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进入香江!(1 / 1)
接下来的日子,研究所仿佛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指挥部,而白杨,就是坐镇中枢的总指挥官。
一道道指令从他这里发出,一条条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几天后,一机部的周部长便亲自登门,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白所长,幸不辱命!”
他将一份厚厚的文件夹放在白杨面前的办公桌上,声音里透着一股完成艰巨任务后的沙哑和兴奋。
“您要的八家工厂,已经全部进入了改造流程。我把部里最能打硬仗的几个工程局和设计院的专家都抽调了过去,成立了八个‘小灵通专项技术改造领导小组’,吃住都在厂里,二十四小时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
白杨点点头,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份份详尽的改造方案和进度报告。
他看得非常仔细,周部长则在一旁,像个汇报工作的下级,详细地介绍着情况。
“这次改造,难度确实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周部长感慨道:“您给的那些生产线图纸和技术标准,实在是……太高了。别说那些老厂子,就算是我们部里最先进的几个军工厂,也从来没接触过这种级别的精细化生产要求。”
他指着报告里的一张照片,那是一间正在被彻底拆空的老旧车间,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在漫天灰尘中忙碌着。
“最大的难题,是‘洁净’。”周部长叹了口气,道:“按照您的要求,总装车间需要达到万级无尘标准,核心的芯片封装测试车间,更是要达到千级。”
“白所长,您是不知道,我们的人刚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都懵了。千级无尘?那是什么概念?我们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
“我们习惯了跟傻大黑粗的钢锭铁水打交道,车间里到处是油污和铁屑,能戴个手套都算是讲究了。”
“现在您要求,工人进去前要穿上从头包到脚的无尘服,要过风淋室,车间里的空气每小时要循环过滤几十次,地上一根头发都不能有。这……这比建手术室的要求还高!”
周部长的语气里充满了惊叹。
“为了这个无尘车间,我们想尽了办法。原来的厂房密封性太差,到处漏风,根本没法改造。”
“最后我们拍板,在老厂房里,再建一个‘房中房’!用特制的密封板材和环氧树地坪漆,硬生生在里面造出一个密闭空间。”
“光是这套空气净化循环系统,我们就组织了部里最好的通风工程师,开了三天的会,才把图纸给吃透。”
白杨翻到了下一页,上面是工人们正在接受培训的照片。
一群习惯了操作车床、铣床的壮硕汉子,此刻正笨拙地穿着白色的无尘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在临时搭建的模拟工位上,用镊子夹着比米粒还小的电子元件,一个个满头大汗,表情比操作几十吨的水压机还要紧张。
“第二个难题,是‘人’。”周部长指着照片,苦笑道:“我们的工人,都是好样的,听话,能吃苦。可他们实在是没干过这么精细的活儿。”
“让他们抡大锤,一天能干十几个小时不带歇的。可让他们用电烙铁去焊接针尖大小的焊点,那真是要了他们的命了。”
“刚开始培训的时候,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块小小的电路板,上面上百个焊点,稍微手一抖,温度高了零点几秒,整个板子就废了。”
“有个厂里的劳动模范,五十多岁的老钳工,手稳得能在钢板上刻花,结果焊废了十几块板子,急得当场就哭了,说自己这双手废了,给国家拖后腿了。”
白杨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片刻,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动容。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代差,更是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的剧烈碰撞。
“后来呢?”他轻声问道。
“后来,还是您派来的那些技术员有办法。”周部长脸上露出一丝钦佩,“他们没有骂人,也没有催促,而是把操作步骤分解得细而又细。从怎么拿烙铁,倾斜多少度,预热几秒,焊锡用多少,都制定了严格的SOP(标准作业程序)。”
“他们还搞了个‘师徒结对’,让学得最快的年轻人去教那些老师傅。您别说,这招真管用。现在第一批培训的工人,合格率已经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虽然离您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九还有差距,但我们有信心,再过半个月,绝对能达标!”
“最后一个难题,是‘精密’。”周部长翻到报告的最后部分,那里罗列着一长串设备清单:“您要求的那些高精度贴片机、回流焊机、检测设备,国内根本没有。”
“幸好您提前通过特殊渠道提供了一批,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但是,光有设备还不行,安装、调试、校准,全都是新课题。”
“为了校准一台从德国进口的机器,我们机床研究所的几个老专家,抱着德语词典,啃了三天三夜的说明书,才总算把它给伺候明白了。”
周部长一口气说完,端起桌上的茶杯,猛灌了一大口。
“虽然困难重重,但进度我们没有落下。”他抹了抹嘴,用手指在报告的末尾重重一点,道:“按照目前的进度,一个月后,八家工厂可以完成第一阶段改造,进入试生产。”
“再过一个月,也就是两个月后,八条生产线可以全部达产。届时,八家工厂加起来,‘小灵-通’的总产量,将稳定在日产两万台以上!”
