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朱棣的悲凉与绝望,朱高炽逝世(1 / 1)
朱高炽看着眼前年纪还不大就已经有了白发的丽人,心中满是亏欠。
他知道,因为自己处理国事的原因,很少陪在家人身边,如今却是就要早早离去了。
“差不多了,吃不下了。”
朱高炽吃了半碗,实在吃不下了。
其实在第一勺过后,他一直都是硬着头皮吃下去的。
张妍闻言,将碗放在一边,担忧的看向朱高炽。
“好些了吗?”
“比刚才有劲多了,你熬的粥就是好喝。”
朱高炽主动握住张妍的手,笑着调皮着。
其实都是一样的,哪里来的不一样。
看着张妍的脸庞,朱高炽缓缓道:“今后这个家,就要靠你撑起来了。”
“我不在之后,这小子做得混的地方,你要给他提出来。
老爷子年纪也大了,除了你,没有人能够管得了他了,你多用些心思。
这些年,我亏欠你们娘俩许多,看来这辈子,我是还不回来了。
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一定好好陪你们。”
“胡说什么,会没事的,我不让你走。”
张妍听着,逐渐又哭成了一个泪人,双手紧紧握着朱高炽的手,很不想让朱高炽离开。
一股悲伤的气氛,在屋内弥漫开来,却是让人万般无奈。
朱瞻基已经别过头,看着屋顶,双眼红润,右手掐着自己的鼻梁,他实在不忍去看。
朱高炽笑了笑,想要改变这样的氛围,却是徒劳,也只得嘱咐着张妍一些宫内的事情。
不一会,房门被推开,一道苍老的身影径直向着床榻快步奔来。
“老大,老大你可好些了?”
来人正是朱棣,在知道朱高炽的情况后,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朱瞻基与张妍行礼,将位置让给朱棣,随即主动退了下去。
他们都知道,接下来朱高炽肯定有话要给朱棣说。
张妍守在门外,不想离开。
而在一旁的朱瞻基,也是静静的等候着。
屋内,朱棣握着朱高炽的手,面色苍白,无比虚弱,有气无力的朱高炽,心头止不住的悲凉。
他几个儿子之中,他虽然不怎么喜朱高炽,但到底是他亲儿子,是他的嫡长子,又哪里真的没有感情。
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最怕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一直担心这一天的到来。
自己的生死,朱棣已经看淡了,但朱高炽的身子,他真的无法看淡。
朱高炽的情况,他已经在途中问过太医了,朱高炽已经扛不住了,这让他很是不甘,无比的悲凉。
朱棣不明白,为什么上苍要这样对待他老朱家的人。
前太子朱标就是英年早逝,现在又是他的亲儿子,也是大明的太子,也面临着早逝。
朱棣很想不通,他的父亲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着再造中华之功绩,将元末时期民不聊生,易子相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带离苦海。
他五征蒙古诸部,再度扩边疆,解决边患,为大明也做出了不少功绩。
为什么换来的,却是大明接连两任太子早逝,都是贤良的太子,为什么会是这样?
朱棣心头更是无比的悲忿,苍天无眼,何苦这样对待他朱家人?
