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朝令夕改(1 / 1)
新军兵额五万,此军不仅仅关系到京畿安全,还关系到胡太后能否拥有一支效忠自己的军队,它的创立既然解了燃眉之急,也远比即将进行的武举重要和实在。胡太后对李神轨叮嘱完毕,又吩咐道:“李尚书,新军将领擢选和封赏由兵部斟酌,两天内交给太尉、卫大将军审核;若无异议,予朕批复。”
“微臣遵命。”李神轨躬身应命。
“退朝!”言罢,胡太后站起身来,在女官和宦官簇拥下向后殿走去。
“恭送陛下。”重臣们也起身离开成武殿,陆陆续续前往官署处理今天的事务。
一名宦官忽然追了出来,远远叫住了元雍、元彧:“太尉、卫大将军、李尚书请留步!陛下请三位往后殿议事。”
元雍和元彧、李神轨停下脚步,不约而同的互视一眼,元雍低声道:“卫大将军、李尚书可知陛下因何事找我们?”
元彧思忖半晌,神情凝重的说道:“估计和萧宝夤有关。”
萧宝夤是萧齐宗族子弟,萧衍谋朝篡位、建立萧梁之时逃入魏朝,被魏朝册封为齐王、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然后负责统军攻梁、屡立战功。孝昌元年率军入关中讨莫折念生、万俟丑奴。
今年年初,萧宝夤进封司空,由于出兵日久,麾下军队疲惫,大败而回。他回到雍州以后,在长安积极收集离散的兵马,不久被削职为民。四月,朝廷又起复萧宝夤为征西将军,令其配合元琛继续平叛。
但是原雍州刺史辞官返乡后,让他的儿子诬告萧宝夤,说萧宝夤有不臣之心。胡太后不但没有听取;反而加封萧宝夤为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西讨大都督、节度关西地区。不过郦道元此番入关调查归来,竟然得出了九成官员皆从贼的报告,所以元彧怀疑胡太后要对萧宝夤下手了。
元雍点了点头,忧心忡忡的说道:“我也猜是与萧宝夤有关,若陛下出尔反尔,岂不是将萧宝夤逼反么?”
元彧闻言默然,这也是他担心之处。
李神轨没有说话,心里却也认同二人看法。
三人不得其解。只得向后殿走去。
。。。。。
空旷的成武殿后殿窗户大开,阳光透过婆娑树影洒入殿内。
胡太后凝视着木架上的地图,这正是关中诸州地图。她的神情十分专注,却不知道想些什么。
一旁的元季聪神思不属,同样不知她在想些什么。透过树影的斑斓阳光洒在她的秀发上、脸上、肩上,衬得她清丽出尘、娴静柔美。
“微臣参见陛下。”元雍、元彧、李神轨的到来,打破了大殿的宁静。
“免礼,请坐。”回过神来的胡太后走向主位。
“谢陛下。”元雍和元彧坐下,胡太后也回到自己位子坐下,打开话题道:“朕没想到卫铉这么能干,短短一个多月就剪除了杜洛周、葛荣留在定州的势力。”
她看了三人一眼,意兴飞扬的说道:“河北二贼将亡,不日将被李刺史、卫都督歼灭,自也无需担忧,更不用加派军队、物资。依朕观之。故朕认为我朝目前之重、重在关中。而萧宝夤一事也该解决了。”
“太尉、卫大将军,以为如何?”
元雍和元彧待战时间心泛苦涩:他们虽然能够理解胡太后的心意,可是这样做的话,只会把忠心耿耿的萧宝夤推向魏朝对面。
对此,两人无法苟同。只是胡太后此刻好像受到了河北战况影响,然后就膨胀了。若将标杆一般的萧宝夤拿下,外姓将领还敢与朝廷同心同德么?
见二人迟迟都没有给出答复,胡太后渐渐不耐,她身子微微前倾,以一种压迫威势说道:“太尉,你说呢?”
元雍暗自长叹一声,他虽然不是好人、清官,可他也想维护魏朝国祚,同时也不想和胡太后唱反调。
而史上的元氏宗族子弟在胡太后毒杀元诩之前,绝大多数人都默认、认可胡太后对魏朝的掌控,都认为胡太后可能像冯太后那般将魏朝带出困境。
至于元诩是不是能够亲政、执掌大权,他们其实没有放在心上。但元诩毕竟是魏朝皇帝;所以他不能死,一旦死在胡太后之后,他们想要支持胡太后都难。所以史上的元诩被毒杀之后,元氏子弟无论是为了大义也好,还是为了家国也罢,只能旗帜鲜明反对胡太后。
如今看到胡太后急功近利,想要罢黜或杀死功有社稷的萧宝夤,元雍只能说道:“陛下上次召集重臣议过萧宝夤,只是陛下,您觉得真有必要置萧宝夤于死地么?”
“怎么没有必要?”胡太后心下不悦,冷冷的说道:“萧宝夤身为雍州刺史,本应全心全意的为国效力,可他麾下官员不仅贪婪无比,还与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人,如果说他没有异心,谁信?”
