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铺天满地的宣传广告!(1 / 1)
罗为民怔怔地看着白杨,那双深邃而平静的眼眸里,仿佛蕴藏着一片他无法理解的星辰大海。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争辩几句,但所有的话语到了嘴边,却又被那股强大到近乎蛮横的自信给堵了回去。
最终,他只能颓然地叹了口气,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却又带着一丝被说服后的决然:“好……我信你,白所长。我这就去办!我就看看,咱们国家到底有多少藏在水底下的‘大鱼’!”
说完,他拿起桌上的定价方案,像是揣着一个滚烫的山芋,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他要去发动一场他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宣传,用一个他自己都觉得离谱到极点的价格,去挑战整个时代的消费认知。
白杨看着他匆忙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
风暴,就要来了。
……
第二天,《**日报》的头版头条,依然是关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
但在头版右下角,一个占据了四分之一版面的巨大方框,却吸引了所有读报人的目光。
方框里没有冗长的文字,只有一幅极具冲击力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一个穿着笔挺西装、意气风发的男人,正站在一处工地的脚手架上,一手叉腰,一手举着一个造型流畅、充满科技感的物件贴在耳边,脸上带着运筹帷幄的笑容。
他的背后,是正在吊装的巨大钢梁和拔地而起的高楼骨架。
照片下方,是一行醒目的大号黑体字:
【小灵通在手,天涯若比邻。】
再往下,是小一号的字体,介绍了产品名称“小灵通”,并预告了其即将上市的消息。
同一天,沪市。
国棉十七厂的工间休息时间,二十七岁的挡车工刘芬正和几个工友一起,一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午饭,一边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激昂的开场音乐后,字正腔圆的播音员开始播报今日要闻。
“……下面播送一则消息。由我国自主研发、代表世界顶尖通讯科技的个人无线通讯终端——‘小灵通’,即将于近期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步上市。小灵通,将让您摆脱电话线的束缚,实现随时随地自由沟通。小灵通在手,天涯若比邻……”
“哎,你们听见没?小灵通?是个啥玩意儿?”一个工友捅了捅刘芬。
“听着像是个不用线的电话?”刘芬也有些好奇,“随时随地都能讲话,那敢情好,以后找人就方便了。”
“可不是嘛!上回我家那口子出差,我跑了三趟邮电局才给他打通电话,排队就排了半个钟头。”
“这东西好是好,肯定贵得吓死人。估计跟电视机差不多吧?”
“我看悬,电视机才四百多,这玩意儿听着比电视机厉害多了。”
女工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对这个新名词充满了新奇。
在她们的想象中,这或许是只有电影里的大干部、大老板才能用上的稀罕物。
而在千里之外的广交会举办地,羊城。
刚刚签下了一笔三十万美金服装出口订单的温州商人钱东来,正坐在东方宾馆的咖啡厅里,一边喝着速溶咖啡,一边翻看着今天的报纸。
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个“小灵通”的广告上时,他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他不像工厂里的女工那样只关心价格,他看到的,是这东西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商业价值。
做生意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信息!
是效率!
他有多少次因为找不到人,错过了关键的报价?
有多少次因为等一个长途电话,耽误了发货的最佳时机?
他为了联系方便,甚至在宾馆长期包下一个带电话的房间,每个月的花费都高的吓人。
现在,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
钱东来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在砰砰直跳。
他几乎可以想象,当他的竞争对手还在满世界跑邮局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站在港口的集装箱旁边,直接指挥香江的合作伙伴调整销售策略了。
“天涯若比邻……”他反复咀嚼着这句广告词,只觉得每一个字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他立刻叫来服务员,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问道:“同志,报纸上这个‘小灵通’,你知道哪里有卖吗?”
服务员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
钱东来并不气馁,他将报纸上那个版面仔仔细细地撕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了自己贴身的口袋里。
他打定主意,这趟生意做完,哪儿也不去,就去四九城!
他一定要成为全国第一个用上这“小灵通”的人!
无论多贵!
而在四九城的某座大院里,几个退休的老干部正围坐在一起下棋。
其中一位拿起身边的大茶缸子,吹了吹上面的茶叶,指着旁边石桌上摊开的报纸说:“看见没?邮电部搞出来的新东西,叫什么‘小灵通’,口气可不小啊。”
“我听广播里也说了,吹得神乎其神,跟神仙的法宝似的。”对面的老者推了一下“炮”,不以为然地说道,“我看啊,又是搞噱头。咱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把粮食产量搞上去,让老百姓吃饱饭,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
“话不能这么说,老李。”另一位观棋的老干部插话道,“通讯也是生产力嘛。我可听说了,这东西是白杨那小子牵头搞的。他搞出来的东西,从没让人失望过。”
“白杨?”下棋的老者动作一顿,抬起头来,“就是搞那个摩托车,还有那个什么……游戏机的那个年轻人?”
