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崔琰的努力(1 / 1)

加入書籤

“这....”

听到袁绍的问题,荀谌一时无言以对,沉默片刻后才低声应道:“回禀主公,使者出发数月,而今尚无消息传回.....”

荀谌虽然嘴里说是没有消息,可他心里知道,这场冀州争夺战曹操、袁术是绝无可能掺和的,先不说参与此战对这些地方诸侯有何好处,光是救援袁绍就不在这些以袁绍为最大假想敌之人的考虑范围。

“而今天下大乱,诸侯互相攻伐不休,争夺土地人口,唯恐实力不如强邻,主公此时想要外求,恐怕要失望了。”

荀谌心中感慨,何时他们冀州幕府对外作战,还需要援手助战了?

“嗯.....”

此时袁绍也反应了过来,都是乱世野心家,他可能比曹操、袁术都要了解这二人的心态,但他身为此时天下名义上的诸侯盟主,袁绍还是下意识的叫人送来了南方的战事情报。

作为组建了情报组织的诸侯,袁绍手下有足够的人才为他收集情报,分析天下局势,不足一炷香的时间,便有厚厚一叠的文书送到跟前。

这段时间里由于与公孙度的争锋,让袁绍对天下诸侯的局势有所疏忽,此时被荀谌一提醒,意识到了当今局势的不同以往。

初平四年,七月,袁术与曹操战于甄城,不敌曹军,败退封丘,再败,退往宁陵....

“嘶!想不到孟德如此骁勇,呵呵,公路这回吃了大亏了!”

当看到想要图谋兖州的袁术被曹操打的抱头鼠窜时,饶是袁绍城府颇深,此时也发出了肆意大笑,那位整日里就知道扯他后腿的本家弟弟,终于还是遭受了曹操毒打,一时间都让袁绍胸中的郁闷之气尽皆消散。

此刻的袁绍总算明白了为何使者难以回返了,联络的人,一个因为被曹操猛揍后去向不明,一个不断用兵粮草也定然匮乏。

“孟德啊!”

想到那个一向是作为自己小弟存在的曹操,而今在兖州南征北战,连战连胜,兖州被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袁绍心中颇不是滋味。向来他袁绍都是要胜曹操一头的,不论是少年时的名气,还是做官后的富贵。只是,不知何时,当年的小弟竟然快走到了他的前头!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对!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公孙度!没有他,我袁本初凭借家世人脉,早已兼并幽冀二州,形成俯瞰天下之势!”

“呼!还来得及!今次有世家豪强相助!论起实力,已经堪比当年光武,他公孙度凭什么与我比?只要...只要今次战胜他,杀死他,就能兼并幽州,届时有了河北雄兵,幽州铁骑,纵横天下便无忧矣!”

荀谌默默看了眼自顾自做心理建设的袁绍,心中低叹一声,轻轻拱手后缓缓退下,宽阔大帐内再度恢复了平静,唯有袁绍的低声喃喃回荡其中。

“友若??”

陷入自我世界的袁绍忽地回过神来,呼喊荀谌没有得到回应后的他轻拍额头,摇头嗤笑:“哎,我这是,魔怔了吗?”

“也罢!既然要争天下,哪里有容人退缩之地?公孙升纪,你我便好生做上一场吧!”

低声自语一句后,袁绍回到了自己座位之上,翻开案几上的层层文牍,一卷卷仔细审阅起来。

“善!大善!”

当翻到来自邺城的最新公文时,袁绍竟然失态般的喝彩一声,公文上的内容很简单,自袁绍得到世家无保留的帮助后,在世家人才的组织下,邺城冶铁大兴,每日出炉铁料数千斤,铸造兵器能力大增,日铸环首刀千口!

