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强化内官系统的意外后果,任何制度都会随时间而变化(1 / 1)

加入書籤

多尔衮小心翼翼地说道。

“大汗所言极是。不过这事倒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后世子孙或许太过安逸,忘记了我们创业时的艰辛。”

皇太极长叹一声。

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失望。

“朕费尽心力建立的八旗制度,培养出来的子弟后人居然变成~这般模样。”

“这些人平日里只知道吃喝玩乐,把祖宗家法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若让努尔哈赤知道了,怕是坟头都要气裂—了!”

范文程见皇太极心情沉重。

轻声道。

“大汗,时移世易,或许这就是王朝发展的必然之路。”

“住口!”

皇太极厉声打断:

“什么必然之路?这分明是奢靡懒散、纪律废弛导致的结果!”

“朕要是知道后人会变成这样,真该……”

说到这里。

皇太极突然觉得一阵眩晕,

踉跄了一下。

多尔衮连忙上前搀扶。

看到这等荒唐事。

古人们不禁感慨朝廷竟是如此光景,

兵部可是朝廷六部之一。

竟然连自家印信都看管不好。

还能瞒天过海半年之久,

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堂堂兵部衙门居然成了赌坊。

这哪里还像个正经衙门!

“这些当官的也太不像话了,连印信都能丢,还能瞒这么久,真真是闻所未闻啊!”

“就是就是,若是咱们寻常百姓丢了什么东西,怕是早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你们说这印信会不会是被赌输了?这帮大人们整日聚在兵部赌博,谁知道是不是哪天酒醉钱空,把印信都给输出去了。”

“嘿,我看八成是这样。这些当官的平日里不知道贪了多少银子,整日赌博寻欢作乐,哪还记得什么朝廷大事。”

“最可笑的是这些官员竟然只是被降级,过不了多久又得复官。这要是换作咱们老百姓,怕是早就被打入大牢了。”

“也难怪朝廷日渐衰败,就这样的官员,哪还指望他们治理国家。”

朝廷命官尚且如此不堪。

难怪民生凋敝。

盗匪横行。

这等荒唐事若是放在前朝。

怕是要株连三代。

如今倒好。

非但无人严惩。

反倒轻轻放过。

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般昏聩之举。

看来这朝廷确实已是日暮西山。

连这等要害之处都把持不住。

也难怪四方不靖。内忧外患不断。

这般腐朽景象。

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在明朝开国之时,权力系统被分为四类,宗师、武勋、文官、宦官。】

【在朱棣靖难之役后,宗师第一个被清理出权利舞台。】

【等到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武勋一脉几乎团灭,自此在朝堂之上再无话语权。】

【整个明朝中后期其斗争基调都是来自宦官与文官的权利对抗,明朝宦官有四司、八局、十二监。】

【其中头号机构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礼监,负责掌管皇帝文书印玺宫内礼仪等事务。】

【后期随着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司礼监掌印太监甚至有代皇帝“批红”的权力。】

【而负责军事事物的御马监则掌握皇城宫门及京城要隘的防务,以及对外派遣军太监。】

【此外还有负责监视的东西两厂与锦衣卫,分散在各地的守备太监及负责巡视盐政、河、漕二政的钦差太监。】

【总的来说明朝宦官集团几乎遍布明朝权力体系的各个关键节点,其对于文官的压制和制衡是厚实难以想象的。】

——“明朝权力四巨头,最后只剩两个打架”

“这么看来东厂不是最可怕的啊”

“这权力分配也太失衡了”

——“司礼监:皇帝批红?不存在的”

“明朝权力游戏,太监赢麻了”

“东西厂加锦衣卫,这配置堪比古代国安委啊”

“这不就是古代版天网吗,监控到位”

“宗师:我就出来溜了一圈就没了?”“土木堡一把送走,这波武勋太快了”

“文官宦官二选一,这就是明朝的双厨之战吗?”