“可不就是他嘛!”
“哦……”老者沉吟了片刻,重新低下头看着棋盘,嘴里却嘟囔了一句,“那……倒是要看看,他这次又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一时间,“小灵通”这个名字,通过报纸、广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而当京城电视台和沪市电视台,在万众瞩目的**联播之后,播出了第一支电视广告时,这圈涟漪,瞬间变成了滔天巨浪。
广告片只有短短三十秒。
画面从香江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夜景开始,镜头拉近,娄广成扮演的儒雅商人正站在半岛酒店的落地窗前,手持一部小灵通,用充满磁性的声音对着话筒说:“王总,那批货的价格没有问题,明天准时到港。”
画面一转,切换到内地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工程师同样举着小灵通,大声喊道:“收到!所有材料已经备齐,保证完成任务!”
紧接着,画面快速切换: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医院走廊里紧急通话、跑供销的业务员在颠簸的火车上联系客户、年轻的儿子在大学宿舍里向远方的父母报平安……
最后,所有的画面定格,汇聚成那句响亮的口号和产品的清晰特写。
【小灵通在手,天涯若比邻。】
这支制作精良、节奏明快的广告片,给看惯了新闻和纪录片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充满现代感的生活方式。
人们开始疯狂地讨论。
“看见了吗?电视上那个!跟个黑砖头一样,居然能千里传音!”
“香江的大老板在用,我们这儿的工程师也在用!”
“这下好了,以后我儿子要是考上大学,我也给他买一个,天天都能知道他在学校里好不好了。”
然而,当宣传风暴刮到第三天,各大报纸在公布了购买方式和咨询电话的同时,也正式公布了它的全国统一零售价时,整个舆论瞬间炸裂了。
【建议零售价:人民币陆仟捌佰捌拾捌元整。】
“六千八百八十八?!”
四九城,某机关单位的办公室里,一个年轻的科员看到报纸上的价格,手里的搪瓷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大块瓷。
“我没看错吧?小数点是不是点错地方了?六千八?不是六百八?”他揉着眼睛,反复确认。
“没错,就是六千八!”旁边的同事凑过来看了一眼,也倒吸一口凉气,“我的天!我从参加工作开始,一分钱不花,得攒十五年!这哪里是电话,这是金砖啊!”
“疯了!我看邮电部是想钱想疯了!定价定这么高,谁买得起?这不是把老百姓当猴耍吗?”
“就是!前几天宣传得天花乱坠,我还以为是国家给咱们老百姓的福利呢,搞了半天,是给那些‘万元户’和倒爷们准备的!”
一时间,质疑、嘲讽、谩骂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
无数人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
邮电局的咨询电话几乎被打爆,但大部分都不是咨询购买,而是打电话进去质问和痛骂的。
罗为民坐在办公室里,听着下面各个分局汇总上来的负面舆情报告,急得嘴上起了一圈燎泡。
他感觉自己正坐在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当初白杨那句“货不够卖”的豪言壮语,现在听起来就像是个天大的笑话。
他焦躁地拿起电话,就想给白杨打过去,问问他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然而,就在这片喧嚣与质疑的声浪之下,一股暗流,却在以更快的速度汹涌。
那些真正站在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们,在看到价格后,非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更加坚定了购买的决心。
在他们看来,这个价格,恰恰是“小灵通”价值的体现。
它就像一道无形的门槛,自动过滤掉了普通人,将这个划时代的工具,变成了专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权杖”和“图腾”。
拥有它,就意味着拥有了信息、效率、财富,以及最重要的——身份。
一场席卷全国的宣传风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而“小灵通”和它那令人咋舌的价格,也在这场风暴中,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
就在外界为了“小灵通”的价格吵得沸反盈天之时,白杨的研究所内,却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
他根本没有理会外面的风言风语,因为他正在准备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小李,”他将助理叫进办公室,“去库房,把那一百台经过特殊改装的‘黑金刚’提出来。”
“黑金刚”是白杨给军用版小灵通起的内部代号。
与民用版相比,它在外壳上采用了更加坚固的合金材料,并且做了防水防尘处理,颜色是低调的哑光黑。
