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开发(1 / 1)

加入書籤

很快,就有王家布行的仆役将王灿口中的新型军服送到会场中。

“唔,不错!”

公孙继望着面前穿着新式军服的汉子,嘴里发出赞扬之声,他所见的这种新式军服,与往常的汉军衣袍有了明显区别,舍弃了宽袍大袖的设计,摒弃了右衽的传统,为了保证衣服的防寒,大量使用了扣子这种收紧衣袍的方式,显得别具一格。

至于效果,看看眼前的汉子便知,此刻身穿新式军服的汉子脸上红扑扑的,额头微微有汗水渗出,身子不时就要扭动一番,好似呆在酷暑天一般。

公孙继手掌抚摸递到跟前的军服,其表面质地较为坚硬,真就如王灿所说,外皮使用了防水油布的技术,看样子不仅能够防寒,还能作为大军雨季行军的装备。

“将军服收纳入库,还有将此种样式记录下来!当然,还有关于吉贝布的资料,一一记录入档!”

公孙继对此类样品很满意,当即对手下点头示意其立刻记录。

王灿等一众老牌布匹商人闻言脸冒红光,兴奋不已,透过公孙继的只言片语,他们明白,传统布匹短时间内在军服这一领域还占有很大空间。

施发等新兴商贾也不气馁,羊毛纺织作为新兴行业本就不可能一口将庞大市场吃下,他们更为看重的是羊毛纺织背后的政治前景。

作为前军人,施发等人很清楚公孙度这种雄主对草原的野心,想要打击胡部,控制草原,不仅要从军事上出发,还要从经济上进行拉拢控制,当前的羊毛纺织方兴未艾,或许会不被人所重视,可到了公孙度对草原用兵的时候,届时才是他们手里的羊毛纺织真正发挥作用之机。

“呼!虽说时移事宜,只是,而今世事变化也太快了些!”

王灿享受着一帮伙伴的赞扬,心中也在嘀咕辽地的变化之快速,商业发展之迅猛,让他们这些老牌豪商颇有些猝不及防之感。

但或许是心情短时间的激荡起伏,他并未丧失与新兴者竞争的志气,心底打定了主意:

“回去就要给那学徒重赏,万不可让他被竞争者给挖了去!听说施发他们很多的技术都是从狐刚子那帮道士那里取得的,看来今后要与那帮牛鼻子打好关系了!

还有那什么研究院.....找几个有天赋的活计学徒好吃好喝养着,只要研究出的东西有用,那点吃喝投入都不算什么.....”

会场关于衣的主题讨论没有多久,可对在场的大商贾的影响却颇为深刻,他们见识到了施发这类新兴商贾利用新技术超越老牌商贾的奇迹,也见到了老牌商贾通过产品创新而完成的绝地反击。

简短的交锋中,先进的技术成为了商战中的重要武器,眼前的一切,无一不向在场众人显现技术的重要性!

唰唰!

随着在场的属吏的笔墨书写,大商贾们当即定下了未来几年内北地纺织行业的发展共识,在保持固有丝麻生产的同时,大力研发新式技艺器械。

“现在,我等再议议这食之主题!”

公孙继待众人的热情消解,主动开口转换话题,说起了下一个主题。

“由于气候变化,据州府预计,将来不仅辽地,幽州、并州等北方州郡也会受气候影响,麦、粟种植会受到限制,加之中原农业也会受到波及,今后,粮食就会越加重要!”

公孙继话接上题,提到了气候变换对粮食种植,以及粮食市场的冲击。

此言一出,顿时让在场的商贾们眼睛一亮,发国难财是每个商贾的必备技能,今后中原农业受创,粮食吃紧不仅不会让他们感到担忧,反而有些雀跃,尽管公孙度建立的农会控制了治下所有的粮食交易,可众人清楚,真要发生了大规模的灾荒,不论官府如何控制,粮食涨价都将是必然趋势。

当然,即便眼神闪烁,心中打定了要当囤积者,在场也没有人开口去触公孙继的霉头。

就在众人一片沉默之际,东洋公司掌舵者的胡器突然开口:

“某提议,可以开发三韩!还有海外大岛!”

