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终究错付,朱棣的遗言(1 / 1)
朱棣的话音,充满了遗憾。
他其实多么想再带着明军再冲杀一次啊,可惜他再也没有了机会。
作为马上皇帝,朱棣多么希望自己是死在冲锋的道路上,而不是这样等待死亡的到来。
这一句话,又勾起了他的许多回忆啊。
朱棣脑海中闪烁当初年轻之时,跟随开平王常遇春北伐时的一幕幕,闪烁着他为燕王之后对鞑靼的屡屡出兵,闪烁着他靖难之时的种种画面,闪烁着他登基之后发动的数次北征场景。
想着这些,又想到了朱高煦,想着当初朱高煦那英勇的身姿,想着当初靖难时他几次陷入苦战,甚至命丧敌手之时,朱高煦率领大军赶到,力挽狂澜于倾倒,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是那么的一气呵成。
可惜再也回不去了,他已经老了,他的一生,就快要结束了。
他一心想要为大明,为朱高炽、朱瞻基解决大明的边患,以让朱高炽与朱瞻基能够打造大明的盛世,可惜他完成了大半,就差最后一步了啊。
朱瞻基听到这话,心头一时有些复杂,那么的不是滋味。
之前他还挺期待朱棣这个时候身死,将大权交于他手,他带着大军回去,解决朱高燧,不再有任何波澜。
而朱高炽可以尽早登基,他也可以紧接着掌握大权,不用再担心朱棣想着让朱高煦回来,没有了任何担忧。
可当真的听到朱棣这句话时,真的预示着朱棣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心中反而没有了那一丝感伤。
尽管之前朱棣吓过他,朱棣也犹豫过让朱高煦回来做太子,但到底疼爱过他,是真的喜爱他,朱瞻基又哪里没有感伤。
这份感伤来得快,但朱瞻基也很快调整好心绪。
“爷爷,您说什么胡话,御医都说了,用药就能好转,我相信爷爷很快就能好转过来的。
我待会就给父亲去信,让父亲再准备一些粮食物资运送过来,让爷爷能多打一阵时间。”
“呵呵,小子,你还没有我这个老骨头看得透澈。
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只是如今真的到来罢了。
我没有想过什么长命百岁,也没有相信过那些术士的长生不老之言,都是假的,都是蒙蔽人心智的。
刚才人多嘴杂,御医说了假话,我已经好不了了,就是这两天的时间了。
或许下一刻,或许晚上,或许明日,我已经时日无多,但我放心不下你。
大孙,接下来我说的话,你要记在心里,一定要记住,答应我好吗?”
朱棣刮了刮朱瞻基的鼻尖,反而释怀的笑了。
他对这些,确实都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死罢了,纵然他是大明皇帝,也最终逃不过这个宿命。
对这个归宿,朱棣已经能够坦然面对。
而在如今,唯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这三兄弟之间,以及叔侄之间,更是大明与大汉之间的种种。
哪怕新政的推行等等,都让他一时有些难以安心。
之前他就对朱高炽与朱瞻基有过担心,尤其是朱瞻基,这也是这次北征他将朱瞻基一起带来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亲自教导一番朱瞻基。
只是他没有料到这一天来得太快,他本来准备等这次北征结束,通过这次北征一起对朱瞻基进行教导,可惜他等不到那一天了。
时也命也啊,终究是计划没有赶上变化。
一旁的朱瞻基听着朱棣的话语,心头一震。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朱棣的情况居然比他刚才想的还要恶劣。
可能下一刻?可能今晚?可能明日?