内部的通讯芯片和加密算法,更是由白杨亲自操刀,进行了最高等级的强化,足以抵抗当前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电子干扰和窃听手段。
“是,所长!”助理小李立刻应道。
“另外,通知技术组的王工他们,把那两台‘移动蜂巢’也准备好,调试到最佳状态。让他们组成一个技术支援小队,跟我一起去个地方。”
“移动蜂巢”,便是那小型移动信号塔的代号。
它看起来像一个大号的军用电台,由数个模块组成,可以用一辆吉普车轻松运载,展开后,可以在十分钟内,构建一个半径五到十公里的独立、高强度加密通讯网络。
这,才是白杨为军队准备的真正杀手锏。
一个小时后,两辆军绿色的吉普车驶出了研究所,一路畅通无阻,直接开进了总参装备部的大院。
早已接到通知的石振宏副部长,亲自等在了办公楼下。
如今的石振宏,比几年前更显威严。
他看到白杨从车上下来,立刻大步迎了上去,用力地握住白杨的手。
“白所长,你可真是我的福星啊!每次你来,都给我带好东西!”石振宏的笑声洪亮,显然心情极佳。
“石部长,您太客气了。”白杨笑道,“东西好不好,还得您亲自验过才行。”
“走!去我们的试验场!我把通信部的几个老专家都叫来了,今天就要看看,你这个‘小灵通’,到底有多神通广大!”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总参的内部电磁环境试验场。
这里戒备森严,场地中央空空荡荡,四周竖立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天线和设备。
白杨的技术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将两台“移动蜂巢”从车上卸下,熟练地展开天线,接通电源。
短短几分钟,两个独立的通讯网络便已悄然建立。
随后,他们将一百台“黑金刚”分发给了在场的军官和通信兵。
石振宏拿起一台,入手感觉沉甸甸的,比市面上宣传的民用版重了不少,外壳的质感冰冷而坚硬,给人一种无比可靠的感觉。
“白所长,怎么用?”
“很简单。”白杨拿过一台,演示道,“开机,直接拨叫对方的编号就行。我们现在分成了两个组,红队和蓝队,分别接入两台‘移动蜂巢’,互不干扰。您可以先试试组内通话。”
石振宏将信将疑地按下了几个数字,然后把“黑金刚”放到了耳边。
“喂?能听到吗?我是石振宏。”
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不远处一个通信参谋腰间的“黑金刚”就响了起来。
那个参谋手忙脚乱地接起,激动地回答:“报告首长!听到了!非常清楚!就像您在我耳边说话一样!”
“嘶……”在场的军官们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传统的军用电台,电流声和杂音是家常便饭,能听清就不错了,何曾有过如此清晰的通话质量?
“老张!”石振宏又拨通了通信部部长的号码,“你带一队人,去五公里外的那个山头!我们试试远距离通话效果!”
“是!”
半个小时后,通信部长气喘吁吁的声音从“黑金刚”里传来:“报告石副部长!我们已到达预定地点!信号满格!通话质量……完美!”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五公里的山地距离,对于传统步兵电台来说,已经是一个极限,信号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而这个“黑金刚”,竟然毫无衰减!
“还没完呢。”白杨微微一笑,对身边的技术员点了点头。
技术员会意,对通信部的一位负责电磁对抗的老专家说:“首长,现在,您可以尝试对我们的信号进行全频段干扰和压制了。”
老专家精神一振,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部分。
他立刻走进一旁的干扰控制室,下达了一连串指令。
嗡——
试验场周围的干扰天线同时启动,强大的电磁波瞬间笼罩了整个区域。
一名战士手里的普通电台立刻发出了刺耳的“滋啦”声,彻底变成了哑巴。
石振宏心里一紧,连忙再次拿起“黑金刚”,拨通了山头上的号码。
“喂?老张?还能听到吗?”
“报告首长!能听到!声音和刚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老张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
“什么?!”干扰室里的老专家猛地站了起来,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分析仪,满脸的难以置信。
他看到,在杂乱无章的干扰波中,有一股极其特殊、不断跳跃变换的信号,如同一条滑不溜手的泥鳅,总能精准地避开所有的干扰,稳定地进行传输。
“这……这是……跳频和扩频技术!而且是加密的复合算法!我的天……”老专家喃喃自语,眼神里充满了惊骇和狂喜。
这不仅仅是领先,这是碾压!是不同维度的技术代差!
石振宏放下手里的“黑金刚”,转过身,看着白杨,目光灼灼,像是要从他身上看出花来。
他沉默了良久,才一字一顿地说道:“白杨同志,我代表总参,代表全军的将士,谢谢你!”
他没有问价格,也没有问产能。
因为他知道,对于军队来说,这东西的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它将彻底改变解放军的战场指挥和通讯模式。
从前那种靠着通讯员跑断腿、靠着吼、靠着信号弹的指挥方式,将一去不复返。
有了它,指挥官就能像上帝一样,俯瞰整个战场,将命令精准地传达到每一个单兵!
