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发难与争斗,朱棣的杀意(1 / 1)
“出了什么事?”
东宫内,朱瞻基皱眉的看向杨士奇。
实在是如今杨士奇的精气神看着仿佛都没有之前好,而且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朱瞻基可是基本没有见过杨士奇这样。
这也让朱瞻基尤为好奇与凝重,到底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杨士奇发生这个变化。
杨士奇闻言,恭敬一礼,满脸忧虑。
“殿下,臣是为朝廷担忧,为天下担忧。”
“嗯?详细说来。”
朱瞻基心头诧异,杨士奇居然是为了朝廷与大明天下而担忧,他可是真得好好听听,杨士奇担忧的,到底是什么了。
他对杨士奇,是格外信任与看重的。
哪怕朱棣与朱高炽都跟他说过,对杨士奇这些人既要有用,要给一些信任,但又要防。
在这些方面,朱高炽对他交待的尤其多,无论是之前还是朱高炽临终前。
但朱瞻基却是不想,在他眼中,杨士奇等人就是忠心的人,又有极强的能力,还能为他做事,为他分忧,这样的人,他可是极为珍惜的。
如今他虽是太孙,但大明的国事,绝大部分都已经是他在经手了。
可朱瞻基却是将自己负责的大部分国事,都交给了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几人在一起负责,为了让自己有时间,许多事都交给杨士奇等人直接批复。
本应该是他无比繁忙之际,反而却是有些闲,最忙的成了杨士奇几人。
而他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忙,特意留了一些事务,以及时常聚集杨士奇或者其他人商议讨论,显得自己很是忙碌。
朱瞻基的这些小动作,朱棣丝毫不知道。
杨士奇严肃又郑重的看向朱瞻基,沉声道:“殿下,首先便是高贤宁负责江浙之地的新政推行。”
“这本是一件好事,是皇上与殿下想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让高贤宁主持新政推行,这是皇上与殿下对其的信任。
可此人在推行之中,却是滥用权力,胡作非为。
在浙北已经正式开始实行的新政之地,有流民进入,高贤宁却是不进行安置,而是将流民转移至其他地方。
其余之地本就还没有正式开始新政,还没有完全稳定,却是再度不断增加流民,想要稳定更加艰难。
地方官吏上,安排曾经昔日好友之家中子嗣为官,大做面子政绩,以向上交差,又大肆安排自己党羽。
除此之外,湖州府长兴县有一孙氏,其家族在以往地方遭灾时,主动拿出粮食,赈济灾民。
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六年,地方遭遇水灾,其孙氏共计拿出三万两白银修建堤坝,又开设粥棚,为受灾百姓赈灾。
孙氏家主孙泉有三子,二子在永乐十五年乡试中举,在湖州府当差,后因为赵王推行新政,其人不过过于劳累,导致未能及时推行新政,被赵王杀害。
现高贤宁又将孙氏家产剥离而出,只余二十亩薄田,其余田地尽数充于官府,又分发给下面百姓。
百姓本不想受,却是被高贤宁强制授予。
孙泉因此阴郁成疾,如今病逝。
孙氏如此为民,在当地也有威望,却是被逼得如此,让人寒心。
还有嘉兴府嘉善县,有一陈氏,也同样如此。
殿下,新政推行本是利国利民之举,但高贤宁如此推行新政,恐会惹得天怒民怨,反而失了朝廷初衷,不该如此啊。
这是湖州府与嘉兴府传上来的奏本,还请殿下过目。”
朱瞻基凝重的接过奏本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并没有出声。
当他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这件事无比的生气,恨不得立即革除高贤宁,并且拿下问罪。
可朱瞻基又有疑虑,高贤宁是朱棣亲自请出山入仕来主持新政的人选,并且还是已经逝去的姚广孝所推荐之人,难道朱棣与姚广孝,会同时看错一个人吗?
再想着朱棣与朱高炽都在劝他,让他对杨士奇这些人有所防范,尤其是朱高炽的遗言,更是说到了杨士奇等人会对高贤宁几人发起反击。
如今,这不就是杨士奇几人在开始向高贤宁发难吗?