那也就是说,如今这是朱棣的最后一口气,这口气过了,气息差不多也就消散了。
且朱棣说的这些话,朱瞻基怎么听,怎么都感觉这是朱棣在向他交代自己的遗言。
这一刻,朱瞻基心头莫名很是难受。
当这个现实真的骤然到来,一时还有些无法接受。
然而难受不过片刻,朱瞻基心头更是感到火热。
朱棣最后一口气一旦消散,这就意味着朱高炽可以在京城称帝,而他回去之后,将会是大明的太子。
而朱高炽的身子,他也知道活不久的。
朱高炽的身子早已经被掏空,这些年来,一直在吃药。
也就是朱高炽当不了几年的太子,他就可以年少登基,成为大明的皇帝。
以后的路,朱瞻基在此刻仿佛全部想到了一般,心头都是忍不住的一片火热。
尽管有些忍不住,让他感到血脉喷张,但朱瞻基只能死死的控制着,不能让朱棣看出分毫。
毕竟朱棣现在还有一口气在,现在高兴得太早,这个事也还有变数。
毕竟在这营地之中,还有朱高燧在虎视眈眈,想要做在他眼中那最后的无畏一搏。
此刻,朱瞻基深深回想着朱高炽对他的教导,在事情不到最后一刻彻底定下之前,不能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与得意,必须要谨小慎微。
尽管心中想法万千,但看着眼前朱棣,朱瞻基的神情越发的悲伤。
“爷爷,我听着呢,您不会有事的,肯定不会有事的,有御医在,爷爷会好的。”
“呵呵,傻孩子,你还小,不懂这些。”
朱棣看着近在眼前的朱瞻基,心头格外的欣慰,脸上满是笑容。
对朱瞻基,他是真的无比的满意,这是大明的中兴之主,这是大明的明君,这是能够带领大明变得更强的开拓之君。
这是朱棣一直以来对朱瞻基的期望,因为朱瞻基小时候,太像他了,长得也像他。
朱棣知道朱高炽的身子不行,知道朱高炽的性子,他也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瞻基身上。
朱棣伸手抚摸着朱瞻基的脸,仿佛是在怀念曾经的自己一般,也似乎在想象以后强盛的大明一般。
或许是大限将至,此时的朱棣格外的感性。
缅怀片刻,朱棣放下手,缓声道:“我就要走了,你爹到时登基称帝,到时大明就是他做主了。
你爹啊,早就不想我发起北征了,除了第一次北征,后面的,他都是反对的。
等你爹登基,他肯定会削减大军,压缩军需,将重心放在民生之上。
这没错,是可以的,我知道我这些年北征,以及营建顺天府,大动土木,等等等等,征收太多徭役,家中赋税,尤其是徭赋两项,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山东、河南等地时常遭遇旱、涝之灾。
但这些事,不能不做,我若是不做,就需要你们来做。
尤其是北方的鞑靼与瓦剌,我若不北征,朝廷哪里有发展的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你爹要做的那些,是可以的。
但仅仅只是那些,还不够。”
“如今鞑靼虽然已经被我重创,但瓦剌主力尚在,这次已经无法作战,班师回朝已成为必然。
在我们离开之后,瓦剌的马哈木之子脱欢,其人有枭雄之心,锦衣卫已经查探了诸多情报证明。
此人必然会设法统一瓦剌,又加上鞑靼被重创,数十年之内都难以恢复,脱欢只要统一瓦剌,必然会吞并鞑靼部。
到了那时,瓦剌就会成为大明的劲敌,成为大明真正的北患。
你爹无法指望他出兵,你记住,在你登基之后,你爹也让大明休养生息一些时间了,到时你一定要亲自率兵,重创瓦剌,处决脱欢。
唯有如此,可让大明边患,彻底消除,从此让瓦剌再难恢复,从此将不成气候。”
朱棣对瓦剌,格外的担心。
本来他是准备自己亲自解决这些的,但如今,已经不可能了。
这些年他一直在重视北方的情报,瓦剌与鞑靼的情况,他一直都知晓,这也是为什么鞑靼与瓦剌每次好不容易恢复,他就会恰到那时出兵。
朱棣深知在如今的草原局势下,一旦真的出现那种情况,大明北境,就真的危险了。
对朱高炽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唯有将希望寄托在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闻言,坚定的点头应下。
“爷爷,我知道了,若是瓦剌真的崛起,我一定如同爷爷一般,领军将其重创。”
朱瞻基深深按照杨士奇所说的在做,那就是朱棣说什么,他都同意下来。
其实对于北征,朱瞻基心头更加在意的是朱高煦的大汉。
和朱高煦的大汉比起来,哪怕就是瓦剌的脱欢统一瓦剌部与鞑靼部,威胁都没有朱高煦那里来得大。