只有真正参与到了战争中,袁绍才知道冶铁业,兵器制造业对一个势力的重要性。通过蝉卫的打探,袁绍也听说公孙度能够迅速掌控幽州大局,且在去年轻松击退冀州大军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幽州人在骑兵上的优势,还因为公孙度重视工匠,创建了辽东冶铁所,且在沽水河畔与豪强合力创办了沽水工坊,以机巧器械制造兵甲,效率远超以往。

尽管手下没有深入过幽州的冶铁所,也无法将沽水工坊的底细打探清楚,可光凭情报上的只言片语,就足以引起袁绍的重视了。

而今邺城传来的报功文书,何尝不是对袁绍先见之明的最好报偿?

“呵呵!你公孙升纪有沽水工坊,我有邺城铁冶.....且汝小家小户,怎知我世家底蕴?哈哈,待我破汝大军,届时将你费心建立的沽水工坊收入囊中!何不快哉!?”

事实上,袁绍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世家底蕴并非是什么虚妄东西,其中最大的宝库便是世家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工艺,袁绍自己便知道,南阳的邓氏便是天下有名的冶炼大族,其家族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冶铁秘法,此次冶铁突破,报功文书上便有南阳邓氏子的功劳。

冀州,邺城。

“诸位,生死存亡之时已至!公孙度狼子野心,不仅想要窃据高位,还要对我等大姓赶尽杀绝!河北之乱诸位想必已经知晓,此人手段令人发指,是想掘了我等立足根本!此人不除,我等士人难安啊!”

崔琰一身宽袍,往日里的温文尔雅消失不见,此刻脸色激动,面容阴狠,对着在座的世家年轻人,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

“此时此刻,已容不得我等再观望下去。袁公此战,有胜无败,否则我等世家,尽成枯骨矣!在场都是青年俊秀之辈,有才学本领在身,在此有进无退之机,正是尔等用命之时。”

这样的训话,崔琰已经进行了无数次了,为了让这帮自命不凡的世家子们低头去干那些往日里不屑的俗务,他也算费尽了心思。

“崔公放心,我等知矣!!”

在场的世家子们被崔琰的言语感染,他们中或有在河北之乱中被破家灭门者,或有被家族严令出山者,或有因不忿公孙度所为而义愤填膺者,此刻在崔琰这样的世家前辈面前,一个个眼含泪光,纷纷表示与那公孙度不共戴天,要为袁公大业效死!

由不得这帮世家子不齐心,实在是公孙度这人做事太绝,一点不给世家面子,不管你是什么高门大姓,也不管家中有什么道德楷模,在此次河北民乱中,都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善!”

眼见着这帮世家子收敛了少爷习气,崔琰满意颔首,心中松了口气,作为袁绍后方大员,崔琰身上的压力着实不小,他不仅要为大军的后勤烦忧,还要负责组织各家大姓,不断与各个人物交涉,进行着各种利益交换,正是有了崔琰、卢植等人的交通联络,袁绍才能在短短时间里积聚起而今的恐怖力量。

当前的崔琰行色匆匆,刚才的例行讲话,仅仅是今日行程的一小部分,接过手下递过来的文书,崔琰伏在家仆后背上匆匆签署之后下令签发。

他的脚步不停,眼睛环顾四周,扫视着眼前一切,巡视这片邺城新开辟的工坊。

饶是早就经历了这片从无到有的工坊建立,崔琰此刻心中仍旧满是自豪,无它,规模化的组织生产,观之有种别样气势,崔琰这样的高门都震撼其发挥出的巨大力量!

与公孙度从辽东开始便提倡的以器械代替人工的手工业制造不同的是,邺城工坊完全是靠着体量取胜。

为了表示对袁绍的支持,来自天下各地有名世家的工匠、仆役汇聚于此,他们被统一编组,共同劳作,虽然效率无法与已经形成了定制的辽东初级工业相比较,可因为其庞大的技术人口基数,竟然生生将公孙度的数年努力拉平。

世家豪族们的本意是既然公孙度不给面子,他们就毫无保留的支持袁绍,为此大家商量好了,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才出才!

再加上袁绍对公孙度沽水工坊的刻意模仿,这片新生的工业区,第一次让当代的知识份子见识到了大生产的力量。

作为以庄园经济为生的世家豪门,谁家没有几个匠人?谁又没有见识过匠人做活?