元雍无言以对。然而元彧不仅理智,还忠贞认死理,他肃然道:“陛下,萧宝夤处事有条理、有章法,自十六岁投奔我朝以来,他自始至终都为我朝效力,尤其是在对付萧梁之时,比我朝将官还要上心、还要尽力。”
“当初萧宝夤受命入关,正值六镇乱军荼毒天下,便是洛阳军民也不看好朝廷。可临危受命的萧宝夤率领数万大军入关以后,不但没有据关中自立,反而尽力平叛,忠心可鉴。”
胡太后一时难有决断,忽然向人畜无害的元季聪问道:“季聪,你认为呢?”
问出此话的时候,胡太后实际上已经认可元彧的说辞。
元季聪呆了一下,随即欠身道:“陛下,正如卫大将军所言:萧宝夤异国为将,如同是无根飘萍一般。若他想反,早就反了。此刻的萧刺史在长安苦心整顿、无所作为,看似力求自保。然其麾下只有两万多名战力不济的残兵、杂兵;旁边又有河间王等人监视,臣不认为他具备造反的实力,也不认为他有造反的勇气。”
元季聪是个感性又执拗的人,自从身心尽归卫铉所有,便认定卫铉了。她在二月收到了大娘子尔朱英娥亲手缝制的、丑巴巴的、不合身的大棉袄;收到了尔朱女英、慕容紫烟、元芷兰、徐月华、修容、艳姿的小礼物。而尔朱英娥主笔的、联名的“家信”,更是让这个可爱的女孩对卫铉、卫家死心塌地。
半个月前,洛阳卫府下人把卫铉送来的一捧黄土、一封书信送给她。礼物毫无价值;书信内容简单粗暴,没有一丝甜言蜜语。
这种“礼物”、信笺对于女孩子来说,实在惨不忍睹。然而元季聪愣是吃了这一套,她非但没有认为爱郎敷衍了事,反而甜蜜之极。她觉得爱郎已经十分用心了;若不然,也不会在充满杀戮的战场之上给自己写信、送礼。
这番话,元季聪实则从爱郎利益出发:她单纯的觉得耀眼的、引胡太后猜忌的萧宝夤若是不亡,便一直是太后眼中钉肉中刺。今后要是有他顶在前方,爱郎反倒不怎么起眼了。
听了元季聪的话,元雍和元彧不禁刮目相看。他们不知元季聪的私心;只觉得这个不起眼的晚辈不但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从她嘴里说出来,远比自己有效。
胡太后拧眉苦思一会儿,心中有了主张。她目光看向元雍、元彧,缓缓地问道:“季聪长在京城,见识有限,不识大体。你二人以为她说得如何?”
“陛下,这也是微臣想说的话。只不过让季聪说了。”元雍在外形象是一个老大贪。他明白胡太后对自己深为忌惮,自己说的话甚至还不如宫中一些女官有用。而元季聪这番话不但吻合自己之心,还让胡太后动了心。
此番话看似是抢功,然而元雍其实是降低极元季聪的存在,保护元季聪。若是富有远见的、纯粹的元季聪不致胡太后怀疑,今后定能影响胡太后,使其不至于犯下不可逆转的错误。他们今后甚至可以通过元季聪改变胡太后一些不对看法。
元季聪不了解元雍用心,却也不会愤而争功,只是在一旁保持沉默不语。
胡太后心中有了决定,不过她还是向元彧问道:“卫大将军,你又有何看法?”
“臣没有意见,臣认同太尉之见。”元彧也是人精,半句话都没有提到元季聪。
“也罢。萧宝夤就不谈了。”胡太后也不傻,她现在不仅不再怀疑萧宝夤,反而隐隐约约的觉得杨椿、杨氏似乎别有用心。
默然半晌,她目光看向元彧,说道:“卫大将军,朕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请陛下吩咐。”元彧连忙起身道。
胡太后没有理会元彧,反而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李神轨说道:“李尚书主办武举,若兼顾新军,怕是力有不逮。朕打算让卫大将负责新军筹建事宜。李尚书以为如何?”
李神轨愣了愣,心想道“你刚才可不是这么说的”。
“李尚书?”胡太后似笑非笑的看着李神轨,
李神轨回过神来,连忙说道:“陛下体恤,微臣感激不胜,自无异议。”
“好。”胡太后点了点头,对元彧说道:“卫大将军,自今天起,你便是新军主将。下去以后,尽快和李尚书交接。”
元彧的军事能力并不差。六镇之乱时期,元乂主导的朝廷册封他为东道大行台,负责讨伐破六韩拔陵东路军;可他却被叛军击败了。不过胡太后知道怪不得元彧,因为当时的朝廷给他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使临危受命的元彧不得不面对数十倍于己之敌。
元彧最后即使是兵败了,然而他也牢牢牵制一路敌军,从而为朝廷调兵遣将争取到足够时间。要是换成其他人,恐怕比元彧更惨。
元彧现在名为卫大将军,手中却是毫无兵权。此时听了胡太后任命,激动道:“微臣多谢陛下,誓为陛下效忠。”
“很好。”胡太后欣然道:“新军就交给你了,切勿让朕失望。”
“喏。”元彧抱拳应命。
“都下去吧。”其实胡太后并不想重用宗族,然而现在,她也只能相信宗族,只能重用既有能力、又忠诚的元氏宗族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