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规模优势(1 / 1)

加入書籤

“哎.....”

一脸沧桑的齐管事瞥了眼这个乡下出身的本分少年,摇摇头,用手轻轻拍打了下对方肩膀:

“好了,马三,现在你是咱们工坊的工头了,再也不用回去地里刨食了。你说咱们作坊这些活计多好,只需要干好手里的活计就行,还能吃饱饭,不需要为地里庄稼、天上雨水、小吏催逼操心。为什么,他们,都争着抢着要回去呢?”

马三听着管事的话,终于明白了过来,而今作坊的红火,大半原因在于他们这些河北难民的涌入,听庄子的农庄管事给他们讲过,州府为了赈济安置难民,将大笔的军事物资订单给了眼前这些作坊,以换取作坊主对河北难民的照顾。

马三虽然天真,可他也不傻,从本地的农庄子弟口中得知,从前的作坊那可真是吃人不吐骨头,将作坊里的工人当牲畜使,闹出了好些乱子,也让作坊主们的名声在本地扫地。

商贾求利,并不在乎难民的出身,只要比较下州府方案中的支出收益,便能迅速做出决定,故而,他们这些难民,之所以能有而今比较安稳的生活,并不在于作坊主的善心好意,而在于州府的订单好处,以及随时监管的农庄体系。

而今战争结束,北方的难民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回家,作坊眼看着手里的廉价劳动力不保,这才抓紧时间想办法挽留工人,却没想到管事口中的不看天吃饭的活计并不被难民们放在眼中。

“不一样!”

顿了片刻,马三抬起头看向眼前管事,缓缓摇头,他是难民的一份子,从前也是河北地面上的底层农民之一,他了解乡人们的心思,对齐管事解释道:

“作坊工作尽管辛苦,却能衣食无忧,这在以前,肯定能让所有人趋之若鹜。可而今不同了,河北没了豪强,使君帮咱们建了农庄,发放了田契,来年还发放农具耕牛,有了地,咱们就不是佃农了,为人耕地,和为自己耕地,是不一样的。”

凭借着自己的经历,马三点明了那些同乡的心思,同时心中也有些彷徨,他若留在此地作坊干活,相当于舍弃了家乡那百亩良田,心中着实不是滋味,可回想自己孑然一身,就算有了田亩也照顾不过来,还极有可能在乡里承受其他人的欺侮,出身底层的他十分清楚,那些面相朴实的乡民,某些时候的狠厉压根不输大姓豪强。

“唔.....你说的不错!河北刚刚经历大战,有大片的田亩可分。哎,我明白你们这些人的心思,一个个有了田就想要节衣缩食,积攒钱财买更多的地,然后雇佣长、短工,最后干脆坐地收租.....啧啧,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不过,将来之事,谁又能说的准呢.....”

齐管事沉吟片刻,当即点头,对马三的解释表示赞同,随后摇头,对那些痴心妄想的农民表示不屑,说到后边,他想起家主最近一直为家族未来思虑的敏感内容,最后只是摇头,并不愿多讲。

就在两人交流之时,于此地相隔两个厂房的大厅内,正有一个个衣着富贵的作坊主汇聚。

“诸位,刚刚收到消息,州府下了命令,沽水的难民明年开春之前便要南下。作坊工人,是去是留,随其心意。可咱们都清楚,愿意留下来的工人,屈指可数!

此事,必须得引起重视,诸位,想想看,我等好不容易足衣足食,长久培训出来的熟练工人们,马上就要回地里刨食,去做那些毫无技术的农活了。

作坊生产这是要受多大的影响?加上未来招收新手,培训的成本,一来一回,这得是多大的损失?”

崔玮端坐在大厅正中,作为在场作坊主中的家业最大者,第一个开口,首先点明了他们当前的紧要问题。

面对迫在眉睫的劳动力紧缺问题,作坊主们也是一片哗然,纷纷出声。

有人见崔玮开了口,自己也不含糊,当即附和抱怨起来:

“是极!作坊里的那些新手,磕磕绊绊好不容易练出来,若是放他们回去,我等的投资不都打水漂了吗?这可都是钱啊!”

