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考察(1 / 1)

加入書籤

管宁自述的渤海郡工坊生产模式不仅让公孙度感到惊奇,随行而来的糜竺等人闻声也都为之赞叹。

很快,一行抵达南皮城的官方驿馆,这处驿馆规模很大,并且与沿途公孙度所见的那般,充满了对水泥这种新式建筑材料的喜爱,实木梁柱配上砖石水泥,创造出的建筑在兼具了汉代审美的前提下,还弥补了以往建筑在采光以及稳定性上的缺陷。

“好地方!”

公孙度抬头看了眼驿站高度,对渤海郡在建筑业上的突破表示赞赏,他转头看看糜竺等人对管宁表现出的好奇,当即笑道:

“正好,今日饮宴,幼安何不安排渤海工坊的管事、劳工代表来此,向我等详细解说这渤海模式,究竟是何模样?”

“谨遵使君之命!”

管宁闻言喜色一闪而过,比之在通辽面前的侃侃而谈,公孙度的重视更加让他欣喜,能够招唤其他参与之人亲身解说,这同样是在扩散他管宁学问思想的影响力。

随着管宁前去安排,公孙度与众人依次落座,驿馆的空间很大,并且还突破性的使用了来自辽东的琉璃当作屋顶光源,使得厅堂无需布置过多的油灯照明,让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很快,随着驿馆的仆役忙碌,酒水、饭食一项项被端上案桌,公孙度细细观察,发现渤海郡的饭食比之他郡都有了些许不同。

其一便是面食开始进入了正式餐桌,这一方面得益于水力机械的推广让面粉得以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方面则是此前辽东支援渤海郡粮食多为小麦所产生一大影响。

渤海航运的发达,不仅让物资转运速度得以加快,也让各地的经济文化开始互相影响渗透,长此以往,公孙度此前所见的那种以郡为国的现象或许能得以改变。

其二便是肉食中多了许多海鲜,来自渤海的海鱼,虾蟹,都被厨师烹饪成道道美味送到餐桌,由此也可见渤海郡上下对渤海渔业的重视。

一餐饱饭过后,管宁正好带着僚属前来拜见,其身后跟着的都是些面容黝黑,形态佝偻的人,这样的人公孙度很熟悉,那是一种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时面对上层人物时的畏畏缩缩。

“回禀使君,工坊其实是个好东西。有了他,乡亲们也不用像从前那般到地主老爷家里打长工,也不用农闲时无所事事,大家出人出力,生产的东西农庄用,多出来的还能往外卖,这样的好事,也就管府君这样的好人想着咱们!”

为首的一个黝黑老头,据说是本地的农庄管事,或许是想到了农庄的来由,以及家中那张印有公孙度印章的地契,他对公孙度并没其他人那么拘谨,开始一个劲的给管宁讲好话。

“哦?你们现在都生产什么?每个月能有多少进项?”

听着老头唠唠叨叨,公孙度面上并无多少不耐,他和蔼点头,反而问起了农庄收入。

“老朽庄子靠着漳水,芦苇多,我们这些老家伙都会些编织苇席的手艺,故而生产苇席,还有蓑衣什么的,销量还不错,附近城镇都在买。每个月大概有个两千钱的进项吧。

可这些钱也都是在老朽手里打个转,大部分的收入都要用于还债。庄子里的水轮器械费,还有大家的田地赎买费,现在大家都忙的团团转,妇人要操使那些农具,孩童要放羊,青壮都进了厂房,连咱们这些老头子也都在工坊里忙个不停.....”

当老头提到田地赎买费时,饶是公孙度的脸皮,都感到些微发烫,他毕竟不是个专业造反者,并没有对百姓无偿赠与土地,而是采取了赎买政策,只是还款期限很长,并且保证不收回土地,若是农庄之人有心赖账,公孙度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

可或许是当前百姓的淳朴认知作用,这些人并没有要赖账的想法,反而一个劲的攒钱,赚钱,想要尽快还上这笔借他公孙度的账款,毕竟在老百姓的简单认知中,官府的钱从来都不是那么好借的。

“当然,老朽等人也知道,辛苦都只是暂时的。等熬过了这几年,农庄的地真正属于咱们,庄子里的工坊也没了负债,那时候日子想想就美的很!”