但这些,朱瞻基知道不能说出来,他只能放在心里面。
朱棣听着朱瞻基的回应,由衷的笑了,这才是他的大孙啊。
“好,大明有我大孙,我也放心了。”
“军事上,除了这点,你还要注意大军的操练与武器装备的革新。
三大营一定要打造好,不可让战力下滑了,要从各军之中挑选新鲜血液进入,要不断加强。
唯有强大的大军,才能应付各种危险,也是你手中真正的底牌。
而武器装备,主要在于火器。
这次北征,你也看见了,火器的先进,可以让大军有着更为强大的战力,对战场局势的影响,尤为大。
你爹虽然也重视火器,但并没有太过于重视,尤其是有着你二叔的例子在前,他的思想,是不对的。
你以后要全面注重火器发展,火器监、铁器监这些,多给他们一些待遇,没有什么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越发卖命。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如此,不要去在意那些蝇头小利,更不要被其他那些人给带偏了方向。”
火器的发展,朱棣一直都无比的重视,但却是一直跟不上大汉的火器发展,这点,朱棣也很是无奈。
该想的法子他都想了,也都用了,但就是被朱高煦的大汉甩开一大截,他能怎么办?
朱瞻基听到这里,肃然凝声道:“爷爷,我知道了,我一直都重视火器监、铁器监的,后面我一定会更加重视!”
朱瞻基回答得无比的决绝,心中显然也下定了决心。
其实这点都不用朱棣说,朱高煦那里给的压力太大,这些是朱瞻基自己都打算要做的。
尤其是这次北征,亲身经历战事之后,他才能越发直观的感受到先进火器带来的压迫感与震慑感。
大明如今的火器,他都已经感到震撼了,一想到大汉那里还有更为强大的火器,朱瞻基心头是怎么也放松不下来。
这是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大汉的对比,他又哪里会有这么多的烦恼。
朱棣听到朱瞻基的回答,心头更加的欣慰。
果然,朱瞻基比朱高炽,要优秀太多。
不再去想,朱棣趁着这一会头脑还有些清明,趁着还有思绪,继续开口。
“大孙,民生上你也要注意,你爹虽然接下来会重点发展民生,但新政不可断。
新政的实行,可以让大明百姓的赋税得以降低,更能让百姓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是大明的根本,你一定要继续实行下去。
在你到时重创瓦剌之后,你也要停下兵戈,发展民生,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应对各种外面的危险。
如今你二叔已经挡下了外面的诸多危险,你只需要对付瓦剌即可。
若是你实在无法重创瓦剌,可以让你二叔出手。
大明的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大明直到现在,都依旧没有盛世诞生,这是不好的。
大孙呐,你一定要亲手缔造出大明的盛世。
我大明的武功,已经不弱于当初的汉、唐,唯有盛世,还差了许多,你要做到。”
这点,朱棣是真的对朱瞻基,以及朱高炽都抱有很大的期望。
他是造反上位,他想要洗涮那些名声,他要证明大明的武功,他要解决大明边患,只能不断用兵,只能将那些事,先去做。
他做了之后,朱高炽与朱瞻基只需要发展民生,降低徭赋二项,休养生息,盛世就会逐渐到来。
尤其是如今实行的新政,只要坚持做到,大明的盛世,在他看来会超越历朝历代。
想到这里,朱棣继续道:“除了新政,还有一些后续要实行的政策,在我书柜最上面的第四个抽屉里,到时你取出来,一一实行下去,如此才能让这盛世,变成真正的盛世。”
朱瞻基听着这些,心头一时有些默然。
其实朱棣的其他政策,他都是认同的,唯独就是新政,在他看来,真的有那个必要吗?大明真的要跟着朱高煦的大汉走吗?
之前虽然迫于朱高煦一时的压力,满朝同意了新政的推行,只为尽快提升国力,以对抗大汉。
但实行以来,进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反而各种反抗层出不穷。
明明大明在实行新政,但产生的收益,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朱瞻基心头都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