接着有人斜睨开口之人一眼,没好气道:

“那还能如何?州府都下了命令,你还改违抗?不过这命令也有意思,说了是随其心意,咱们只要想办法留住其中技术娴熟的好手便是,打下手的零工任他去留!”

有看不惯难民待遇的人拍着桌子道:

“呼,想办法?想啥办法?难道还要提高他们的待遇?要我说,就不该对他们这般好,好吃好喝供着,真当我等是开善堂的了?一个个背恩忘义,也不想想当初是谁收留了他们?

呵!正是有了这帮大爷,我家的家仆一个个小心思都多了起来,前几天还吵着加工钱!呵,也就是现在,若在以前,哼哼......”

有人当起了和事佬,温言缓和道:

“话不能这么说,收留难民之事本就是互利互惠,难民得了温饱,我们得了钱财,两方得利.....”

崔玮冷眼旁观着这些作坊主的作态,他心底对这些从豪强、商贾转型而来的作坊主们颇有些不以为然,这些人当前不过是依靠着公孙度行政命令下达的订单才能将手里的作坊维持下去,若将他们放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得为他崔家打工!

“好了!”

砰砰!

崔玮眼见着众人吵得不可开交,没有达成任何一致意见,当即拍打桌子,示意众人安静。

众人眼见会议发起者的崔玮开口,当即闭口不言,齐齐看了过来。

“其实,早先某便提醒过诸位,难民的涌入只是一时的,这般廉价的劳力不会用之不竭!我等早应该未雨绸缪。我建议,诸位还是不要吝惜钱财,熟练工人对器械作坊的重要性不需要我多讲!只要留住作坊里的熟练工手,剩下的零工可以向周围郊野的农庄招募!”

“又是农庄!?那帮子武夫得理不饶人,咱们吃的亏还少吗?”

有人当即反对,显然对公孙度建立的农庄体系格外仇视,特别是能够随时拉出武装的农庄民兵,这些人可不是从前那些任他们随意拿捏的乡间黔首,做过火了,是真的敢杀人的。

崔玮瞥了眼出声之人,他知道为何有人敌视农庄,毕竟商贾嘛,偷奸耍滑,假冒伪劣之事随时都在做,可从前那些任凭商贾低买高卖随意盘剥的农民却变了,变得富有攻击性,抓住商贾的痛脚就敢打杀,在场的许多人都有过惨痛教训。

“哎,这些人还在为此内耗。殊不知辽东的农庄已经进化成了别的模样,辽东那些濒临辽水以农庄为单位的水力作坊,忙时务农,闲时做工,自产自销,其生产出的产品,即便加上水路转运耗费,在幽州也很有竞争力。”

崔玮见此摇头,心中对这些人越发瞧不起了,目光短浅都不足以形容他们。

砰砰!

眼见着又要吵起来,崔玮再度拍桌,对众人朗声说道:“诸位,雇佣农庄人手乃是必须之事,须知这水力作坊,并非仅有我商贾可为,而今农庄新立,资本不足,若等上几年,这沽水作坊,怕是就没了诸位位置!”

“崔家郎君是说,农庄将来也会掺和到水力作坊中来?”

有人闻言心中大惊,看着崔玮发出疑问。

“当然!诸位扪心自问,这水力作坊门槛真的很高吗?而今我等大口吃肉,不过是占了一丝先机罢了,这还是在州府照顾下的先机,诸位不要忘了,对海的辽东作坊数量,远远超过我等,这器械生产啊,就是条不归路,若不能自强,等着诸位的,便是被人吃干抹净。”

崔玮重重点头,掰着指头给众人讲清楚了现在形势。

饶是如此,在场的许多作坊主也没有将崔玮的话听进耳朵里,对这些人来说,经过这段时间的生产,水力作坊的投入已经收回,剩下来的就全是利润,这样的前景让他们看不到危险。

也有人意识到了什么,深吸一口凉气道:

“嘶!崔郎君说的对啊,咱们现在可都是靠着州府的订单活着呢!将来没了订单,作坊生产的产品谁卖?又卖给谁?到时候就要看各家的产品质量、价格、口碑了,任一事没做好,作坊就等着关门吧......啧啧,做生意果然没有简单事!”