“这批设备,我们全部留下!”石振宏斩钉截铁地说道,“另外,我马上向总部打报告,我们需要更多!越多越好!至于‘移动蜂巢’,这更是宝贝中的宝贝!我们要装备到每一个作战单位!”
白杨平静地点了点头:“石部长放心,军工生产,永远是第一优先级的。”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小灵通”项目,又多了一道最坚实的护身符。
……
送走了心满意足的军方代表,白杨刚回到办公室,一机部的周部长就找上了门。
周部长一进门,就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脸上带着一种既兴奋又焦虑的复杂神情。
“白所长!出大事了!”
“周部长,坐下慢慢说。”白杨给他倒了杯水。
“坐不住啊!”周部长摆摆手,说道:“您是不知道,自从您那个广告打出去,价格一公布,我们八家工厂的电话,就没停过!有打电话来骂的,有打电话来打听的,更多的是……是来催货的!”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宣布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们按照您的指示,开足了马力生产。到现在为止,八家工厂的仓库里,已经……已经堆了整整四十万台‘小灵通’了!”
“白所长,四十万台啊!堆得跟山一样!这要是卖不出去,我……我都没法跟上面交代啊!”
四十万台,这个数字让周部长每天都睡不着觉。
他既为工厂超额完成任务而自豪,又为这天文数字般的库存而忧心忡忡。
白杨听完,却只是笑了笑:“周部长,别急。我跟你保证,这四十万台,很快就会变成烫手的山芋,不是愁卖不出去,而是愁不够分。”
就在这时,桌上的另一部红色加密电话响了起来。
白杨接起电话,是娄广成从香江打来的。
“白所!”娄广成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香江这边,十一个山头的基站,已经全部通过了联调联试!信号完美覆盖港九新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密集区!随时可以投入商业运营!”
“好!辛苦了!”白杨精神一振,“既然网络好了,那宣传也可以开始了。就按照我们之前商定的方案,在无线台、亚视、各大报纸,全面铺开!”
“没问题!广告片和文案早就准备好了!”娄广成笑道,“那……定价呢?”
白杨看了一眼旁边一脸紧张的周部长,缓缓说道:“香江那边,不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一个价——一万三千八百八十八港币一台。”
电话那头的娄广成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哈哈哈!好!白所,您这个价格定得……绝了!我仿佛已经看到那些英国佬和洋行大班们抢破头的样子了!您放心,交给我了!”
挂断电话,白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办公室的门又被推开了。
邮电部的罗为民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色比上次来的时候还要纠结。
“白所长!白所长!”他把文件拍在桌子上,“机器的价格公布了,反响……很复杂。现在,我们得马上确定通话的收费标准了!这个要是再定不好,我……我这邮电部长就真成人民公敌了!”
白杨拿过文件看了看,上面是邮电部技术人员根据成本和运营开销,拟定的几个收费方案,最低的一档,也建议在两毛钱一分钟。
白杨拿起笔,直接划掉了所有的方案,在空白处写下了一行字。
罗为民凑过去一看,眼珠子差点又瞪了出来。
只见上面写着:【通话费:每分钟零点五元。短信费:每条零点一元。】
“五……五毛钱一分钟?”罗为民的声音都劈叉了,“白所长,现在邮局的长途电话,根据距离远近,最贵的也就三四毛钱一分钟!您这……您这一开口就是五毛?还不分长途市话?发个字条还要一毛钱?!”
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在一天之内被反复击碎。
六千八的机器,配上五毛钱一分钟的通话费,这不是抢钱是什么?
这简直是在用金子做的筛子过滤用户!
白杨看着他快要崩溃的样子,耐心地解释道:“罗部长,你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现在卖的,不是电话,是稀缺资源。”
“我们的网络刚刚建成,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定价太低,所有买得起机器的人都会肆无忌惮地长时间通话,到时候整个网络都会被占满,甚至瘫痪。真正有紧急事务需要沟通的人,反而打不通电话。”
“这个价格,同样是一个阀门。它能确保在网络建设初期,把宝贵的信道资源,留给那些时间成本最高、对通讯效率最渴求的用户。而且,”白杨的目光变得深远:“这笔收入,是我们后续维护、升级、扩建全国网络的生命线。”
“我们现在收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未来一张覆盖全国、人人用得起的通讯网络,打下地基。”
罗为民呆呆地站在原地,细细品味着这番话。
他不再争辩,拿起那份被重新定价的文件,郑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第一次没有了焦虑,反而多了一丝朝圣般的坚定。
“我明白了,白所长。”
“我这就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