苍天的薄凉,让朱棣心头像是被堵住了一般,怎么呼吸也不顺畅。
如果朱元璋和他是昏君、暴君,如果朱标与朱高炽是昏聩的太子,他没有想法。
可他们,都不是啊。
朱标与朱高炽身上,都承担着开启大明太平盛世的重任,可都早早逝世,这让朱棣无法接受。
看着臂弯中的朱高炽,纵然是永乐大帝,眼角也逐渐变得湿润。
当这一刻真的到来,他才恍然发现,自己亏欠了朱高炽太多。
先是朱高燧被他逼疯,如今嫡长子朱高炽,也因为他做的那些事,如今就要早逝。
朱棣很是悔恨,当初为什么自己要亲手挑起这三兄弟之间的争斗啊。
如果他当时果决一些,坚定一些,将那些隐患消除,现在三兄弟都在他身旁。
朱高煦可以和朱高燧一起帮着对外征战,朱高煦也可以和朱高炽一起帮他处理国事。
那样,朱高燧不会疯,朱高炽也不会早逝了啊。
朱棣都无法想象,他们这一家人,将会是何等的愉快,会有欢快。
而他做的那些,不仅亲手挑起三兄弟的争斗,又疑心这人,疑心那人,无论是谁,他都没有真正信任过。
既怕朱高煦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威胁到他,又怕朱高炽权力太大,架空他。
想着这些,朱棣心头越发悲凉,这些,都是他一手造出来的。
朱高炽靠在朱棣的臂膀上,只感觉是那么的温馨。
自小他就在京城,与朱棣分开,他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靠在朱棣臂弯里是什么时候了,记忆中就是没有的。
他和朱棣确实有很多的不和,他也知道朱棣猜疑过他,但现在或许是大限到了,加上自己看透了很多,哪怕如今他年纪大了,都很怀念这样温馨的感觉。
听着朱棣的心跳,他能够感受到朱棣内心的悲凉。
“爹,我都已经看开了,你也看开一些。
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如今来了,该坦然面对了。
我先下去见爷爷奶奶和大伯,我会跟他们说清楚爹靖难是迫不得已,我会跟他们说,爹的功绩,会跟他们说,如今的大明,不一样了呢。
现在的大明,疆域之大,超越历朝历代,待再过数十年,大明就会出现真正的盛世。
这些,都是爹你带来的。
若不是爹,哪里会有我们,老二又哪里能够出去打拼出一个偌大的大汉国,哪里能够为大明开拓如此之多的疆土。”
“爹,如今老三神志不清,还请爹不要放弃,继续让太医给老三诊治才是。
我走了之后,就剩下老二了。
老二做得好啊,比我强,我这个当大哥的,不如他。
如果当初能够预知如今,这个太子的位置,真的应该让老二来当,或许大明,会更加强盛吧。
现在大明与老二的大汉国,依旧还有隐患。
爹,该和老二好好沟通了,那些让老二靖难的话,不该说。
我们是至亲,又岂能自相残杀。”
“爹你在大明实行的政策,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今我想通了,我很赞同。
可惜是我醒悟晚了,枉我当初还反对过新政的实行。
但仅仅只是这些,还不够,许多方面,老二都领先于我们。
实在跟不上,就派些人去老二那里学习学习吧,等他们从大汉学成归来,将大汉先进的那些,好的那些,带回大明。”
“我走了之后,心中还是有些放心不下那小子,爹你好好说说他,好好教导他。
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今的他,还是稚嫩了点。”
“爹,大明的百姓苦累了太多年,接下来就好好休养生息,改革内政吧,不要再动任何兵戈了。
是时候让百姓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了,不然民怨沸腾,于朝廷不利。”
朱高炽一句一句的说着,说到最后,其实朱高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到哪里了。
朱高炽只感觉越发的恍惚,他好想闭眼啊,好想什么都不用想啊。
朱棣听着朱高炽说的这些,心头更加不是滋味。
朱棣很想说,这样的老大,为何不能早一些出现,他自己为何不能早一些看透那些世俗。
朱棣很恨,恨这苍天,为何如此薄凉他朱家,为何要让他们在这个时候,才能明悟这一切。
朱高炽到了现在,依旧想的是这一家人,想的是国事,朱棣心头越发不是滋味,无比的难受。
“老大,我都知道了,你放心,有我在,不会的,会好好的。
我的事情,我会亲自下去给爹和娘,给大哥他们说,你要好起来。
朕是皇帝,朕命令你好起来。”
朱棣抱着朱高炽的手,都不知觉的紧了紧。
感受着朱高炽的体温在不断流逝,朱棣真的怕了,向来从未怕过的永乐大帝,这一刻也怕了。
朱棣真的想用自己的命来换朱高炽的命啊,他本身就已经老了,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但朱高炽还年轻啊。
尤其是现在的朱高炽,他很喜欢。
以前他还不觉得朱高炽能够带着大明走多远,但现在他在朱高炽身上看到了希望。
朱高炽越发优秀,他越是不舍,越是难受。
心中的痛,无法言语,让他呼吸一时都变得有些艰难。
朱高炽脸上依旧带着笑容,只是双眼越发恍惚,渐渐开始闭合。
他还想睁眼再看看这个世界,但哪怕他用尽气力,这眼皮,仿佛有千斤重一般。
脑海之中也不断闪烁着以往种种美好的一幕幕,仿佛都在催着他闭眼一般。
“爹,代我给老二说一声,我先走一步了。
我知他不会回来,但请他不要忘了,在大汉国,为我...送....行...”
