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该如何写?(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随后,便看到礼部官员让二百五十名贡士依次排列好,带着拜见永乐大帝。

众人瞬间肃然生敬,收起脸上的笑意,小心翼翼的往前走了几步停下,参拜永乐大帝。

为何走了几步就停在殿外,皆因杨为先等人还不是正式官员,属于考生,所以不能进入殿内,只需要在奉天殿前的台阶空地上拜见。

然后有鸿胪寺官员带着众人,向永乐大帝行五拜三叩首。

这是参见大明皇帝必须要有的礼仪,来之前大家都学过了。

这礼仪也不复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先是四次拜手稽首行揖礼,最后一拜完直接跪地磕头三次,方才结束起身。

行礼结束后,鸿胪寺这边就安排人开始鸣放鞭炮,随后殿试正式开始。

然后众人井然有序的进入由光禄寺摆放好的考试桌,安排会试排名依次坐下。

随后,便有礼部官员带着策题走过来。

接着鸿胪寺官员再次让众人依次向永乐大帝行礼,再放鞭炮,方才仪式结束,开始做题。

杨为先接到试卷,看了一眼,默默地笑了下。

原来殿试考这样的题目,这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还以为是让如何出谋划策。

考卷上写着:“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

昔之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唐虞之世治道彰明.........汉承秦,毙去周未远,可以复古,何故因仍其旧而不能变?

与唐因于,宋因五季,亦皆若是.........子诸生于经、史、时务讲之熟矣,凡有于治道,其详陈之毋隐。朕将亲览焉。”

洋洋洒洒,二三百字的文言文,不专心翻译下,还真不一定能理解啥意思。

就算是杨为先这帮寒窗苦读数十年之人,也不一定能领悟人家永乐大帝所想。

杨为先认真的阅读了二三遍,大概理解了永乐大帝出的这道题的想法。

这题翻译下,其实就是问:帝王治理天下,需要重要的政策。

从前历代王朝,如秦汉唐宋,都是如何治理的,有何不同,垂衣裳而天下治要如何完成。

上千年下来历朝历代所实施的政策,为何都在改变,如果沿袭旧制可以改变之前的覆灭嘛?

汝等熟读四书五经、时策政务之人,都用心好好的把心中所想告诉朕,不要隐藏,朕将亲自阅览。

看着这一句句求贤求策的话语,也倒符合永乐大帝本人。

毕竟推翻侄子上位,编写永乐大典、五征蒙元、下西洋,无不是想做出一番功绩,好让世人称赞其。

让明人知道他不比建文帝差,也更想让明太祖知道,其无愧大明。

可让杨为先想不明白的是,为何要这样提问呢?

为何不直接点此时朝廷所需要改变之策呢?

这样笼统的提问,难道不是另一种意思——至治之道,从汉唐宋三代法、制优劣来策论。

可这样,难道不是又让无数书生去称赞功德?

以仁治国,以礼安邦?

这样不贴近事实的题目,真能选出治国安邦之能臣吗?

杨为先在疑惑的时候,周边考生却不是这样所想。

而是纷纷热血沸腾,气血上涌,好大展拳脚,抒发内心情怀。

写着如何以文治国,仁义安邦,安民保靖,马放南山等。

很快,就有不少考生在草稿纸上书写“治国良策”,挥斥方遒,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写着一列又一列。

反观杨为先却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在默默的沉思着,是要去歌颂其功德,以文、仁、义安邦治国,还是去一一剖析汉唐宋的制度问题。

经过后世无数人讲解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制度优缺点,以及覆灭原因,写一篇文章很简单。

可要如何去写,这就很难了。

就算自己避开一些地方,去评判那些人物、事件、制度,可也是在跟一些人作对,甚至导致自己最终殿试名次很坏。

就在杨为先沉思中时,殿内的永乐大帝走了下来,和参加朝会二三十位朝中大臣,一边看着殿外考试情况,一边交谈起来。

“杨荣,汝爱徒是哪一位。”永乐大帝摸着胡须,微笑的好奇询问。

杨荣闻言,连忙转身,行礼回道:“回皇上,臣徒是外面东侧第二十一桌。”

永乐大帝朝其说的方向看去,看了看发现一人,微笑的点头称赞:“此子是年轻啊,长的如此仪表堂堂,甚好甚好。”

“臣谢皇上夸奖。”杨荣笑着谢道。

随后,永乐大帝和朝中大臣聊起了殿外其他诸生,如会元董璘、李马、刘江等人。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过去了差不多半炷香时间,杨为先还没有动笔。

这时,永乐大帝有点疑惑了,看着身边的大臣,开口问道:

“杨荣,张泌,汝等对杨为先这少年比较了解,为何其还不动笔?

难道是朕所出题太难?”

杨荣其实也一直在观察杨为先,此时也有点不解,想了下开口道:

“回皇上,他可能是在思索着。

再过多一会,应该就会下笔。

一旦想到点子,便是思如泉涌,文笔如飞。”

“皇上,臣赞同杨学士的话。

臣觉得杨为先,可能是没见过这如此宏伟的宫殿,应该是被惊到了。

应该刚反应过来,已经在思考着题目。”

张泌也跟着附和解释。

“曾棨,汝又如何看待?”

永乐看了一眼身后不远之人。

曾棨听到熟悉的声音,连忙走出来行礼:“回皇上,臣以为杨为先应该是在整合思路,刨析其要理,书写金句。”

“嗯,甚好。汝作为此子的主考,看来也了解颇深,不如给诸位讲讲汝看过的文章。”

永乐大帝摸着胡须,一脸笑意的说道。

“臣遵旨。”曾棨立马应道。

随后,曾棨便缓缓的说起了杨为先之前会试七篇八股文,和策论中所写的经典语录,以及对政策的剖析见解。

杨荣和张泌听了后,倒是吃了一惊,没想到这段时间没见这小子,才华见长啊!

频频写出可流传千古的金句,时策政务之想感悟很深。

在预料之中,但也在预料之外。

永乐大帝一边听着众大臣交谈,时不时插上几句,一边望着殿外诸生。

过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发现杨为先还是没有动笔,甚是疑惑。

“诸位,随朕出去观看一番。”永乐大帝郑重的说道。

“臣等遵旨。”众人应道。

随后,永乐大帝走在前面,缓缓的走出奉天殿。

到了门口,往四周看了看,便走向了东侧。

而东侧这边的杨为先,此时还在纠结思索着,不知该如何下笔。

虽满腹经纶,通晓天文地理,可放在这如今的大明朝,自己该如何去施展呢?

自己所想,所做,无不是在与某些人作对。

成与败,只在一念之间。

一边是拥有前途似锦的道路,另一边却是万丈文渊。

支持自己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如果真和诸生一样,用四书五经,用那腐儒思想,用那道德仁义去写这一篇策论,就算拿到一个好的名次,可这对得起自己来到这吗?

此时,大明朝正处在风云变化之间,按照历史脉络,再过不久,便是一代代帝皇更替。

如果书写的这篇文章不能展现自己,让其永乐大帝以及后继之人记住自己,那自己又该如何施展抱负。

杨为先一边思考着未来,一边想着该从哪里下笔。

不知何时,永乐大帝带着诸位大臣,走到了杨为先前方不远的位置。

人群之中的杨荣和张泌看到杨为先一脸纠结烦恼的样子,二人对视着。

过了一会,好像想起了什么,互相点了点头。

“咳咳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