而且浙北之地,最开始是胡广前去主持,后被朱高燧谋害斩杀,在朱高燧推行期间,两家都有人被杀过,这两家,究竟真的像杨士奇说得这般好,还是另有其隐秘?
可杨士奇所说的,以及奏本所言,怎么看都不像是假的啊,如果这些都是假的,其实也很好查证的,他不信杨士奇会这么没有脑子。
那,难道这些真不是杨士奇等人在对高贤宁发难,而是高贤宁真的做得过于过分了?
以及高贤宁安排自己党羽,朱瞻基心头,已经差不多相信了杨士奇,站在了杨士奇这边。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缓声道:“高贤宁是皇上亲自请来主持新政推行的人,此事,应该交由皇上决定。
你做好准备,万不可欺君,说的这些,最好是事实,若不然,孤保不了你。”
朱瞻基也是在敲打与警醒杨士奇,如今既然已经开始了,那么这些,最好都是千真万确,经得起查证的。
要是真有假,杨士奇的仕途,也差不多算是到头了。
朱棣对新政的重视,他们都清楚,但凡敢有人在这件事上闹,后果是很严重的。
杨士奇闻言,没有丝毫慌乱,不紧不慢行礼。
“殿下放心,此事是真的,若不然,臣也不敢交由殿下。
新政推行,臣是赞成的,臣也说过,这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新政的推行在实行过程中若是倒行逆施,失了民心,那这新政,反而失去了初衷。”
朱瞻基点点头,他也相信杨士奇不会是那样冒失的人。
其实对高贤宁,朱瞻基也很有想法。
身为官员,却是极为忽视他,忽视东宫,直到现在,这个人都没有来主动见过他。
朱高炽病逝之际,其人也以新政推行为由,没有回京。
对这样的人,朱瞻基可是真的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有反感。
哪怕朱棣在跟他说高贤宁是栋梁,是贤臣,在江浙落实新政的速度也快,但如果是这样实行的,他也不会放过高贤宁。
而在这时,杨士奇的话音再度传来。
“殿下,还有一事,则是如今代管吏部的吏部侍郎陈良。
此人本也是皇上亲自请出入仕,为朝廷选调贤臣。
可此人如今大肆安插亲信,其安排进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等各部二十七人,职位更是达到了郎中一职。
进入之人,要么是陈良之前旧识之子嗣,要么为江西之人,大部分皆与其是同乡,同时还有一部分为山西、山东之地的人。
高贤宁、陈良本由皇上亲自请出入仕之人,现在这两人一个在地方,一个在朝廷,大肆安插亲信,成为其党羽,将来恐会对朝廷,极为不利。”
朱瞻基听到这里,顿时瞳孔一缩。
若不是杨士奇说,他还真没有注意,因为这些人,都是陈良在代管吏部后逐渐提上来的,虽然有上呈奏本,可他根本就没有细看,朱棣那里也基本都是同意的。
如今这段时间过去,陈良已经安排了这么多人了吗?
更为关键的是,都在各部担任要职啊。
一部最大的是尚书,其次是侍郎,再往下,就是郎中了,以及员外郎、主事。
按照陈良这样的安排,再过数年,这个朝堂,到底是谁的朝堂?
朱瞻基一脸阴沉,心头尤为愤怒。
别人做这些,都是在暗中慢慢来,可陈良竟然这么光明正大,这么胆大包天的做这些。
纵然是朱棣亲自请来入仕的,纵然是姚广孝、朱棣都看好的人,朱瞻基依旧动了极大的杀心。
朱瞻基看向杨士奇,目光格外的冷。
“有名单吗?将详细的时间节点以及名录交给孤。”
杨士奇当即掏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奏本,朱瞻基并没有丝毫意外。
要是杨士奇连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就要对陈良动手,他可就真的该对杨士奇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不在乎杨士奇这些人到底是为了清除朱棣请出来的这几人,还是有着其他目的了,因为这件事,触及到了他的底线。
究其根本,还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像杨士奇这些人一样,以他为尊。
大明不缺有能力的人,这种看不清形势,自以清高的人,朱瞻基不需要。
其实说白一点,朱瞻基心中想做的,还是清除异己罢了。
杨士奇看着朱瞻基阴沉的脸,面上没有任何变化,缓缓退了下去。
来到外面,在一处庭院,杨士奇与杨溥、杨荣等人会面。
“已经交给殿下了,这几人,这次在劫难逃了。”
“只要殿下有心处理即可,准备了近两年时间,绝对万无一失,锦衣卫也查不出来!”
