥着笑容与自豪。

在大明,总算是有大明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他,高呼他万年了。

这么些年以来,他很清楚大明的徭、赋有多重,不仅有他北征的关连,更是大明大动兵戈,大兴土木。

虽然他北征最终为大明开疆扩土,但东、西蒙古都司这两个地方,耗费大明太多国力了,根基都出现了问题。

营建顺天府以及北平,大修运河,四边用兵,尤其是交趾等等,他很清楚大明百姓承担了太多。

经过这么些年的休养生息,当初在江浙之地掀起一片腥风血雨,为了达到这个成果,他亲手逼疯了自己的儿子。

付出了那么多,终于在今天,新政终于是真正实行下去了,真正落实到百姓那里了,更是打破了之前的许多流言蜚语。

朱棣很清楚这其中是多么的不容易,大明虽然改革了商业与商税,虽然为朝廷提供了不少税收,大明商业也活跃了不少,但依旧远远不如大汉。

朱棣看着下方这人,眼中满是欣慰。

“贤宁,辛苦你了,此番江浙之地能够这么快彻底落实下去,哪怕就是江浙以北,但你居功至伟。

你师王省之事,朕已经将其追封为义安侯,其子嗣也已经找到,承袭其爵。”

被朱棣称为贤宁的人,全名高贤宁,正是当初朱棣靖难之时,围攻济南,高贤宁为铁铉出策,让他短暂退兵。

后即便攻破济南,他想招抚高贤宁,但却是被高贤宁拒绝,最终他仁慈,没有治罪于高贤宁,放其归家。

而朱棣口中的王省,便是高贤宁的老师。

在靖难之后,王省自尽以尽忠义。

一直到如今,当初如同王省、高贤宁这批具有文人风骨,以国为重,又忠义的文人,要么如同王省这般自尽,要么如同高贤宁这般归隐,无一人愿意入仕,无一人愿意当永乐一朝的官。

这也是朱棣明明知道杨士奇那些人的品性,却又不得不用的原因。

因为他若是不用,朝廷真找不到这样有能力的人了。

最开始时,他是真没有在意高贤宁这些人。

那时,在朱棣眼中,他是皇帝,他给这些人官职,这些人应该主动入仕才对。

直到朱高煦在外面搞得如火如荼,他才发现,这些人愣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入仕,愿意做官。

哪怕就是眼前的高贤宁,都是朱棣亲自去往高贤宁家中,用当初姚广孝留下的遗计,才让高贤宁得以再度入仕。

如今,高贤宁也是新政推行的主要负责人,更是现在永乐一朝,新的****。

朱棣现在都还记得,之前去请高贤宁出山,被高贤宁当着面一阵数落,更是让他亲眼看看大明百姓过得多么的艰难,饿死、病死不知多少。

他堂堂大明皇帝,不仅认错,还下了承诺,最后用新政,以及为王省等自尽之人,包括铁铉等人重新追封等等手段,才让高贤宁出山。

其实朱棣有时候想想,都觉得荒唐,哪怕就是这高贤宁,当初也不过是建文时期入太学罢了。

但直到高贤宁开始主政,更是让朱棣看清了这样的人的能力。

原本混乱的江浙之地,在高贤宁的主导下,愣是开始逐渐稳定,并且新政更是在北部彻底落实。

全程,高贤宁一直在最前线,和下面的官吏同吃同住,和百姓亲自沟通交流,将激昂的民意安抚下去。

朱棣心头都很不是滋味,他永乐一朝的杨士奇这些人,明明能力也不差,但就是做不到高贤宁这般。

可高贤宁原本,其实并没有那么出色啊。

比起高贤宁出色的人还有许多,可大多在当初都自尽了,以及老死、病死了一部分,剩下的那一部分,朱棣只是又请出了三个,其余人愣是宁愿死,都不做他永乐的官,更是当面骂他篡位夺权,还大骂他是暴君,不顾百姓死活。

这些话语,在永乐一朝,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对他说的话,在请那些人出山的那段时间,他可是经常被这样骂。