众人闻言齐齐朝胡器看去,眼神中多少都带着嫉妒,东洋公司在去年经受了本地土著反叛,本以为这家巨型垄断公司会因此一蹶不振,心中正暗自雀跃时,谁知公孙度竟然亲自下场,一场大战不仅将反叛者清洗了干净,还将本地土著的反叛心思给彻底扑灭。

商贾中都有传言,胡器这个平时对谁都是笑眯眯的商人,在三韩之地可真是个能止小儿夜啼的人物,据说其公司豢养的打手,招揽了大批本地亡命徒,在三韩之地杀了个血流成河。

可以说,这一仗,不仅打断了三韩的脊梁骨,还将三韩那刚刚冒泡的民族意识给彻底浇灭,听闻胡器在三韩分外酷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三韩之地内但凡会三韩文字,知晓三韩典故者,都以通贼的名义进行了残酷绞杀。

事实证明,手段虽然残酷,可效果也很显著,经过胡器的一番辣手整顿,三韩再度恢复了平静,上下敬服,百姓顿首,仿佛去年的反叛从未发生过一般。

去年三韩之地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并非是因为汉人在本地闹得民不聊生,本质是还是本地知识分子在意识到危机时的反扑而已,对许多三韩普通土著而言,需要的不过是简单的温饱罢了,没有了贵族怂恿,反叛自然而然的被扑灭,且在新兴利益集团吃饱之前,这种反叛短时间内绝不会再度发生。

以上种种公孙继也有所耳闻,听到胡器极有信心的发言,他也来了兴趣,当即发问:

“哦?三韩地疲,能有多少粮食供给?另外,开发海外岛屿又从何说起?”

胡器对着众人拱手,语气极为客气的回应道:

“三韩虽然地疲民穷,那是因为本地土著明智未开,刀耕火种,若采用中原技艺,产量定能远胜从前。

况且,三韩不比国内,其民非我汉家之人,自不必为其生计考虑,据某统计调查,以三韩小民的消耗,我等在三韩的地租能够达到二八之数!

更为重要的是,三韩远离中原,不能威胁本土,此地民众不具备远航技艺,即便将来反复,只要我等有水军在手,就不惧此地板荡!”

“什么?二八之数?这这....也忒狠了吧!”

在场许多商贾家中从前都是经营地产的,是知道一些地租规矩的,从前的辽地,若是定下四六分成,都是要被人指着脊梁骨开骂的,更别说二八之数了,这简直就是不给人活路!

但听到胡器所说的三韩之地的特殊性,以及这种不惧反复的自信,让众人不由在心底筹谋起在三韩经营田亩的可行性。

眼见众人如此反应,胡器似乎早有准备,抬手让仆役给众人分发他准备的计划书:

“三韩小民从前所食用粮食,都是以野菜、橡子为主,间或一些主粮、咸鱼,养活他们的成本极低!而且,以某计算,使用最新的农作器械技术,中原的优良种子,产量能够翻倍,届时他们的生活水准将远超从前,对彼辈小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事?”

“啧啧!还真是!这帮子三韩野民,生产如此落后,连铁器都如此稀少,哪里来的勇气撩拨天兵?”

众人一边听着胡器的怂恿,一边翻阅着手中文件,嘴里啧啧有声,对三韩小民格外鄙夷。

公孙继翻阅起眼前的计划书,这份计划书写的很详细,极有公孙度要求的公文风范,其中列举了三韩各地小民的生活水准,还包含了对三韩之地中具备进行大规模农作区域的考察报告。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三韩之地横跨南北,毗邻大海,雨水充足,未曾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条件良好,从纸面上看,的确是块极好的粮食输出地。

计划书中不止有农业生产,其中还包含了三韩的工矿开发,胡器重点提到了三韩发现的几个大型金银铜矿,若是依靠三韩的低廉劳动力进行开发,产生的价值难以想象。

更为关键的是,胡器在计划书中明确指出,开发三韩的成本大多由本地的小民承担,那些被汉军屠刀吓到的小民正是听话的时候,近几年驱使他们劳作,所付出的成本几乎不计。

不止公孙继,在场的大商贾们闻言也对开发三韩来了兴趣,这些人尽管在公孙度的逼迫下逐渐从第一产业上脱离,可汉人骨子里的种田情节还是让他们对土地有了天然迷恋。

既然公孙度不允许他们在汉家故土进行大规模兼并,那么他们自然就要将目光投向三韩这种士人眼中的蛮荒之地了,况且,从胡器的报告中他们也能看出,三韩远没有士人们相传的那么差,其中不少地域的农业条件甚至比辽东都要好!