“呵呵,这些人,老老实实的归隐不好吗?靖难之时皇帝请他们做永乐的官,他们不做,反而大骂我们,不知忠君报国。
如今他们又何必重新入仕,大把年纪了,为什么呢?
入仕就入仕吧,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了,又何必那般清高,如此瞧不起我等。
想用前朝的剑斩当朝的我们?
我们已经不是当初前朝的卑微之人了。”
“建文落幕,当初我们背负了骂名,他们得到了清名,现在又来和我们相争,想要掌握大权,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此事无需着急,任由皇帝抉择。
自太子病逝,皇帝的气色也越发不如之前,想来也快了。
待太孙殿下登基,那时才是我等大展拳脚之日。”
“是啊,太孙心向我们,给我们放权,我等不可让太孙殿下失望才是。”
“走吧,该回去处理政务了。”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本来他们已经不和那些人计较了,现在这些人却是跳出来和他们争,本来他们都已经放下了,现在,他们可不想再轻轻放下了。
那些人,待到朱瞻基登基,他们掌握大权,就该是时候彻底清理那些人了。
外面的朱高煦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但在大明之内,还有他们动不了的人?
若是朱棣还有精力之时,他们还只能忍。
但如今,朱棣也快了,国事都已经渐渐移交到朱瞻基手里了,他们又是东宫,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的绝对心腹,绝对支持者。
这么多年了,再过几年,等朱棣一死,等朱瞻基上位,就到了他们得到这份坚守的成果之时了。
皇宫之内,朱瞻基拿着杨士奇的奏本来到朱棣身前,将奏本交由朱棣。
朱棣带着当初朱高煦为其配的老花镜看着,看完之后,整个人却是怎么也无法平复下来。
“可恨!可恶!该杀!”
“朕本以为他们是贤臣,是栋梁,朕给他们殊荣,亲自请他们出来,他们就是这般对待朕的看重与信任的吗!”
朱棣心中很是无法接受,当初他是想找这些人来改变朝堂风气的,姚广孝在死前特意给他想出了请出这几人的法子。
他堂堂大明皇帝,丢下一切去请这几人,给足了这些一切,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他都给了。
原本他都还高兴,这几人做事和其他人就是不一样,和杨士奇等人的区别也很大。
但他没有想到,这些人却是这样的人。
现在的朱棣尤为理解朱元璋当初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了,实在是这些人不杀,不足以泄愤,不足以平息民怨。
朱棣死死的捏着手中的奏本,这一刻心中的杀意,不断外放而出。
但朱棣心头又死死保持着最后的理智,让自己在愤怒之下,并没有下达任何圣旨。
当愤怒渐渐消散,朱棣却是深思了起来。
这些,都是杨士奇交给朱瞻基,朱瞻基交给他的,那也就是杨士奇对高贤宁与陈良在出手。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朱棣可是太清楚了,有时候到他手里的奏本,可未必都是真实的。
事情重大,朱棣赫然出声。
“刘忠!”
“臣在!”
朱棣看着自己任命的锦衣卫指挥使,肃声道:“你立即下去清查,关于高贤宁与陈良的所有,全部查清楚。
还有陈良这断时间所提交任命的那些人,全部查清楚。
你再亲自去一趟湖州府与嘉兴府,查清楚新政之事,以及长兴孙氏,嘉善陈氏一事!”
“臣领旨!”
安排好这些,朱棣也不再去想。
一切的结果,他更加相信锦衣卫查出来的事实。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安排,也没有任何想法,他也没有指望朱棣动手。
这时,已经恢复冷静的朱棣再度出声。
“大孙,既然你来了,我这里也正好有一个消息告诉你。
你二叔的大汉又有消息传来了,可是又做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