还不待管宁等人阻止老人的诉苦,老者的话音一转,提起了不久的将来,语气里满满都是希望。

公孙度沉默倾听着,从老者口中,他意识到了当前河北民间,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算是被调动起来了,哪怕这样的积极性是被动的,那也让冀州短时间里恢复了生产。

“敢问老丈,家里可有足粮可食?去年发下的冬衣可曾收到?还有,州府已经下令,让各庄建立庄学,让满足年龄的孩童入学识字,为何听你所说,孩童需要放羊?”

另一边,更为关注政务的糜竺却是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刚刚还说出兴头的老者讷讷无言,感觉闯下祸端,不停向着管宁打望,生怕他的言语给这个太守惹出麻烦。

“治中相询,你据实回答即可。”

管宁面容依旧从容,他对着老者微微一笑,颔首说着。

“回禀治中,粮食足够,渤海郡去年遭灾,多亏了幕府赈济。我们庄子现在还屯着来自辽东的麦子。现在大家为了节省粮食,都是开大锅饭,各家都减了自家柴火。

冬衣也都收到了,羊毛的,麻布的都有,成衣样式很是合体,就是不太耐用.....

至于那庄学,小老儿庄子里孩童都放在账房在教,孩童顽劣,兼且人手不多,课程时间有限,故而孩童多有放牧牛羊者.....”

“嗯.....”

令人意外的是,刚刚语气较为严厉的糜竺在听到老者的回答后,却是一脸平静,手指不停,像个小吏似的将之记录了下来。

糜竺之所以如此淡定,盖因在与公孙度商议各项政令时便料到了落实后的复杂情况,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政令落地的形式也各有不同。

渤海郡距离辽东不远,这里的百姓还能领到带有辽东标记包装的粮食,可要放到其他州郡,说不定发到百姓手里就变成了什么东西。

糜竺自己就听手下汇报过,巨鹿郡的太守将转运的赈灾粮私自买卖,将小麦变成了数倍份量的豆子,这种私下操作不仅没有引起巨鹿郡百姓的反感,反而在民间引起了一片赞和之声,盖因百姓比之陌生而昂贵的小麦口感,他们更为看重饱腹的粮食份量。

事后公孙度也未对巨鹿郡太守进行处理,只是发布命令,各地州郡可以申请赈灾粮种类,不得私下贩卖。

“敢问老丈,渤海郡的农庄中,使用最多的货币是什么?纸钞?还是铜币,亦或者从前的铜板?”

另一边,更为关心经济的王烈则是询问起了纸钞在民间的使用状况,他在老者面前摆出几张不同花色面额的纸钞,一枚新近铸造的铜币,以及泛着绿光的老式铜板。

经过糜竺的严肃询问,老头这回谨慎了些,他仔细看了眼发问大官,待看清了对方案几上的钱币时,仍旧下意识的吞咽了几口唾沫。

“回禀官爷,乡野之间,还是使用铜板为多,官爷这里的新式铜币,份量足,制作精美,大家都很喜欢,收到手里都是要藏在家里的。

至于工坊,对外采购售卖上,大家伙使用纸钞的多一些。其一是官府的仓库都是使用纸钞进行交易,我等货品大多都是与官府交易的。其二则是铜板太过沉重,转运不便不说,还容易招惹盗匪。

当然,乡亲们还是更喜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铜币,所以每次工坊收款,我等都要去城里兑换一定数量的铜币,用于乡亲们的发放。”

“善!”