日产两万台!
这个数字,即便是在白杨的计划之中,此刻听来,依然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意味着,一个月就是六十万台,一年就是超过七百万台!
在电话尚未普及,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通讯为何物的1979年,这是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国家社会生态的恐怖产能。
“周部长,辛苦了。”白杨合上文件夹,郑重地说道:“一机部的同志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
“应该的!”周部长挺直了腰杆,脸上满是自豪:“能参与到这样改变历史的工程里,是我们一机部所有人的荣幸!您放心,后续的生产和质量管控,我们绝对不会出任何纰漏!”
送走了干劲十足的周部长,白杨的办公室还没清静多久,邮电部的罗为民部长又行色匆匆地赶了过来。
相比于周部长的兴奋,罗为民的脸上则多了一丝凝重和愁色。
“白所长,基站建设这边……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麻烦。”他一坐下,就开门见山地说道。
“说。”白杨给他倒了杯茶。
“麻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选址,一个是施工。”罗为民接过茶杯,眉头紧锁,说道:“我们按照您提供的网络规划图,在京城、沪市、羊城三地同时展开了选址勘探工作。但实际操作起来,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比如京城,最好的几个制高点,要么是故宫、景山这样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本不可能让我们在上面建一个几十米高的铁塔;”
“要么就是一些重要的**大院,安保级别极高,我们的勘探队连大门都进不去。我们想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高层居民楼的楼顶,但又遭到了居民的普遍反对。”
“反对?”白杨眉毛一挑。
“是啊。”罗为民苦笑道,“老百姓不懂什么叫无线信号,他们只看到要在家门口立一个那么高的铁疙瘩,都觉得不吉利,犯了风水。”
“还有些稍微有点文化的,不知道从哪听来的说法,说那东西有‘辐射’,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让家里的母鸡不下蛋。”
“我们的人磨破了嘴皮子去解释,也没用。街道居委会天天被居民围着,压力很大,工作根本没法开展。”
“至于施工方面,困难也不小。尤其是在沪市和羊城的老城区,街道狭窄,大型的吊车和运输车辆根本开不进去。”
“要把几十吨的钢结构部件运到指定位置,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用最原始的办法,肩扛手抬。进度……比我们预期的要慢上不少。”
罗为民的语气里充满了焦虑。
邮电部是第一次承接这样大规模的无线网络建设工程,经验严重不足。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现实问题,他手下的那些习惯了按图纸铺设电缆的工程师们,一时间都有些束手无策。
白杨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他知道,罗为民说的这些,都是新生事物在推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阻力。
技术的先进,并不能自动扫清观念的落后和现实的阻碍。
“罗部长,”等罗为民说完,白杨才缓缓开口,“这些问题,我来想办法解决。”
“关于选址,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机关,我们确实不能碰。但是,思路可以更开阔一些。”白杨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开口说道:“城市的制高点,不只有山和高楼。”
“水塔、广播电视塔、甚至是一些大型工厂的烟囱,这些现成的构筑物,我们能不能利用起来?”
“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在上面加挂我们的天线设备。这样既解决了高度问题,也减少了新建塔的阻力。”
罗为民的眼睛猛地一亮,如同醍醐灌顶。
对啊!
他怎么就没想到!
他们一直陷入了“建塔”的思维定势里,却忘了可以“借塔”!
“至于居民的阻力,”白杨继续说道:“光靠解释是不够的,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样,你让下面的人去统计一下,凡是同意在楼顶安装基站的居民楼,这栋楼所有的住户,都可以获得一个‘小灵通’的优先购买名额,并且,第一年的通话费,全免!”
“实在不愿意,也可以用点小物资,进行一定的补偿。这个你看着办就是了。”
白杨开口说着,小灵通项目启动到这个地步,那么接下来就是广告和宣传了。
刚好借助这个,从而开启宣传这一步。
“全免?”罗为民大吃一惊。
“对,全免。”白杨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前期投入了这么多,不差这点话费。要用最直接的利益,来打破最顽固的偏见。”
“我相信,当他们亲身体验到随时随地打电话的便利之后,所有的谣言都会不攻自破。”
“至于施工困难,”白杨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一点,“这需要技术创新。我会让研究所的结构工程师,和你们的施工队一起,设计一套模块化的轻型钢结构方案。”
“把原本笨重的整体部件,拆分成可以用小型机械甚至人力就能搬运、组装的模块。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要敢于去想,敢于去试。”
一番话,条理清晰,措施具体,直接命中了问题的要害。
罗为民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他看着白杨,眼神里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拥有超越时代的技术远见,更具备着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卓越能力。
“我明白了,白所长!”罗为民豁然站起,郑重地说道,“我马上回去,就按照您的指示调整方案!保证在一周之内,让三地基站的建设,全面走上正轨!”
