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评卷(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曾棨接过试卷,反复审阅,不仅细致品味了王英所标注的名言名句数遍.

还逐一深入研读,从首场七篇八股文至末场五道经史策的每一篇内容。

阅读之中,曾棨心中不禁涌起由衷的赞叹。

文章笔触锋利,见解独树一帜,对时务策略的剖析深刻透彻,字字精炼,闪耀着智慧与深度的光芒。

其结构之严谨,逻辑之清晰,直击问题要害,实为难得一见的佳作,令人拍案叫绝,深感敬佩不已。

王英见曾棨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试卷,不禁微笑,静静地在一旁注视并耐心等待着。

过了大约一两刻钟的时间,宁静的氛围方才被打破。

“嗯,王老弟,你不觉得这份卷子很像某人写的?”曾棨抬头笑着问道。

“难道是......”王英回了一句,陷入思考中。

曾棨看着王英的样子,笑了下开口念道: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上下之情壅阏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曾棨念完后,随即站起身,指着试卷圈起来的地方说道:“还有这一句,“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

“还有这里,“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解决民忧,推动落实”。是不是和那小子的治水之策的思想有点像。”

王英一边倾听着,一边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似乎想起了什么,于是开口说道:

“曾兄,这样一说,还真有点像那小子写的。”

“不是像,就是那小子写的。”曾棨肯定的回道。

王英疑惑道:“曾兄,为何如此肯定?”

“老夫多少还是指点过这小子,他做的文章,还是能认出来的。”曾棨摸着胡须,笑了笑道。

王英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显得有些犹豫不决,随后开口问道:“那曾兄觉得这份卷子点为何名次?”

“嗯......此卷名次有些难定。”曾棨思索片刻,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二人略微思索了片刻,王英的声音便淡淡的传了过来。

“不如就点为五魁首?”

“不可,此名次不能相符。”曾棨毫不犹豫的拒绝道。

王英察觉到曾棨不悦的表情,误以为自己言语有失,连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随后说道:

“那就点为今科会元,如何?”

“嗯?王老弟也学会趋炎附势?”曾棨一脸坏笑的说道。

王英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胡须,笑着道:“曾兄又不是不知道这小子可是杨大人的爱徒,还深得皇上青睐。”

“那也不可点这小子为今科会元,这份卷子的整体水平,虽说属于上等,但还欠些火候,四书五经文章稍显差些。”曾棨想了想,淡定的说道。

“那曾兄认为该如何?”王英神情庄重地问道。

曾棨随即再次翻阅了试卷,片刻后,认真地道:

“就暂定为第二十一名,待和诸同考官商议后再说。”

王英听闻是这样的名次,略作思忖后,点头表示赞同。

考虑到会试以五经取士,从二十道五经文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二十一,也还说的过去。

-----------------

二月二十五日的夜晚,注定是一个充满喜悦与紧张的时刻。

自十七日那晚起,杨为先等六人连续七日沉浸在紧张的闭关学习中,直至此刻方得闲暇,再次相聚共饮,享受片刻的欢愉与放松。

而此刻,距离会试放榜仅剩两日之遥,众人尚不知晓,在遥远的贡院里,考试名次正被一一排列,静待揭晓。

杨为先为何有空就与刘江等五人聚会,不仅仅因为彼此间谈得投机。

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与大家的情谊,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常言道,朋友常聚,友情自深。

更何况,刘江等人在直隶乡试中均名列前茅,按照过往会试的惯例,直隶乡试前三十名往往能顺利考取进士。

像如唐伯虎般这种运气不好的,终究只是少数。

虽说也拜得杨荣为师,认识了张泌、金幼孜等朝中重臣。

但他们终究年龄上会有所差距,在未来某些时日还是有帮不上忙的时候。

六人围坐,推杯换盏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或许是因为天气微寒,一连畅饮了几坛美酒,总量估摸着有五六斤之多。

然而,此刻众人却丝毫没有醉意,反而更加热络地勾肩搭背,畅所欲言,话题广泛,无所不谈。

众人聊着聊着,突然陈询微红着脸嘿笑问道:“兴弟,你有没有内部消息。吾等考的咋样?”

刘江等人闻言微微一愣,目光先是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陈询。

随后又齐刷刷地转向杨为先,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期待,那份神情,就如同在表白后,满心渴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一般。

杨为先一脸无语,怎么都看着我啊!

我上哪有内部消息,这贡院封的严严实实,谁能有那个本事舞弊。

再说了,我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百分百过呢!

“询哥,你觉得我能有那个本事?”杨为先无语的回道。

“嗯,嗯...”陈询五人一同点头回道。

这么看得起我?

杨为先一时语塞,只能无奈地傻笑道:

“你们是真看的起我,无官无职的我,哪能有那么大的本事。”

“兴弟,你可不要谦虚了,你都认识主考官,再说了,当今杨翰林大人可是你的恩师。”董璘笑着说道。

陈询随即跟着说道:

“对啊,而且最近听说胡大人和道衍高僧都重病在家修养,杨大人和金大人可是常出皇上左右。

这将来首辅大人可是你的恩师啊!”

“是啊,是啊。”众人跟着附和道。

杨为先看到陈询五人能根据这些消息,分析出永乐晚年首辅人选,吃惊了下。

自己要不是前世知道恩师等人的情况,也不一定能像几人那样分析出朝中情况。

“那这样我也不一定能有内部消息,自从初一后,我就没怎么见过恩师等人了,不要想着从我这听到啥消息了。”杨为先笑了笑回道。

“哎,可惜了,吾等还想问问你能不能知道殿试题目呢。”陈询一脸失望道。

我靠!

这还想知道殿试考题?

杨为先直接人都傻了,这科举都有快上千年了,还没听说谁能提前拿到殿试题目的。

杨为先笑了笑的问道:“询哥,你们不会都喝多了吧?

这殿试题目可都是皇上出的,谁有那本事提前拿到啊!”

“呵呵呵,就问一问。”陈询摸了摸头傻笑道。

周鐩看气氛不对,随即举起杯子,大声道:

“来,来。咱们继续喝酒,吾等都是才华横溢之人,何须要这些考题。”

“哈哈哈,来,饮满。”众人随后喝道。

杨为先淡然一笑,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随即与众人一同举杯共饮,欢声笑语不断。

随着话题逐渐转向朝中几位大臣的近况,众人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近期北京城中,关于瓦剌与倭寇使节来访的种种传闻。

提及此事,杨为先顿时兴致盎然,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

与众人深入交流了自己对于如何对待倭寇及瓦剌的态度和看法。

陈询等五人在谈及瓦剌时,情绪显得尤为愤慨,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仿佛恨不得将这些外敌生吞活剥。

然而,对于倭寇,他们的态度则显得相对平和,认为这些远道而来的使者不过是出于对天朝文化的仰慕,区区小国,不足为患。

杨为先闻言,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反驳。

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家思考倭寇对天朝可能存在的窥伺之心,提醒大家不可掉以轻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