匠人,于世家子的眼中,就与那田间牛马,桑树蚕茧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生产财富的一种耗材罢了。

没想到的是,各家支援匠人这一无意举动,竟有奇效!铁匠、木匠、泥瓦匠....诸多连世家子都分不清的匠人,即便他们各自掌握着什么了不起的秘法,但他们藏在各家的庄园中,不过是作为世家子在宴会上的谈资罢了。

但当这些耗材被汇聚到了一起,在统一的调配下,在充裕的物资供给下,邺城工坊所爆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就连始作俑者崔琰都感到难以置信!

往日里天光和煦的邺城,而今笼罩在经日不散的黑烟之中。

邺城地处太行余脉,山间矿藏本就颇丰,兼有漳水之利。

这就使得此地有了发展重工业的先天条件,自从工坊建立之初,州府便征用了附近民夫,进山伐木烧炭,挖掘矿藏,转运物资,将一车车铁矿、一船船木炭送入邺城工坊这张无形大嘴当中。

叮叮!

铛铛!

邺城的打铁之声经日不绝,冶铁的炉火终日不灭,赤膊上身,汗如雨下的铁匠们扎着头巾,漠然的干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将通红的铁块化作利刃铠甲。

学富五车的世家子们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再矜持于庶务,开始为各自的命运奋斗,往日里斗鸡走狗的小厮们来往于各个衙门,为主家奔走不休。

如此场面,让见识过世家子往日荒唐的冀州上下欣慰的同时,也都信心百倍,世家罕见联手,天下还有谁敌?

“传令下去,重赏改进铸刀工匠!赏百金!锦缎十匹,释其奴籍,允其家人来邺城居住。”

脑子里想着而今形势变化的崔琰,扫了眼刚才经过的打铁作坊,散发无尽热意的车间,以及刚才那位腼腆匠人讨好般的笑容让他微微顿足,停顿了片刻的他,向着身旁手下命令道。

“崔公!?彼辈不过贱役之徒,何须重赏?彼辈小人,与人一餐饱腹便已是一大恩德了!”

旁边的州府官吏感到十分不解,在他看来,在州府物资紧缺的现在,还要为这些匠人消耗本就不多的财货,实无必要。要知道,这些匠人在来邺城之前,能够吃饱就已经是奢望。君不见彼辈匠人如此努力做工,还不是为了州府的足额粮草供给?

要问为何在粮草紧缺之际还要足额供给匠人?原因很简单,这些匠人、力夫干的都是技术活、力气活,可并非那些卑微若尘埃的夫子们,没有足额供给,彼辈总不能用手去锻打刀枪吧?

当然,即便物资紧缺,也不耽误世家子们锦衣华服、山珍海味,毕竟,在当前的统治者的眼中,两者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

然而,官吏的出言绝非那么简单,作为邺城作坊的见证者,他们在惊叹大型作坊的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忌惮着这一股力量,崔琰今日重赏匠人,让其获得自由,何尝不是对世家庄园主权力的一种削弱,若是传扬开去,匠人们心野了,还有谁去为他们生产物资?

“嗯!?”

崔琰顿住脚步,注视面前的言语官吏,名士大员的身份,仅仅是一个眼神,就足以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

“崔公饶命!小人多嘴!”

官吏跪倒在地,一边求饶,一边朝着自己的脸庞连扇巴掌。

崔琰静静看着对方表演,直到对方手掌染血才一甩袖子:

“若有再犯,定不轻饶!我知尔等心思,还是那句话,大敌当前,战事乃第一要务,尔等若出差错,莫怪老朽无情。你,好自为之!”

接着,崔琰对旁边的家仆下令道:

“还有,将赏赐之事向工坊诸位匠人公布,传令下去,谁要是能够如此人一般创出新锐之法,也能获得同等奖励!”

“诺!”

这一回,没有了反对杂音,不论家仆,还是陪同官吏,皆低头俯首应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