时间,就在这样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飞速流逝。
一个月后。
白杨的办公室里,一部专用的电传打字机忽然“咔哒咔哒”地响了起来。
助理快步走上前,熟练地撕下那张印着密密麻麻字符的电报纸,快步递给了白杨。
白杨接过电报纸,目光迅速扫过。
上面的内容,经过了复杂的加密,在外人看来,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
但在白杨眼中,这些字符迅速被解构成了一段清晰无比的信息。
信息很短,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金。
“白生:开拓未来已注册。牌照已获。太平山、狮子山、大帽山等十一处核心山顶地块已购入,永久产权。港府各路关节已通。总耗费,一亿一千三百万美金。万事俱备,静候东风。——娄广成。”
一亿一千三百万美金!
饶是白杨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看到这个数字时,眼皮还是忍不住跳了一下。
他太清楚这个数字在1979年意味着什么。
娄广成,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在香江那个龙蛇混杂、寸土寸金的地方,用这笔巨款,硬生生为他砸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他仿佛能想象得到,这一个月里,娄广成是如何动用他所有的人脉和白杨赋予他的雄厚资本,在香江的政商两界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惊涛骇浪。
多少场觥筹交错的晚宴,多少次密室中的利益交换,多少张支票被悄无声息地送出,才换来了电报上这轻描淡写的“万事俱备”。
购买山顶的永久产权土地,这在后世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七十年代末,港英**统治末期,只要价钱给到位,一切皆有可能。
搞定通讯牌照,打通从规划署到布政司署的所有关节,更是需要用金元堆砌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
娄广成,没有让他失望。
白杨将电报纸凑到烟灰缸边,用打火机点燃。
橘红色的火焰迅速吞噬了纸张,将其化为一缕青烟和一撮灰烬,所有的秘密,都消散在了空气中。
东风已至。
白杨拿起电话,直接拨通了邮电部罗为民办公室的专线。
“罗部长,我是白杨。”
“白所长!您好!”电话那头,罗为民的声音听起来中气十足,显然,这一个月的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
“罗部长,香江那边,可以进场了。”白杨的声音平静而直接。
“什……什么?”
电话那头的罗为民,声音瞬间变了调,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错愕。
他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香江?
进场?
一个月前,白杨确实提过这个石破天惊的计划。
但当时,他只当那是一个遥远的、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战略构想。
在他看来,要在英国人管辖的地盘上,修建如此敏感的通讯设施,这中间需要克服的政治、外交障碍,简直是天方夜谭。
没有个三五年的反复谈判和博弈,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可现在,白杨竟然告诉他,可以进场了?
这才过去了一个月啊!
“白所长,您……您是说,港英当局那边……同意了?”罗为民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所有法律和行政上的障碍,都已扫清。”白杨的语气不带丝毫波澜,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需要你,立刻从部里抽调一支最顶尖的技术专家团队,人数在二十人左右,包括无线网络规划、基站结构工程、射频天线技术等方面的专家。”
“这支团队的任务,是前往香江,为我们在那边的合作公司,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协助他们完成香江全境的移动通讯网络一期工程建设。”
罗为民握着话筒,久久无语。
巨大的震惊,让他大脑一片空白。
他感觉自己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正在被白杨一次又一次地,毫不留情地击碎,然后重塑。
金钱、技术、政治、外交……这些在他眼中壁垒分明的领域,在白杨这里,似乎被一种他无法理解的强大力量,轻松地融为了一体。
“怎么?有问题吗?”白杨问道。
“没……没有问题!”罗为民一个激灵,猛地回过神来,立刻大声回答道:“绝对没有问题!我马上就去亲自挑选人员!保证把部里最强的技术骨干都给您派过去!”
此刻,他心中再无一丝一毫的怀疑,只剩下绝对的服从和强烈的敬畏。
“人员的政审,一定要严格。”白杨叮嘱道,“到了香江,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邮电部,更是国家的形象。”
“另外,告诉他们,此行的一切安全、食宿、交通,都由我们在香江的公司全权负责,会给予最高规格的保障。他们只需要心无旁骛,把技术工作做好。”
“我明白!请您放心!”罗为民的回答斩钉截铁。
挂断电话,罗为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心情依旧难以平复。
半响,他才回过神来,拿起电话,接通了人事司:“通知下去,召开紧急会议!所有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级别的技术专家,半小时后,全部到大礼堂集合!一个都不许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