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159还是文化人会吹(1 / 1)

加入書籤

“大家都尝尝我做的锅包肉吧。”

张锦轩把筷子递给大家,邀请在场所有人品尝刚出锅的锅包肉。

一盘锅包肉十八片,小厨房里有十三人,一人一片完全够分,今天晶晶特别乖巧,不争不抢,看到宋哥、郑大师他们开吃,才夹起一片锅包肉塞嘴里。

“咔嚓。”

哎呀,妈耶,那小脆响仿佛从心里传来,让晶晶的魂儿都跟着荡了一下,碰上这种香香脆脆的美食,真的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刚嚼这一下,除了面糊的香脆,还有醋的酸香儿,没刚才闻到的那么冲,味道比较轻。

牙齿破开那层香脆的伪装外壳,里面的里脊肉竟然一点也不干不硬,复炸那么多次,依然鲜嫩,似乎还有一点点肉汁,不多,恰到好处。

脆“硬”与鲜嫩的强烈对比简直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软硬相宜,随着咀嚼,顿时间,酸、甜、焦香、肉香、葱香、姜味、胡萝卜的味道以及香菜的清香充盈于口腔之中,丰富的味道肆意冲击味蕾。

最妙地是咽下锅包肉后才出现的一丝咸味儿,犹如点睛之笔,将酸甜味带来的油腻冲淡了不少,让人意犹未尽,吃完一片还想吃第二片。

这个锅包肉做的绝了。

宋哥吃完一片,用惊愕不已的目光看向张锦轩,叹服道:“今天看走眼了,小张做锅包肉的手法老道板正,我还以为他是那种比较老派和传统的厨师,吃了他做的锅包肉才明白,他很新潮啊。”

郑大师咽下锅包肉,冲四个徒弟问道:“都讲讲,小张做的锅包肉怎么样?”

“就像宋老师说的,张师傅做锅包肉的技法老道板正,从泡土豆淀粉到锅包肉出锅装盘,做菜过程很流畅,不慌不忙,对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讲究。”

“我觉得张师傅对味道的把控很精准,做出来的锅包肉吃着很舒服,酸甜味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里脊肉肉味鲜美。”

“火候、肉片挂糊也做的相当好,经过多次复炸,肉片外脆里嫩,口感对比强烈,卖相极佳。”

“入口酸香,吃着甜,吃完回咸,很正宗的锅包肉。但他在肉片腌制和糖醋汁调制中做了改动,使得做出来的锅包肉多了一种‘清新’感,和传统的大酸大甜略有不同,融合的很棒。”

郑大师听完,表示赞赏道:“讲的很好,把小张做这盘锅包肉的优点讲出来了。今天小张在我们老厨家,用传统手艺做了一盘口味不那么传统但应该会受顾客欢迎的锅包肉,真的给我们上了一课啊。”

牛皮吹大了诶。

张锦轩赶忙说道:“郑哥过奖了,我是站在无数厨师的肩膀上来做菜,我用的技法是前辈们开创的,遵照的食谱也是令曾祖郑兴文大师创出的菜式。传统技法和做法是每道菜来时的路,我只是在路上捡了一粒沙子,微不足道。”

宋哥不以为然道:“古为今用,用之求新,小张你捡起的沙子有可能是其他厨师用脚踩过的,不屑一顾的,视若未见的,或者根本没看到的,你捡起来就是你的本事,我认为比那些基础都没打牢就想着创新菜式的人厉害无数倍。”

张锦轩干笑道:“宋哥,你再说我就要膨胀了,变成气球飘走了。”

“哈哈。”

宋哥咧嘴一乐,不往下说了,拿起筷子吃锅包肉,定睛一看,盘子空了,晶晶、尧尧、高韦光、壮壮、二师兄五人腮帮子鼓动,吃得倍儿香。

张锦轩迅速化解他的尴尬,说道:“刚刚光哥做那盘锅包肉还没做完,我接着做吧。”

品尝过两盘锅包肉,做菜环节的拍摄也就接近尾声了,张锦轩示意高韦光和导演系师哥他们,继续拍后面的部分。

“清军入关前,东北宫廷宴席十分简单。《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清代早期鼓励向东北移民,仅有数年,此后屡颁禁令。但只要关内一遇战乱饥荒,百姓为求生存,就会冒险‘闯关东’。在清代,进入东北地区的汉民以山东、直隶为主,所以东北饮食文化受到了山东、华北等地的影响,同时又结合本地的食材和口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菜系,比如老哈埠菜酥黄菜、软炸鲜蘑、葱烧木耳香菇,技法上都能看到鲁菜的影子。”

“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中东铁路正式动工,大批沙俄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进入哈尔滨。此后,哈尔滨接纳了3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移民数量上以俄国侨民为首。”

“游玩市区的时候带大家看了,哈尔滨有很多俄罗斯风格的老建筑和俄餐厅,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深受俄罗斯等外国的影响,呈现出‘中菜西做’和‘西菜中做’的特点。刚刚我做的锅包肉,最初也是源于一段浪漫的异国恋……”

简略总结了一下哈埠菜的发展背景、烹饪特点和技法,张锦轩cue高韦光:“光哥,刚刚你吃了我做的锅包肉,满分10分,你会给我打几分?”

高韦光笑道:“我喜欢吃酸甜口的美食,锅包肉完美符合我的口味,你做这两盘锅包肉我超级喜欢,好像我是吃的最多的人之一,我打满分。”

“郑哥,你会给我打几分?”

“8.5分。”

“宋哥呢?”

“口味很新,有惊喜感,我很喜欢,9分吧……”

“感谢大家的厚爱,都打了8分以上的高分,替我挽尊了。”张锦轩冲郑大师他们抱了抱拳,对着镜头说道:“拍第一期的时候我就说过,满分10分,我要扣一分,怕观众们为我骄傲,再扣一分,怕我自己骄傲。我不想变气球,因为气球会炸。本期自评呢,我给自己打8分。”

“自评完,下面进入下期预告竞猜环节,有请美食品鉴员高韦光为大家公布三个有效信息。”

“没事儿就吃溜溜梅,溜溜梅助力开启下期预告竞猜。”

高韦光接着背台词:“下期预告竞猜开始啦,小伙伴们一起来猜猜猜吧。”

“三个有效信息分别是,一种淡水鱼。”

“一种东北高端菜。”

“张少帅设宴必点。”

听完,宋哥立马就猜到答案了,露出讶异的神情,小张还会做这道菜啊。

郑大师思索片刻,微笑点头,已然成竹在胸。

四个老厨家厨师面面相觑,不是太拿得准,用淡水鱼做的东北高端菜他们知道一些,至于哪道是张少帅设宴必点的,就很考验厨师的知识面了。

这恰好就是每道美食背后最为迷人的文化传承脉络。

每一道传奇菜,不仅是食材、技法的结合,还是人文的荟萃,附着着历史。

有厚重感。

“猜到答案的小伙伴请在屏幕下方的微博账号@《野生厨房》第一季最新一条微博下留言……”

“感谢……”

“翻山越岭,一起撒野,下周六再见,拜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