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初谈规划(1 / 1)

加入書籤

下午三四点钟,家里的小崽子们也陆续跑回来了。

余文波和余文浩哥俩的棉袄袖子上、前襟上,明晃晃地缀着几个被摔炮火星烫出来的焦黑小洞。

余大嫂和余二嫂看得直瞪眼,可大过年的讲究不能打孩子,只能把这顿“笋子炒肉”先记在心里的账本上,嘴里骂着:

“小讨债鬼!新衣裳才上身就糟蹋!等着过了初五!”

堂屋正中的香案上郑重地摆好了供品:方方正正的刀头肉、几个青黄色柑橘、几碟自家炸的酥脆点心和几碗冒尖的白米饭。

余父点燃了香烛,青烟袅袅升起,这是开始请祖先回家过年了。

然后带着余家一群人在香案前磕头跪拜。

村里陆陆续续响起了“噼里啪啦”开饭的炮仗声。

余坤安哥仨也拿着长长一挂鞭炮到院子里点上。

在震耳欲聋的爆响和弥漫的硝烟味儿中,他们家的年夜饭热热闹闹地开席了。

余母她们今天使出了浑身解数。桌上硬菜摆得满满当当……吃得一家人满嘴油光,心满意足。

这顿饭吃得慢悠悠,没人急着下桌。

吃完饭,王清丽想搭把手收拾,被余母坚决按回了椅子上:“歇着!用不着你!”

她带着两个儿媳利索地收拾停当。

终于到了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发压岁钱!今年几家人手头都宽裕了,给起红包来也格外大方。

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个厚厚的红纸包,里面包着崭新的五角钱!

“谢谢阿奶!”“谢谢大伯娘!”……孩子们欢呼着,小手紧紧攥着红包,小衣兜瞬间就鼓囊囊的了,小脸上全是兴奋的红光。

王清丽三妯娌也给老太太、余父余母每人准备了一个大红包。每个红包里都整整齐齐地放着两张大团结。

三位老人都乐呵呵地接过红包,老太太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说:“好,好!你们都有心了!”

余坤安就听见余文波和余文浩兄弟俩拆开红包,捏着里面崭新的纸币,凑在一起兴奋地嘀咕:

“五毛!是五毛!崭新崭新的!”

“摔炮三分钱一盒,我们能买好多好多盒了!”

“哈哈~够咱们放好几天了!……”

余大嫂和余二嫂听着,互相递了个眼色,看着俩小子身上那醒目的炮洞,眼神越发“和善”起来。

余坤安心道:得,这俩小子的“巨款”,怕是捂不到明天早上了。

吃饱喝足,一家人围坐在暖融融的堂屋里。

收音机里正放着热闹的戏曲,小孩子们在屋里追逐打闹。

两只半大的狗崽子今晚也开了荤,正起劲地啃着桌上剔下来的猪骨头和鸡骨头,兴奋地在孩子们的脚边钻来钻去。

除夕守岁是规矩。

渐渐地,小的们眼皮开始打架,被各自的娘抱回屋睡觉去了,余文源和余文洲两个小崽子也被余坤安抱去屋子睡觉了。

堂屋里最后只剩下余父和三兄弟。

干坐着无聊,余二哥翻出一副崭新的扑克牌,四人围着小方桌,就着昏黄的煤油灯打起了“升级”。

村子里,远远近近还亮着煤油灯的窗户不少,都在守岁。

只等初一凌晨那第一声炮响,大家还要抢着去村头那口老水井——只因“水通财路”,得抢着挑回新年头一担“金银水”。

“老三,开年后你的银盘坡你准备怎么收整?还有你说的养猪,具体啥章程?”余父甩出一张牌,抬眼看向余坤安。

余坤安看着手里的牌,边想边说:

“阿爹,我想着叫上大伯、二伯两家一起干。咱们家三兄弟出本钱:砌猪圈、买猪崽、置办机器、还有收饲料这些前期投入的钱,我们三家平摊。后面养猪、喂食、清圈这些日常活计,主要就靠大伯二伯他们两家人手了。”

