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老东西不打潼关,莫非是生疑了?(1 / 1)
连绵的阴雨终于停歇,
乌云尚未完全散去,但料峭的春风中已隐隐透出一丝杀伐之气。
震天的战鼓声中,大军拔营启程,奔赴潼关。
旌旗招展,刀枪林立,数十万大军如同黑色的铁流,缓缓向西开进。
朱温身着戎装,跨坐在一匹神骏的黑色战马上,
面色平静,眼神却锐利如刀。
他策马缓行在队伍的中前方,身后是他的儿子朱友珪,以及一众文臣武将。
大军行进的途中,朱友珪显得异常活跃,不断向各部将领传达着命令,
嘘寒问暖,展现着他作为“先锋”的责任感和“忠君报国”的热忱。
“诸位将军,此次西征,非同小可!关乎社稷安危,皇室存亡!”
朱友珪在阵前高声呼喊,声音借助内力传遍整个军阵,“我等深受皇恩,食君之禄,理当为君分忧!
如今长安奸佞作乱,太上皇惨遭不测,我等唯有奋勇杀敌,清剿元凶,方能不负圣恩,无愧于心!”
他这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了大多数将士的认同。
毕竟,对于这些刀口舔血的士卒来说,“清君侧”、“卫皇室”是再熟悉不过的口号,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更何况,这次出征是以“吊唁太上皇”为名,师出有名。
并且目标直指长安,而那里只有疏于训练的神策军,打败他们对久经战阵的宣武军而言,并非难事。
一时间,军心士气高涨。
然而,在一片激昂的喊杀声中,一直跟随朱温左右,深受信任的水火判官,却觉察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杨淼策马跟在朱温身后,
眉头微蹙,看着朱友珪在阵前纵横捭阖的模样,
低声对朱温说道:“鬼帝他……似乎过于积极了些。”
朱温微微颔首,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望向远方,若有所思。
他何尝看不出儿子的急切?
但他更明白,有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朱友珪的积极,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
优点在于执行力强,敢于任事;弱点在于,过于显露的野心,有时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王爷。”杨焱也凑上前来,低声道,“此次出兵,名曰清君侧,实则……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此举若是成功,功劳盖世,威望大增,于我梁国固然是好事。
但万一……长安之事另有内情,或者朝中势力反扑,我军深入险境,胜负难料,到时候……”
朱温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友珪年轻气盛,有冲劲是好事。至于长安城内,到底是谁在兴风作浪,等我大军一到,自然会见分晓。”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传令下去,加强戒备,特别是对友珪所部的调动,要随时掌握。
另外,多派斥候,探明长安城内虚实,尤其是宫闱禁苑的情况,不得有误。”
“是,王爷。”杨焱躬身领命,只是心中却依旧有些不安。
虽然朱温嘴上不说,但杨焱知道,这位节度使大人对朱友珪的利用和提防,恐怕也是并存于心的。
不然也不会让他们兄弟二人,一直留在鬼帝身边做卧底。
只是,现在箭在弦上,由不得他们不发。
这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已经因为长安的一声刺杀,而骤然加速了。
大军一路西行,进展顺利。
沿途州县官员早已听闻消息,
或慑于朱温威名,或早已暗通款曲,纷纷开城迎接,供应粮草,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友珪作为先锋,更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无人敢撄其锋芒。
行至潼关附近时,斥候飞马来报,带来了关于长安城内更详细的情报。
“报王爷!启禀王爷!”斥候滚鞍下马,气喘吁吁,
“根据我军打入长安的内线回报,太上皇遇刺之事,疑点重重!
案发当晚,少阳院守卫并未发现外人强行闯入的痕迹,更像是……内部人作案!
而且,有目击者称,刺客的身形打扮,与宫中神策军某些将领的亲兵颇为相似!”
朱温闻言,眼神一凝,“哦?你是说,可能是宫里的人干的?”
“正是!”斥候肯定地点头,
“更有甚者,有传言称,岐王派到宫里的几个心腹太监,
与事发前曾秘密接触过几个身份不明的人物,行踪诡秘!”
“还有……”斥候继续禀报,“据传闻,汴州那边,也就是……
也就是王爷您的府邸中,似乎也有人与长安方面有所联系……”
朱温猛地勒住马缰,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
事情越来越复杂了!
刺杀太上皇,竟可能是长安城内势力所为,甚至牵扯到了岐王的人?
还有,自己的府邸中,竟然也可能有人参与其中?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友珪!
除了他,还有谁会如此处心积虑地推动自己出兵长安?
如果刺杀太上皇真是长安内部势力所为,那朱友珪所谓的“清君侧,除奸佞”岂不是正好打在了自己的脸上?
或者说,这一切根本就是朱友珪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目的就是为了逼迫自己出兵,控制朝廷?
一股寒意瞬间涌上朱温的心头。
他看着身旁的朱友珪,只见儿子依旧是一副义愤填膺、成竹在胸的模样,
仿佛对斥候带来的消息毫不在意,反而更加激昂地催促大军加速前进。
“父王!长安城内的奸佞已是惊弓之鸟,我军应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直捣黄龙!以免夜长梦多!”朱友珪大声道。
朱温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心中却翻起了惊涛骇浪。
他开始重新审视整个事件。
如果朱友珪真的是幕后黑手,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控制皇帝,让自己称帝?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他与长安城内的某些势力早有勾结?
甚至,刺杀太上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混乱,逼迫自己走上这条路?
朱温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和警惕。
他一生征战,算计无数,自以为能够掌控一切。
但此刻,他却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之中。
而这张网的编织者,很可能就是他最信任、也最忌惮的儿子!
他沉声道:“传令!大军暂缓前进,在潼关暂且休整!待斥候查明全部真相,再做定夺!”
“父王?!”朱友珪脸色微变,急忙上前,“为何要暂缓?战机稍纵即逝啊!
我军前锋已在潼关停滞多日,如今大军又要在此驻扎,
父王莫非忘了,长安城内奸佞猖獗,若不及时剿灭,恐生大变啊!”
“住口!”朱温厉声喝道,眼中罕见地露出了威严,
“大军行动,岂容你擅自决断?本王自有分寸!
你立刻去约束玄冥教和本部人马,不得擅自妄动!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
朱友珪眸底快速闪过一丝阴狠,面色却如常,“父王,儿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