上一个这样骂他的还是朱桢,早已经凉了。

或许是朱棣自身年纪也大了,愣是没有对一个人发脾气,没有治罪任何一人。

其实也就是朱高煦没在这里,不然高低得嘲讽朱棣几句。

朱棣许多方面都好,但在这方面,是真的不怎么行,心胸没有那么宽。

当初没有在意的这些人,如今却是求而不得。

高贤宁听着朱棣的话语,并没有露出笑容,神情依旧沉重。

“皇上,臣还有一事,臣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官员散漫,且地方之上依旧有着不少空缺,以及一部分官员只为表面,抗拒去往最前,去和百姓交流。

对于推行新政而言,这是大忌。

臣虽然处理了一批人,但因为如今为用人之际,只好让一部分人继续履行职责。

臣提议,皇上可否从汉王的大汉国调动部分官吏前来。

汉王那里的官吏,熟知改革之流程与经验,并且已经取得了成功,若调来,也可让我们学习其经验。

同时还请皇上用人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相应品德,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如此之官吏,才可保一地清明。”

高贤宁完全没有在意朱棣的夸赞,以及说的那些事,他现在满心只想做好新政推行。

他如今的年纪其实已经不小了,胡子都花白,尽管入仕,但他并不在乎仕途,他只想为大明,为百姓做一些事。

他再度出山,也不是因为朱棣,而是因为朱棣所说的大明,以及大明百姓。

至于忠,在当初建文死后,他的忠心也随之而去了。

他忠的是建文,是大明,并非朱棣。

这也是他一点没有给朱棣面子的原因。

不仅是朱棣,哪怕就是朱高炽与朱瞻基,他更是没有去在意,入仕之后,他一次东宫都没有去过。

朱棣听着高贤宁的话语,一时有些头疼。

这样的人,他也看出来了,确实忠于大明,可以做到为国尽忠,也一心为民。

但是,是真不给他这个皇帝一点面子,顶撞起他来,是一点都不含糊。

而且说话根本没有杨士奇那些人的弯弯绕绕,都是有事直接说事,一点都不掺杂其他。

有那么一刻,他是羡慕朱允炆的。

要是朱允炆不是相信齐泰这些人,而是选择相信这些人,他都在想,自己靖难能不能成功?

但同时又对朱允炆更加气愤,有着这么多的栋梁不用,只用齐泰那些鼠目寸光的人,这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朱棣思考着高贤宁所说的话语,从朱高煦调官吏回来,这个事他想想就行了,朱高煦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至于安排一些清明之官下去,他也想啊,但他哪里知道哪些人是真清明,哪些人是假的。

无奈,朱棣只得开口。

“从汉王那里调官吏过来,朕与汉王去沟通,尽力而为。

不过大汉国所实行的政策,朕都已经交给了你,基本就是那些,其他关于大汉的消息,朕稍后给你送来,让你可以静心研究。

至于官吏选拔调配之事,陈良在负责,如今正在挑选,过后会优先开始补齐江浙之地的空缺。

朕既然将江浙之地的大权全部交给你,你便只管放手去做,朕等你将新政在江浙所有地方,全部推行下去,再推行至天下。”

陈良,是朱棣另外一个邀请入仕的人,如今虽是吏部侍郎,但却是主管吏部之事。

而夏元吉则只负责户部,吏部的权力已经交了出来。

高贤宁闻言,虽然皱眉,心头一叹,但也无奈。

其实他很想说,永乐一朝的人才储备,是真不怎么行。

但他也知道如今的朱棣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如今的朱棣,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了,但也只能这样。

就在这时,杨士奇匆匆走了进来。

杨士奇先是对高贤宁微微一礼,但高贤宁却是直接没有去看杨士奇,随即看向朱棣。

“皇上,臣这便去往江浙之地继续推行新政。”

高贤宁对杨士奇等人很是不屑,正要转身离开,朱棣的声音传来。

“贤宁稍等,卿刚至京城,可休息几日再去,当注意身子才是。”

“皇上,臣身子受得住,如今地方之事众多,新政推行刻不容缓,不用歇息,臣告退。”

高贤宁完全没有理会朱棣的好意,急匆匆的走了下去,自始至终,都没有去看杨士奇一眼。

朱棣看着高贤宁离开,一声轻叹,随即看向杨士奇。

“有什么事?”