比之糜竺的严厉,王烈就要和蔼得多了,从老者的言语当中,他清晰意识到了纸钞开始在民间商贸中充当媒介作用,这说明纸钞作为一种货币已经渐渐开始被民众所接受,王烈闻之也感到一阵欣慰,不枉他们财部为之奔走劳碌。

很快,同行的各部门主官都开始询问起地方详情,其中涉及到税务,刑律,治安等多个方面,老者也非全人,许多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众人也不以为意,当前不过是前期调查罢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各部门的深入地方,一份更为详实的地方调查报告才会出炉。

公孙度巡视,绝非诸侯的耀武扬威,他所带着的不仅有精锐武力,还有代表着中央权力的各部官吏,这些人通过他们的眼睛,将地方上的施政景象进行记录,再辅以属吏的田间调查,以直观的形式考察地方的同时,也将中央的权威渗透到地方乡民眼前,以此杜绝地方官吏进行乡权垄断。

“启禀使君,属下乃是管太守的属吏,此次沓氏的借款,正是小的操办。”

在众人对乡民询问结束后,管宁招来一名属吏,前来向公孙度汇报。

公孙度此前便从管宁的讲述中意识到了,沓氏已经开始了金融业转型,那些玩股票发家的一帮大款,完成原始积累之后,终于开始走向了自我繁殖的道路。

想到这里,公孙度瞥了眼还在为纸钞得到百姓承认的欣喜当中的王烈,比之那些商徒的野心,王烈这样的士人,就要显得稳重多了。

“沓氏而今如何了?为何能吸引尔等前去借款?”

管宁的属吏面对公孙度的询问,先是整理了下思绪,接着向公孙度缓缓道来:

“回禀使君,沓氏而今繁华远胜过往,当然,其地价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城中股票交易所汇聚天下财富,这使得沓氏的市场极为兴旺,来自倭国的奴隶,三韩的绵布,夷州的石蜜,辽地的皮毛,中原的丝绢,都通过水路汇聚于此.....

因为贸易盛行,加之沓氏不缺钱,这便使得沓氏沦为北地最大贸易港,也是最大的大型商品交易站。

而在贸易过程中,负责钱币兑换的商人们便联合组建了钱庄,专用于各家贸易划账,以及发行飞票用于异地存取,发展到后来,钱庄也开始对外贷款。

有技术的小商人,出海的船主,以及如我渤海郡这样的官方,都是沓氏钱庄的客户!

使君问为什么要去沓氏借钱?因为只有沓氏有钱可借,渤海郡钱庄只会向有资产的商贾放款.....”

说到最后,眼前的属吏对渤海郡那些顽固且势利的钱庄管事很是不满,在他们看来,就连管宁都在为乡亲父老谋福利,那些钱庄人员却因惧怕风险,不肯向农庄发放贷款,简直就是不为人子!

“怎么回事?在辽东某听闻农庄是钱庄的最好客户。怎么到了渤海郡,农庄反而成了钱庄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了?”

听到眼前属吏的抱怨,公孙度不由转头,向着王烈质问道。

“这这.....”

王烈闻言,也有些无措,其实光凭借属吏的言辞,以及此前管宁的讲述,他就能猜到这背后的利益交锋。

别看那些钱庄管事是财部麾下的普通小吏,可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巨量贷款的发放之权,这些钱在而今货币紧缩的时代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辽东郡的钱庄为了成绩,可以无视风险,向那些生机勃勃的农庄发放贷款,渤海郡的钱庄同样可以为了利益,选择其他的对象.....

联想到管宁对商贾的打压,王烈便知道钱庄手里的那些钱到了谁的手里。

但王烈却很难因此而指责本地钱庄,盖因财部根本就没有关于倾向农庄贷款这一条款。对麾下的钱庄来说,手里的资金安全最为重要,比之放贷农庄的风险,将之借给大商贾显然更为安稳。

强者愈强,富者愈富,这本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在简单的贷款发放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若是纯粹的优胜劣汰主义者,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可对王烈这等还抱有天下为公政治理想的人来说却说不能忽略,面对公孙度的询问,他凝重颔首:

“此事,仆会严查,若有违规,必会严惩。对于起步农庄缺少资金之事,或许能在财部设立专项资金.....”

比之从前,而今的王烈更为喜欢使用经济手段这种更为缓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