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六国之时,官吏贪腐,民不聊生(1 / 1)
大唐位面。
李二正悠闲地品着香茗。突然看到天幕中显示的内容。手一抖。茶盏重重跌落在案几上。
茶水四处飞溅。“魏卿,你可看到了?”李二面色阴沉。
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怒意。
“这宋以后的火耗、陋规之事,当真令朕震惊。”
“百分之二三十的耗损,这分明是明目张胆的盘剥!”魏征紧锁眉头。
缓缓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观之,此乃积弊所致。一州一县,上下官吏皆靠此等外财维持运转,久而久之,竟然成了惯例。”
“朕设立道州府县,原为便于统治,安抚黎民。谁料到了后世竟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
李二冷笑一声。“河南一省年耗银四十万两,天下诸省加总,怕不是要耗银数百万两?”
“更令老臣忧心的是这陋规之事。”魏征叹道。
“衙门上下,处处要钱,百姓欲办一事,非打点不可。久而久之,民怨必深。”
李二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朕常引以为傲的便是治理天下如理家,赋税分明。看来后世却未能持此心性。”
他抬眼看向魏征。“魏卿,若是你为这后世之君,该当如何整治?”
“老臣以为,首在正本清源。”魏征正色道。
“当厚养廉,使官吏有正常俸禄可度日,方能革除此弊。”
“其次当严惩贪腐,令火耗陋规不得不暗中横行。”“说来容易,做来却难。”李二长叹一声。
“朕在位时尚且要与各种蝇营狗苟之事斗争,更何况后世?”
“只怕还未动手整治,就已有千般阻力。这天下之大,能否找到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清官?”
魏征正要开口回答。却见李二已陷入深深的沉思。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此刻正为几百年后的吏治积弊而忧心忡忡。
大宋位面。宋仁宗观看完这段视频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作为一位以仁政闻名的皇帝。他对视频中揭示的税收弊端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便是朕一直担心的问题。”
仁宗轻抚龙案。眉头紧锁。他想起自己早年推行的“不加赋”政策。
本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却不料地方官府另辟蹊径。通过火耗和陋规变相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范仲淹所言极是。”仁宗回想起范仲淹曾上书指出官场积弊。
“官吏薪俸微薄,却要维持一地政务运转,此乃积重难返之困局。”
但看到河南一省每年单是火耗就有四十万两白银的收入。仁宗不禁叹息连连。
“百姓辛苦种田,缴纳赋税时却要多出二成三成,这与明抢何异?”
仁宗站起身来。
在殿内来回踱步。若要根除这些积弊。必须从官制改革入手。
可是朝中既得利益者众多右。
牵一发而动全身。想到自己推行的庆历新政最终因各方阻挠而失败。仁宗不由得感慨万千。
“若能重来,应当先从整顿吏治入手,给予官员合理俸禄,断其贪腐之源。可惜……”
仁宗抬头望向殿外。
目光深邃。
在现有体制下。
即便是皇帝也难以彻底根除这些积弊。他仍然希望能尽自己所能。
但作为一个仁君。
为天下百姓谋一份福祉。
“传旨吧,命户部详查各地火耗陋规征收情况,凡过分盘剥者,从重处置。”
仁宗最终下定决心说道。
“朕知道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遏制一些过分的行为。”
大秦位面。
“火耗?陋规?这便是后世官府治理之道?”
秦始皇冷笑一声。
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中的群臣。
“朕统一六国,立下法度,就是为了防止这等弊政。”
李斯上前一步。
拱手道。
“陛下圣明。我大秦以法为纲,赏罚分明。县令、郡守俸禄虽薄,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绝不容许私自加征。”
秦始皇重重地拍着御案。
“一百两要收一百三十两,河南一省就敛财四千万两?这与盗匪何异!”
“朕设二十等爵位,立军功制度,就是要人人奋勇向前,光明正大地建功立业。”
“这般明目张胆的额外征收,简直是在挑战国家权威!”