朱棣并没有对杨士奇展现出任何不好的表情,他很清楚,如今朝堂,还需要这些人支撑着。

尤其是这些人深受朱高炽的重用,又受朱瞻基的喜爱,哪怕是请出了高贤宁几人,但也无法完成更迭。

杨士奇面色没有任何不快,但至于心中有没有想法,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段时间,他自己很清楚,他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深受朱棣的宠信了。

高贤宁这几人回归朝堂之后,直接掌握实权,这个进度,可是让他看得眼红。

当初朱棣靖难成功,他们这些人第一时间投奔朱棣,才逐渐开始成为大明重臣。

但高贤宁这些人,明明不是忠于朱棣的,明明是忠于建文的,如今却是得到重用。

现在朝中有两人,外面有两人,杨士奇很清楚,等到外面诸事定下,这四人,必然会成为大明新的真正重臣,地位甚至在他之上,这让他,心中很难接受。

其实不仅是他,已经出来的杨溥、杨荣等人,又何尝没有想法。

杨士奇心头思虑万千,但话音并没有停下。

“禀皇上,大汉传来消息,如今大汉出现了新的粮食,名为土豆与番薯。

据大汉传来的消息,这是汉王派枚青率领舰队在大汉海外之地找到的,用时近十三载。

新粮食土豆与番薯的其他信息,并没有任何消息,哪怕就是大汉之人,也不清楚。”

朱棣闻言,顿时一惊,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大汉竟然有了新的粮食?

朱棣下意识的想法则是这个新粮食,绝对不会差,肯定有着独特的一面。

以他对朱高煦的了解,如果是无用的,朱高煦绝不会拿出来这么宣扬,让大汉所有人都知道,这么做,必然是为了后面这个新粮食的出现。

然而无论这个土豆与番薯有着什么独特的一面,朱棣心头都格外的火热。

这可是新粮食啊,大明如今,可是极为需要。

其实大明有很多富余的粮食,但是都在那些商人、官绅、地主手里,尤其是粮商。

这次在江浙推行新政,可是查抄出了不少粮食,份额让他都看得眼红,这也是新政还能推行,大明朝廷也逐渐富有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是这样,朱棣也很清楚,新粮食的重要性。

朱高煦的大汉国耕地比大明还少,都极为重视,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粮食绝对不会差。

如今大明迁移了那么多人去了大汉,依旧还缺粮严重,朱棣看得是极为眼馋。

看向杨士奇,朱棣的神情无比凝重。

“大汉出现了新的粮食,你觉得大明应该如何做?”

“皇上,臣建议可以向汉王联系,此新粮食出现,将会极大缓解饥荒,对大明,对汉人极为重要。

汉王为大明汉王,又重视汉人,想来汉王应该不会拒绝。”

杨士奇没有丝毫思考,已经是早就想好了应对。

而应对的法子也很简单,那就是站在大义与道德的最高点,迫使朱高煦将新粮食交给大明。

朱棣思考片刻,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头应下。

这个法子到底要不要用,朱棣也在沉思。

之前给朱高煦送去密旨,让张谦带话回去,恐怕已经有些伤了朱高煦的心,这次要是再用这样的方式,朱棣很是慎重。

因为朱高煦若是愿意,其实会主动送过来。

现在朱高煦都没有送来,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示意杨士奇下去,朱棣一个人还在思考着。

这就是朱高煦实力强大的展现了,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都需要这么谨慎,都需要再三考虑。

若是朱高煦没有这个实力为支撑,朱棣哪里会想这么多?

就在这时,一太监迈着碎步匆匆跑了进来。

“皇上,太子殿下晕倒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