心底下定了决心,公孙继手掌一翻,将计划书合上,随后看向胡器道:

“除了开发三韩外,海外岛屿又是何种说法?”

随着公孙继的发问,众人也齐齐看了过来,随着辽东的工商业发展,大商贾们想要将产品向外销售,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航海。

世上一切的恐惧都源自未知,随着参与航海的人数增多,众人发现海船运输远没有人们口中的那么危险,只要避开大风的时节,沿途有合适的补给地,海船倾覆的风险已经变得可以承受。

当然,众人更中意的,还是环渤海区域的航行,这些区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渤海海图的完善,以及海船形制的改变,海难发生率已经降低到了冰点。

有了航海基础后,特别是有东洋公司这种垄断巨头充当先锋在前,大商贾们自然想要向外探索,寻找新的发财之路。

胡器整了整衣衫,命人抬来一副巨型海图,指着上边的图形道:

“郎君且看,据东洋公司的探险船回报,三韩之地乃是一块半岛,沿途有众多可以开垦的大岛,其中最佳者乃是最南方的耽罗岛。

此外,去年有海船南下,本欲前往南方贸易,中途发现了一座大岛,其位于扬州以东,据船上水手测算,岛屿广大,面积不小于一郡之地。

因岛上有夷人出没,故而命名为夷洲岛。

另,据上岛的水手探知,岛上的夷人茹毛饮血,没有使用铁器的痕迹,战力极为低下。

待船主将此岛向船主协会通报之后,此岛便成为了南北商贸海船的补给之地。”

随着胡器的手指点向海图上位于扬州之东的大岛上,众人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去,随着他的诉说连连颔首。

没有人质问有文明开化的扬州之地可以补给,船主们为何要在蛮荒野蛮的荒岛岛上进行补给的蠢问题。

在这个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最危险的便是文明开化之人,失去秩序的扬州沿海,已经沦为了盗贼海匪的乐园,地方诸侯为了筹集资财,积攒实力,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与之相比,那些岛上举着石矛,使用劣质弓箭的野人就要可爱的多了。

胡器扫视了眼众人,眼见众人注意力转了过来,他的手指再度在夷洲岛的区域重重点了一下:

“此地不仅是一处极佳的中间补给点,它还是座宝岛。

由于此岛位于南方,气候酷热,能种植各类南地作物,例如水稻、吉贝树、茶树等,据船主梁荣考察,此地或许还能移植香料.....

南方的水稻不同北地,能够一年两季,产量也绝非粟麦可比!”

“嘶,这岛看着不错啊!开发的价值也比较高,不说别的,若是能移植一些香料过来,每年的香料贸易收益就能让人赚翻!”

“嗯嗯,两季稻啊!闻所未闻,从前听闻南方野人不事生产,仅凭野果野草便能充饥,当时以为谬论,没想到,竟是真的!”

在场的都是北地大商贾,头一次听闻到热带地区的富饶,心底不由自主的与北方的贫瘠作对比,心中自然而然的生起了贪婪之意。

但也有清醒之人,想起了关于南方的一些记述,当即站起来质问:

“胡掌柜莫要唬人,某可是听闻南方卑湿酷暑,乃是瘴厉之地,活人都不容易,如何有财富产出?”

“嘿嘿....”

胡器听到质问一点不意外,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摇摇头像是对方问了蠢问题一般:

“南方固然卑湿,可富饶也是事实。不然为何秦皇汉武都要对岭南用兵?再说,我等什么时候成了纯善之人?

想要财富,当然要有巨大投入,我等是投资人,自然不需要亲自出面。

要物资,以我辽东工业实力足以支应,要人,三韩叛民有的是,要是不够,倭国岛屿上的野人也是大把,死光了再抓就是,我等只要掌控来往的海船,便能掐住夷洲岛的咽喉,届时以三韩小民为前驱,抓本地土著为奴隶,以彼辈血肉,开发这座岛屿!

诸位,据在下调查,扬州之地从前也是卑湿酷热,瘴厉横行之地,而今呢?其富饶程度远超辽地。

今时不同往日,扬州先民筚路蓝缕,条件远不如我等,况且,我等也不必往瘴厉之地钻,只需稳扎稳打,选择合适的落脚点,如而今的补给点一般,一点点向外拓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