王绾思索片刻道:
“陛下,此等弊政或与俸禄太低有关。”
“荒谬!”
秦始皇厉声道。
“朕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为的就是天下秩序分明。”
“若是俸禄不足,可以依功增加,但绝不能容许官吏私自定例。”
“更何况这般明火执仗的盘剥,岂不是在动摇国本?”
“传朕旨意!”
秦始皇站起身来。
气势逼人。
“即日起,严查各县各郡有无类似火耗陋规之弊。但凡发现,一律以盗窃国帑论处,严惩不贷!”
“朕要让这等蠹虫,知道我大秦之威!”
群臣齐声应诺。
秦始皇负手而立。
遥望殿外。
眼中闪烁着凌厉的光芒。
“六国之时,官吏贪腐,民不聊生。朕统一天下,就是要以法立国,何曾想到后世反倒变本加厉?”
“这般苛政,较之商鞅变法时的盐铁之利还要过分。若是让朕来治理,定要将这等陋习连根拔起!”
【既然无法支付办公经费会被朝廷怪罪,只能腐败捞钱。】
【但贪污也是重罪,合着我熬死熬活考上科举,就是为了一根筋变两头堵。】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被解决了,从宋朝开始士大夫们就创造了一个法律概念用于避免这些情况,这个概念就是公罪与私罪的区分。】
【同样是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如果获取的钱财是用于个人,那么往往会罢官去职甚至下大狱,此乃私罪。】
【而如果是用作官吏薪资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则贪腐可以定义为公罪,最多警告降职外加罚酒三杯。】
【自宋朝以来,朝廷疏于拨款,以至于地方政府不得不自行创收,以维系其统治稳定。】
【而这个腐败的罪责被以公罪的名义所缓解,也就修复了。】
【换句话说公罪概念的出现,给了各地官员合法腐败的权力,不捞钱就开不出县衙办事人员的工资。】
【致使行政系统失能是流放乃至杀头的重罪,而捞钱支付给幕僚则最多警告,只要不太过分,朝廷绝不会找你麻烦。】
“原来贪污还分等级的啊,学到了学到了”
“什么叫合法腐败啊喂!这也太离谱了吧”
“罚酒三杯笑死,这惩罚也太轻了吧”
“笔墨纸砚:我们就是合法腐败的背锅侠”
“宋朝的官老爷们玩得挺明白啊”
“不愧是你啊,古代法学创新先驱”
“什么叫绝望?这就叫绝望!考完科举发现还得当个合法贪官”
“这波操作我给满分,创造性解决问题”
“什么叫做法律的艺术啊.jpg”
“谁说古人死板的,这波操作很灵活啊”
大汉位面。
汉宣帝眉头紧皱:
目光如炬地盯着天幕内容。
他对这段描述宋朝“公罪”、“私罪”的区分感到极度不适。
“简直荒谬至极!”
刘询猛地拍案而起。
“朕当年为何要设立刺史部,为何要派遣御史巡查各地?就是要杜绝这等官吏中饱私囊之事。”
“如今倒好,后世之人竟然想出这等歪门邪道,名正言顺地为贪腐开脱!”
想起自己年轻时亲自微服私访。
体察民情。
亲眼目睹地方官吏如何鱼肉百姓。
宣帝不禁握紧了拳头。
但很快。
他敏锐的政治头脑让他冷静下来。
开始思考这一制度背后的深意。
“咦?”
他轻声自语。
“朝廷疏于拨款……地方政府不得不自行创收……这倒是个有趣的说法。”
宣帝想起自己在位时期。
为了整顿财政。
曾大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但地方行政开支确实是个难题。
“不过,这般明目张胆地将贪腐合法化,实在是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来回踱步。
宣帝站起身来。
“若是让桑弘羊看到这等事,怕是要气得吐血。”
最后宣帝沉思良久。
“当年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国库收入,却未曾想到后世会出现如此情况。”喃喃自语。
“这宋朝究竟是如何行此怪事而不亡国的。难道真如他们所说,此乃解决地方吏治的良方?”