朱高炽的双眼渐渐闭合,呼吸从微弱到渐渐无声,手也从朱棣身上径直滑落而下。
朱棣瞪大双眼,看着眼前闭着眼,脸上还有笑容,没有任何呼吸的朱高炽,顿时变得血红,泪水一滴一滴直接落下。
朱棣整个人都慌了神,显得是那么无措。
呆呆的看了几个呼吸,将朱高炽揽在怀中。
“老大,你不要走,朕不准你走,你还没有登基,你现在醒过来,只要你醒过来,我马上给你让位,我让你做大明的皇帝....”
“老大,你睁开眼看看我,睁开眼啊...”
朱棣说着说着,从洪亮到已经开始泣不成声,只剩下哭泣。
朱棣已经不知道自己多就没有哭过了,自他登基之后,徐皇后离开时他哭了,朱高燧被他逼疯后,他一个人悄悄的哭了,然后就是现在。
朱棣悲愤的声音传到外面,靠在门上的张妍呆滞又无助的滑落在地,身边的侍女太监赶紧扶起,张妍却是始终无法站稳。
朱瞻基眼中的泪水,也流淌而下,不顾一切的闯了进去。
看着朱棣抱着没有任何动静的朱高炽,朱瞻基来到近前,瞪大眼睛看着朱高炽就这样逝去,径直跪在地上,眼中依旧还是无法相信。
而在外面,整个东宫,所有人纷纷跪地,每个人都在哭泣着。
“太子殿下....”
“太子爷....”
每个人都在追悼着,无论原本在做什么,都在哭着。
大明京城,仿佛因为朱高炽的逝世,是那么的阴霾,小雨淅淅,仿佛是上天也在哀悼一般。
整个皇宫,所有人披麻戴孝,都无不感伤着大明太子的离去。
满城百姓,不知是自发还是官府推动,都在为大明的太子送行。
从停棺守灵到下葬,所有人的心情都是沉重的。
直到下葬之后,京城的天空,又渐渐开始放晴,仿佛是在预示着新的开始一般。
不仅京城再度恢复往昔,哪怕就是朱棣、朱瞻基,也在开始忙着手中的事务。
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感伤,他们还要肩负起大明天下的重任,他们必须要收拾好心情,再度投入到繁忙的国事之中。
奉天殿内,如今正式开始监国的朱瞻基,正在与朱棣商议着。
本来是需要守孝的,但国事不能没有人处理,则是由朱瞻基的那些弟弟在守孝。
“爷爷,如今迁都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需要尽快完成才是,不然人都分散在两边,对朝廷极为不利。”
朱棣看着坚定的朱瞻基,自己却是犹豫起来了。
其实迁都的事情,早就已经开始了,但因为朱高炽身体的原因,迁了一半,又搁置了下来。
“大孙,如今老大才下葬,若是真的迁都,如何抬回顺天?”
刚下葬就迁出去,这事可是大忌讳。
但迁都一旦完成,这事又必须得做。
这也是朱棣很是犹豫的,因为他也清楚朱瞻基所说的,迁都已经迁了一半,现在必须要做出决定。
要么继续完成迁都,要么将迁过去的人再迁回来,不然这里一半,那里一半,朝廷还像什么话?
朱瞻基闻言,一时也是沉默了下来。
迁都顺天,这是他早就想要做的,在那里似乎更能给他安全感。
而且营建顺天已经营建了这么些年,全部都已经做好了,要是不迁,也就成了笑话。
最终,朱瞻基再次变得坚定。
“爷爷,顺天府营建如此之久,耗费如此之多的人力与钱粮物资,若是不迁,有损国威。
我爹泉下有知,必然也会同意的。
我认为可先迁都,待过后再来重新安置我爹便是。
爷爷,当以国为重才是。”
朱棣听到这里,心头一阵叹息。
迁都之事,理性而言是必须要迁的,因为东、西蒙古都司还在营建,朝廷必须要加强管控。
感性而言,朱棣是真不想这个时候迁都。
最终朱棣只得无奈应下。
朱瞻基得到朱棣确认,当即下去开始准备。
只是下去之后,杨士奇却是找了过来,一脸的忧心忡忡,显然是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