“崔郎君是辽东人吧,听闻崔家在辽东有大产业,为何与我等在这沽水上讨生活?还有,我等若是遭殃,以崔家的体量,吞并我等工坊不正合崔家的意吗?”

有人眼神闪动,看向崔玮的眼睛满是质疑,当即开口。

“呵呵...”

崔玮面对质疑,并不恼怒,摇头轻笑一声,随后抬起一根手指,对着众人缓缓开口: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沽水工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辽东工坊固然有先发优势,可也正是先发,具备了许多先天缺点。其一便是沽水工坊具备的规模优势。

诸位,沽水工坊不是靠着民间商贾自发建立的,这处工坊是由使君发起,州府规划,其中考虑了劳动力、原料、交通等多个条件,天然变具备统筹优势。”

随着崔玮开口,众人慢慢安静下来,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诸位想必清楚,工坊开工这一个月里,随着各地匠人的汇聚,水力器械被不断改进,已然与辽东器械有了较大改观!不仅如此,各地匠人的汇聚,也将各地的技艺在此汇聚,不同行业技术汇聚,交融、发展,使得沽水工坊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某的预料!”

在场的都是幽州土著,听着崔玮的夸赞,心底高兴,各人脸上浮现与有荣焉的表情,也有人迟疑着发问:

“果真如此吗?某听闻辽东工坊乃是使君所创,又有洛阳大匠加盟,技艺堪称天下第一。我等各家,虽说也将看家的本领拿出,如何能与辽东相比?”

崔玮对发问的作坊主点头,微微一笑道:

“诸位不必妄自菲薄,辽东或许在造船、冶金等行业较为先进,可在其他的行业,如造车、制绳、织布等,还是我沽水占优的,辽东毕竟偏僻,比不上中原千年底蕴。”

众人闻言,心中各自欢喜,有人听到中原底蕴几字,眼神闪动间,将目光望向南方。

经过这些日子的经营,作坊主们不仅清楚了作坊的日进斗金的生产力,也更明白先进生产力在于先进的生产工艺,由此更为重视那些掌握了先进技艺的工匠师傅,将之视为了最大资产。

而在南方,随着公孙度大败袁绍,那里有着大群的战败者等着他们去收割,同为豪强,他们知道世家豪强的秉性,知道他们会如何对待匠人,对此表示心痛的同时,这些人看向南方的眼神都带着绿光。

随着崔玮开口,意识到了己方优势的作坊主们安静下来,众人对视间达成了一致意见。

“崔郎君所言甚是,招揽农庄子弟入工坊,其实也是好事,我等不能永远压制那些农庄,不如大方将之引入工坊生产中,我相信,随着工坊发展,今后还可将简单活计包给农庄,农庄与工坊只会相辅相成。”

“我也赞同!”

“我没意见....”

“我等同意崔郎君的意见,立即派人与周遭的农庄达成协议。”

随着众人赞同,松了一口气的崔玮并没有解散集会,而是再度开口:

“善!劳动力之事暂缓,现在说下一件事,使君胜了袁绍,本是高兴之事,可于我沽水工坊而言.....并非好事,某听闻,运往冀州的物资已经超过了仓储容量.....诸位,某从州府那里得到消息,州府订单将要断绝,往日那般躺着赚钱的日子怕是要结束了!”

能够到场的都是近些日子里极为风光的作坊主,幽冀数十万规模的大战,其所需的物资乃是天量,哪怕公孙度有了成规模的辽东作坊,其剩下的订单也让此地初次组建作坊的商贾们尝到了甜头。

就像第一次吃到甜食的人一般,心底的贪婪被激发,正想要通过作坊大肆揽财的作坊主们听到崔玮言语,各自失色,尽管他们对此有所预料,可真正面对时,还是让他们倍感难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