“但若真如此,岂不是动摇了廉政之本?”
说罢。
他唤来身边的黄门侍郎。
“去,给朕找来更多关于这宋朝吏治的记载。一起来看看,这等荒唐事,到底是如何行得通的!”
大汉另一位面。
刘彻正在未央宫中批阅奏章。
突然看到这段关于后世官场腐败的记载。
不禁勃然大怒。
龙案都被他拍得震天响。
“来人!快宣丞相公孙弘!”
不多时。
年迈的丞相公孙弘踉踉跄跄地赶来。
刚要行礼。
就听到皇帝怒不可遏的声音。
“你看看这是什么?后世竟然把贪污分成公罪私罪?简直是荒谬至极!”“朕设立察举制度、兴办太学,不就是为了选拔清廉正直的贤才吗?”公孙弘仔细阅读过后。
面露忧色。。
“陛下,老臣以为这确实令人忧心。但细想之下,倒也能理解后世为何会如此。”
“哦?此话怎讲?”刘彻眯起眼睛。“陛下,您看我大汉朝现在就存在类似困境。地方官员俸禄菲薄,却要维持衙门运转,养活众多吏员。”
“若不允许他们在合理范围内筹措经费,恐怕连最基本的政务都难以推行。”
“荒唐!”刘彻站起身来回踱步。“朕设盐铁专卖,开边郡屯田,不就是为了充实国库吗?”
“怎么到了后世反而养不起地方官?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年轻的司马迁也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以为这或许与历代统治规模有关。”
“疆域越大,官员越多,财政负担自然也就越重。”
“若朝廷不能妥善解决俸禄问题,地方官员不得不另寻出路也是情理之中。”“哼,那也不能把贪污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汉武帝冷哼一声。
“治大国如烹小鲜,若是连官员清廉都无法保证,这江山迟早要出大问题!”
说罢。他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天幕内容。
若有所思。“不过这倒提醒朕了,也许确实该重新考虑下俸禄制度……”
“公孙卿,你去召集廷议,朕要好好议一议这个问题。”
公孙弘和司马迁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欣慰。至少这位雄才大略的天子。已经开始思考问题的根源了。
【正所谓做官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
【然而各地火耗耗率不同,陋习征收标准不一,资金公私不分极易滋生腐败,各种规费横征以至于百姓疲惫。】
【到了雍正一朝,这个问题越发明显,如果强行控制,地方政府及官员收入过低的现实问题又难以解决。】【最终雍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了被称为火耗归公的财政改革,以及创立养廉银。】
【火耗归公将地方政府随意征收的耗费规范化,并作为附加税的一部分予以征收入库。】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地方不因为丧失火耗这一重要财源而出现钱不够花的尴尬窘境,养廉银制度出现了。】
【巡抚一年的养廉银约为1万两以上,知县则在400两至2300两之间。】
【四爷这波是秋天的菊花——想开了,希望以此让各级官员不争利于民。】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满清的吏治,并为其长久统治打下基础。】
——“四爷终于开窍了,这波操作很到位!”
——“古代版工资制度改革,yyds!”
——“巡抚年薪1万两,这在当时怕是妥妥的金领了吧”
——“本质上就是把灰色收入阳光化,还给官员涨工资,双赢啊”
——“满清吏治最强的就是雍正了,这波改革是真的硬核。”
——“秋天的菊花绝了,这个梗用得好,四爷确实想开了”
——“雍正:我不管你们以前怎么贪,现在给你们开工资,都给我老实点!”
——“现代企业都是这么干的:把员工的各种补贴都并入基本工资”
——“养廉银制度: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从你的账外到账内”
大清位面。雍正皇帝站在天幕前。身旁只有他最信任的大学士张廷玉。
看着天幕上显示的内容。雍正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张爱卿,你看到了吗?后世之人终究明白了朕的苦心。”
雍正缓缓开口。
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