大隋位面。

杨广一脸难以置信地看完天幕内容。

转头对身边的虞世基说道。

“这是何等荒唐!区区宦官,不过是一群阉人罢了,居然也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虞世基微微躬身答道。

“陛下息怒。这明朝的确是奇特,让太监掌管军政大权,甚至还能代天子批阅奏章……”

“简直是笑话!”

杨广猛地一拍龙椅扶手。

“朕统御天下,文有大臣辅佐,武有将军开疆,何须这些没根的东西插手朝政?”“更荒谬的是,他们居然还分什么四司八局十二监,架构比朕的六部还要繁复!”虞世基见杨广动怒。

连忙劝解。

“陛下明鉴,这或许就是明朝积弱的根源之一。”

“不过您看那天幕中提到,他们起初也是有宗师、武勋分权的。”

“哼!宗室、武将都被清除,剩下文官与宦官争权。”

杨广冷笑一声。

“这明朝的皇帝是何等昏聩,竟纵容宦官如此坐大!朕虽有过错,但至少明白皇权不可旁落。”

杨广若有所思地问道。

“这司礼监掌印太监,居然能代皇帝批红,东厂西厂更是遍布各处……”

“难道明朝皇帝就不怕这些人结党营私,蚕食皇权吗?”

虞世基小心翼翼地回答。

“陛下圣明。想来明朝皇帝是想用宦官制衡文官,却不料反倒是养虎为患。”

杨广站起身来负手而立。

“朕倒要看看,这些太监究竟如何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虞爱卿,你说他们是怎么积累如此大的权力的?”

“这个……或许是明朝皇帝刻意为之。”

虞世基斟酌着说道。

“毕竟太监终身不得还乡,无法建立地方势力,对皇帝来说反倒是最忠心的……”

“忠心?”

杨广嗤笑一声。

“伴君如伴虎,这些阉人懂得什么忠心?”

“不过是仗着皇帝宠信,欺压朝臣罢了。这般乱象,也难怪明朝会完蛋。”

说到这里。

杨广突然住口。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似乎从明朝的这段历史中看到了某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东汉位面。

曹操负手而立。眉头紧锁。

“这明朝的权力分配,倒是让我大开眼界。”

“宗室、武勋、文官、宦官,四股势力相互制衡,初看似乎井然有序。”一旁的荀彧轻摇羽扇。

“明君建国之初,确实颇有远见。”

“只是不料后来宦官势力竟如此庞大,连批红这等天子权柄都被把持了。”“有趣,当真有趣。”

曹操冷笑一声。

“你看那司礼监掌印太监,竟能代天子批阅奏章。”

“东厂、西厂、锦衣卫三司并立,遍布各地的守备太监、钦差太监,竟有这般密不透风的监察网络......”

郭嘉适时插话。

“明朝这般用宦官制衡文官,倒是与魏王常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奉孝此言差矣。”曹操转身。目光如炬。

“我用人不论出身,但求其才。那些太监不过是天子养的鹰犬罢了。”

“你看那土木堡之变后,武将一脉竟被连根拔起,文武失衡,这便是其祸端。”荀彧深以为然。

“确实如此。明朝后期文官与宦官相争,看似热闹,实则是国势衰微的征兆。”“若是魏王在世,必不会让权力天平如此失衡。”

“文臣、武将、宦官,皆是治国之利器。”曹操沉吟片刻。

“但利器若使不当,便会伤及自身。明朝这般用宦官压制文官,看似控制了朝廷,实则是自毁长城啊!”

