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钢铁的壁垒(1 / 1)

加入書籤

到底要多高的温度才能让燃烧的火焰变成蓝色呢?

李维也不知道。

但白马山的高炉证明了、这样的火焰足够让铁矿石化作一滩赤红的铁水。

对现在的李维来说,这就足够了。

经过五百三十二次尝试、两百四十七次炸炉,达·芬奇设计的第五代高炉已经在新成立的白马山炼铁厂全面铺开。

单是摆在李维面前的设计图纸,就足足有八十四页——这已经是达·芬奇精简后的结果了。

李维不禁摇头失笑,前世今生,这狗日的施工图纸还在追着自己。

恰好此时天色已晚,李维索性就在白马山歇了脚,花了两天时间,细细研究了高炉的设计图。

达·芬奇也趁此机会,安排冶炼了新的一炉铁水,好让李维现场比照观摩。

-----------------

整座高炉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是炉喉、炉身、炉腰、炉腹和炉基底。

这五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炉温(反应区),对外也与不同的辅助设备相连接。

所以从外观上,高炉并不呈现底宽口窄的圆锥形,反而更像个腹宽、两头窄的花瓶。

当然,构建炉身的主体材料都换成了耐火黏土制作的耐火砖。

炉基底又分为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工人们眼下就正在往地底下的燃料室里装填干馏后的无烟煤。

“这一步叫作‘预热’,我们首先要把炉温提升到一定程度。”

达·芬奇一边用【振动回荡】探测着炉壁的损伤情况,一边对李维解释道:

“这一步是减少耐火砖开裂、乃至于高炉爆炸的关键步骤!”

望着老头心有余悸的模样,即便知道场合不合适,李维到底有些莞尔——现如今的达·芬奇也称得上“炸出经验、炸出风采”了。

“单是这一步骤就要持续一到两个礼拜,直到炉温稳定。”

达·芬奇对探伤的结果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带着李维走向燃料室旁的鼓风炉室。

“如李维子爵所见,鼓风炉是整个高炉通风系统的唯一动力,在预热期间,也是对风炉的运行检测。”

达·芬奇的弟子鲁尼作为风炉系统的设计人,主动接过话题:

“在高炉的样式稳定后,风炉的动力不足和持续运行的不稳定性逐渐凸显,已经成了高炉性能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桎梏。”

望着面前已经堪称是庞然大物的水力风炉,李维并没有责怪些什么——在能源革命前,机械输出的效率和总功率也就这么回事了。

这般想着,李维仰头看去——炉腹是贮存铁水、并让铁水持续发生一系列反应的地方;自然也与高炉的出料口相连接。

炉腹再往上便是陡然收束的炉腰。

这种设计是“流体流速与通道横截面积”的实际应用。

铁矿石的填料室也安排在这一层。

再往上的两层则是出于内部气体热循环和泄压、排气之类的考量。

每一层的高度、内直径、弯曲的弧度乃至于炉壁的厚薄,都是达·芬奇领导的工程团队一次次试错的结果。

当中的许多设计规范、数字标准,连达·芬奇也只能在图纸上标注“切实有用、不可更改但原理尚不明确”的泄气话。

什么叫做“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壁垒”?

这些就是了。

“我们通常以三份铁矿石搭配两份处理后的无烟煤炭、分为四个批次逐次添料。”

达·芬奇的介绍还在继续:

“整个冶炼过程,还要再持续三到七天。”

“请李维子爵移步、另有一炉铁水,依我的观察和各项数据指标,今天约摸就要出炉了。”

-----------------

据达·芬奇在报告中所言,在所有的炸膛事故中,将近一半都发生在铁水出炉的时候。

李维揣测,这很有可能是剧烈的冷热交替引起的砖石内部应力破坏。

「有什么能增加抗冷热疲劳性能的添加剂吗?」

李维想了想,到底是没接触过什么特种工程,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什么头绪。

好在这一次,李维是幸运的,这一炉铁水顺利出炉。

盘旋成螺旋状的出料管道自是为了增加冷却时间与冷却面积。

待到红得有些发白的铁水稍稍冷却、凝固,铁匠们便围拢上前,洒上一把由硼砂、碎玻璃、铁粉等组成的“秘制锻打粉”,抡起了手中的大锤。

软木制成的锤柄在挥舞中近乎对折,随着匠人们腰背的发力,锤头弹簧一般敲击在铸铁的表面,击起一片片的火星。

借着这股反弹的力道,铁匠们又一次稍显夸张地抬直了臂膀,在发力的嘿吆声中复又重重落锤……宛如雷鸣。

而在他们的身后,高炉的余烬尚未熄灭,几个工人攀着吊索做着收尾的工作,炉喉处喷吐着白色的烟云,汇入了荆棘领的水循环。

李维蓦然想起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

只不过这一次——李维低头扫了一眼自己——没有穿着西装、戴着礼帽、叼着雪茄的“绅士”了。

-----------------

存放铸铁的库房在山地骑士团的营地里——这是对战略物资该有的“尊重”。

“依照铁矿石品类的不同,我们将冶炼出的成品、按断口的颜色命名、大致可以分为「灰铸铁」和「白铸铁」两类。”

“前者硬度较低,但易加工、韧性较好;后者则相反。”

终于回归老本行(金属炼金学)的法师约瑟夫,瞧着面前一垛垛的大铁锭,也是笑得牙花绽放: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比咱们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普通铸铁要好。”

“只比诺德人最好的「龙火铁」要差一筹。”

李维有些无奈地撇了撇嘴,「龙火铁」那玩意儿纯纯就是氧化铁,老天赏饭吃的自然禀赋属实是学不来。

收敛思绪,李维又吩咐道:

“给我打包一批「灰铸铁」,我要带走。”

老丈人那里,还有李维的“标准螺纹件”嗷嗷待哺呢。

约瑟夫自然不会蠢到追问李维想要干嘛,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李维、故作犹疑:

“那剩下的这些?”

李维心中好笑,指尖感受铸铁那独特的触感,面上却是摇了摇头。

冲压模具、淬火活字、螺旋压力机、液压活塞缸、滚珠轴承、研磨机……

蜂拥而至的思路,一时让李维也陷入了纠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