他顿了顿,继续整理思路:

“山脚下那片大点的平地,我想都围起来盖成猪圈。坡顶就种树和天麻。”

“坡上的地现在还不肥,正好养猪的粪水能肥地。我打算先种一两季黄豆花生养养地。”

“猪也不能光喂草,长得慢,镇上榨油坊的豆渣和菜籽饼是好东西,买回来铡碎了拌着苜蓿草喂,营养足。”

“我跟朱小胖打听了,县畜牧站推广的新猪种,听说肯吃肯长,只要好好养,五六个月就能出栏,长到两百来斤没问题,养得精心的能上两百五六。”

“既然决定合伙干,又有地方有人手,”余坤安看向老爹和哥哥们,“我就想着,规模稍微弄大点,一批养上四五十头,分两批轮着养,这样摊下来成本也划算些。”

“等通了电,再买台饲料粉碎机和铡草机,能省不少力气。猪圈旁边空地还能搭棚子养些鸡鸭鹅,多点进项。”

“咱们几家合力,这事只要肯下功夫,销路不愁,应该能干成,也能让大伯二伯家日子宽裕些,老太太看着也高兴。”

余父听完,眉头微蹙,吧嗒了两口烟,吐出长长的烟雾:

“想法倒是不赖。不过老三,这新猪种真这么好?五个多月就能长到小两百斤?光靠豆渣草料,能行?”

“一次养四五十头,本钱可不少投,万一赶上猪瘟,或者价钱跌了,风险不小啊。”

“还有,你大伯二伯那边,得坐下来把话掰扯透亮,人心隔肚皮。”

“阿爹说得在理。”余大哥点头,也放下牌,“前期投钱没问题,大概每家要凑多少,安子你得先给个总数出来。”

余二哥也接口,带着点担忧:“是啊,安子,这猪价稳不稳?别辛苦大半年,卖的时候折了本,大伙儿白忙活。”

余坤安这些问题倒是有考虑过:

“本钱我心里大概有个数,不过具体多少,我还得再仔细算算……”

“猪肉价格这事儿你们别担心,咱县里国营厂子多,食堂需求大。只要把猪养好,不愁卖不出去,价格也低不了。”

“我初步琢磨着,前期咱们三兄弟又出钱又出力,每人占两成。大伯、二伯两家负责后面主要的日常人工,两家一共分三成。不过这些还得再斟酌斟酌……”

说着,他看向余父:“阿爹,这摊子事儿,前前后后都得有个操心把关的人。您经验最老道,看得远,得请您帮我们掌掌舵,管着总章程和大事,你也占一成。大哥、二哥,你们觉得咋样?”

余大哥立刻点头:“应该的!有爹管着,我们放心!”

余二哥也深表赞同:“对!有爹坐镇,我们心里也踏实!”

余坤安接着说:“我自己呢,主要心思还是在挖药材和伺候天麻上。养猪场这边,我就前期多跑跑腿搭把手,后面日常管理主要就靠爹和大伯二伯他们了。”

“办这个场子,一来是给山坡攒下粪肥,二来也是想带着大伯二伯几家亲戚一起,把日子都过得更红火些。”

余父见儿子想得周全,两个大儿子也没二话,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一丝笑意:“行,你们兄弟齐心,劲儿往一处使就好。”

“老三,年一过完,你就抓紧把你大伯二伯请来,把这事敞开了说透,别藏着掖着。”

“你们三个也赶紧把章程理清楚:白纸黑字写明白!谁出多少钱、占多少份子、平时谁管啥具体事、挣了钱咋分、万一遇到猪病灾荒或者亏了钱、甚至有人想退伙咋办,都得一条条写清楚!”

“亲兄弟明算账,丑话说在前头,字据立好了,以后才不伤和气,大家伙儿心里也亮堂。等章程定了,开了春就赶紧动手砌猪圈!”

“嗯,阿爹,这些我都会想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