郭嘉打趣道。

“魏王若在明朝,怕是早就把这些跋扈的阉人们都··咳咳。”“少说两句。”

曹操瞪了郭嘉一眼。却又忍不住莞尔。

“不过这天幕所示,倒是让我更加确信,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是龙当令其翱翔,是虎当令其奔走,若囿于一隅,反倒误国误民了。”大明位面。

老朱看完天幕内容后。面色阴沉。双手紧握龙椅扶手。久久不语。刘伯温站在一旁。静待皇帝开口。

“刘卿,你也看到了。”老朱缓缓开口。

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

“朕费尽心思建立的权力制衡,到头来竟是这般光景。”刘伯温拱手道。

“陛下创立的制度本是为江山永固,实在难以预料几代之后会有如此变化。”老朱在殿内来回踱步。

“宗师势力,是朕刻意削弱的,此点倒也罢了。但武勋一脉,那可都是跟着朕打天下的功臣啊!”

“到了土木堡之变,竟然一败涂地,几乎断绝。”说到这里。

不禁握紧了拳头。

“最让朕心寒的是这些阉人。”老朱突然转身。

“朕设立内官系统,不过是要他们管理宫中琐事。谁曾想到后来居然做大到如此地步!”“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皇帝批红?这还有王法吗!”

刘伯温斟酌片刻答道。

“陛下,权力若不加以节制,必然会无限膨胀。”

“这或许就是陛下当初强化内官系统的意外后果。”老朱长叹一声。

“朕原本以为文官、武将、内官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就能保江山永固。”“现在看来,这些制度到后来反倒成了祸根。”“文官与宦官相争,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陛下,任何制度都会随时间而变化。”刘伯温轻声说道。

“或许我们应该设法让这些制度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老朱望着天幕渐渐暗淡。

神情复杂。

“朕戒奢崇俭,建立了这么多规矩,却还是挡不住人心的贪婪。”“也罢,后事如何,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不过这个教训,确实值得后世君王深思啊!”

【我们今天对于宦官的印象,大多数来自于文官写就的作品,这个形象不可能没有偏差。

【宦权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文官是士绅的代表,两者斗争的本质是皇权与士权的对抗。】

【在历史上,哪怕魏忠贤权倾朝野,最终不过皇帝一念之间就身首异处。】【然而文官系统所导致的财政失衡,却不断侵蚀着明朝的国本.

【等到明朝覆灭之后,您猜怎么着?这帮人又去清朝为官了。】

【以至于有人讽刺,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

【清朝总结明代灭亡原因时,这帮明朝的臣子纷纷将灭亡原因总结为宦官当权。】

【有一说一,明末文官群体如果真的如他们所吹嘘的那般精忠报国,明朝还会亡吗?】【真是82年的龙井——老绿茶了。】

【在文官的不断忽悠下,康熙年间内务府大臣改由文官出任,并立下规定,宦官胆敢私自出宫者,匦。】

【至此满清文官彻底压倒了宦官,清代文官体系承接于明朝末年,还失去了宦官的节制,其弊病之深不可想象。】

【在文官全面取得政治权利后,皇上听到什么做什么都需要文官配合。】

【就像前面提到的天理教起义,事实上起义之前消息已经泄露,相当部分文官早就知道会发生暴乱,但因为实在不敢相信会真的发生而拒不上报。】

【由此可见嘉庆一朝文官系统因为失去制衡,已经处在一个不受控制的飘摇状态,皇帝的意志已经无法左右文官系统所形成的历史惯性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懂得都懂”

——“文官:指鹿为马?我们是专业的3.4!”——“82年龙井梗用得太妙了哈哈哈”

——“赢麻了!在明朝当官,在清朝还当官,这波是无缝衔接”——“前朝挂了换个门庭继续当官,这不比打工人强”

——“康熙:这次一定要限制宦官!文官:支持!支持!(暗戳戳)”——“两朝天子一朝臣,这波操作太秀了”

——“这哪是文官啊,这是老股东了”——“这波啊,这波是文官反向带飞”

——“嘉庆:我是皇帝!文官:这只是你的想象”

大清位面。

嘉庆帝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放在御案上。他面色阴沉。

眉头紧锁。望着殿外的月色。心中五味杂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