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为何要怕?(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周边正在书写文章的诸生,在永乐大帝走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倒是没有被这咳嗽声影响。

反而是杨为先这样陷入深思之人被惊醒。

猛然抬头看向远处,发现了永乐大帝一帮人。

然后在人群中看到了许久未见的恩师、张爷爷、金大人等。

在这一刹那的功夫,杨为先和恩师、张泌对视上了,看到二人对自己微笑的点头,带着一丝丝鼓励,瞬间让杨为先内心涌起一股力量。

自己为何要怕?

这来日的首辅大人是自己恩师,而且还有一位负责永乐大帝饮食的三品大员是自己爷爷。

有着这等背景,自己为何不能去书写那心中所想。

这可是对大明有所帮助之策。

杨为先瞬间被惊醒,靠着这一股力量想明白了许多事。

随后,脸色变了,咧嘴笑了起来,悄悄的对恩师和张爷爷说了一声:“谢谢”。

然后,便看到二人给他回了一个支持的微笑,这让杨为先更加充满了动力。

杨为先借着这股力量,随即收拾好桌子,摊开笔墨纸砚,拿出草稿纸,挥斥方遒,落笔成文,洋洋洒洒写着一句又一句意义非凡之语。

竟然,你这位名留千古的永乐大帝要我去评价汉唐宋法、制优劣这些,那我就给你好好写写。

杨为先直接就把上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未能解决,以及最严重、最危险的事情指出——北征。

换句话说,就是北征游牧民族。

从中原立朝以来,北方之游牧民族,永远都是心腹大患,也是历任王朝覆灭原因之一。

杨为先写此事,也不是空血来潮,刚好对应此时永乐大帝北征蒙元。

五征蒙元,这是永乐大帝一生不得不说之功绩。

打的蒙元哭爹喊娘,未敢说一句不满,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才敢大举进犯。

可惜那一场战争变成了保卫战,不然至少大明安稳百年。

杨为先纠结思考了这快一个时辰,可不是在白白浪费。

是已经把整篇文章脉络梳理清清楚楚,此时下笔书写飞快。

后世关于游牧民族的变迁史,已经分析的面面俱到,杨为先只是回想下,然后剖析梳理下写出。

先从秦汉北逐匈奴,冠军侯封狼居胥,征服西域,到三国东西晋之后发生的五胡乱华。

隋唐灭突厥,辽宋金并立,最后元朝建立,危害华夏百年。

上千年的游牧问题事件,杨为先一一梳理写了下来。

通过一些重要战争,结合当时的朝廷情况,去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利弊。

特别是对汉武帝时期的国防政策,着重点评,攻守易形,打的匈奴连连逃窜。

称赞唐太宗灭突厥,得天可汗称号,以及后继唐高宗打出了最大版图,走出西域。

对南北宋两朝重文轻武,狠狠的批评臭骂。

虽说延续两朝,那也只是当时三足鼎立,残喘活着。

拿出五胡乱华、辽宋金、蒙元入侵时期,重点分析形成原因,对应当时中原王朝的政策的优劣。

反观,此时大明朝应该如何做,如何去避免这些劣势。

对应解释北征蒙元残余的重要性,同时假设如未解决,又会有何等危害。

把此时奴儿干都司,那帮还未崛起的各族都加上一起分析。

大明朝整个北方威胁,应该是西边、北边、东北边、以及长白山外的半岛。

四个方向,是大明未来百年所需要面对之事。

杨为先写到隋唐灭突厥之事,正准备略作放松下时,就听到一旁传来一声浑厚的声音:

“你小子怎么停下了,赶紧写啊。”

被这声音惊的猛然抬头,看到不知何时出现在自己后面的永乐大帝。

穿着一身龙袍,身材魁梧有力,威严的脸上露出笑意,紧紧的盯着自己。

而其身后站着恩师、张爷爷、金大人、夏尚书、胡首辅、吕尚书等一众朝中重臣。

都是一脸微笑的看着自己,可把杨为先吓坏了,连忙紧张激动的准备站起行礼。

还没起来,就立马被永乐大帝打断道:

“不必多礼,你还是继续写,朕在这看一会,不必在意。”

“臣,谢皇上,吾这就马上写。”杨为先连忙拱手行礼。

看到永乐大帝点了点头,杨为先立马重新进入状态,继续挥洒笔墨,下笔入神。

有着旁边这位世界数一数二的帝王伫立一旁,那真是思如泉涌。

不到半个时辰,策论文章已经写了接近二千字。

此时,手腕已经感觉到酸痛,便停下笔,轻柔放松下。

抬头看了下身旁,不知何时,永乐大帝一帮人已经走远,回到了奉天殿门口。

杨为先趁着没人在身旁围观,偷偷的休息了一会。

一边远眺远处风景,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论证,一边轻揉轻捶手腕、手臂。

休息了差不多一刻多钟,看到远处永乐大帝和一些大臣离开此地,好似去处理公务的样子。

只留下了一帮监考官,和几位读卷官。

杨为先瞬间松了一口气,还好走了,这要是一直待在这,真要吓死人。

真怕自己一不小心写错一句话,就被当场给咔嚓了。

又休息了一会,杨为先继续书写起来。

关于历朝历代北征游牧之事已经写了差不多,剩下主要是针对这些事件结合当时政策进行论证分析,事实论据才有说服力。

有因有果,谁又能反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对熟读圣贤书的这帮人最有说服力。

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方才有所体会。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应当下的不同,写出符合实际之策。

杨为先根据事件、政策,论证完后。

便开始书写对应实施策略,这一方面,杨为先贴近现实来制定,从开展边境贸易,保证双方各有所需,友好交流。

边疆之地屯田练兵,不单是有屯田所、卫所等,还要做到藏兵与民,一旦战时,即可补充兵员。

但这又涉及到大明军队最核心之事——卫所制。

关于这点,杨为先换了一种方法去实施藏兵与民,那即是转赋役为练民,抽时了解基础军武之事。

依此积累,让边疆之民都有所掌握防卫之事。

等待大明朝人口激增,便逐步充实边疆人口,鼓励百姓出关放牧,即入关则耕,出关则牧。

选拨了解军武之事、通晓民情之官吏治理边疆百姓,保境安民,防卫外敌入侵。

因地制宜,实施不同之策。

如西边、东北边可多多贸易,用粮食、茶叶、瓷器等不涉及军资之事换取大量牛羊马,让其听话帮帮好好放牧,掌握之经济命脉。

本来,杨为先是想写羊毛贸易的,但突然想到这一篇文章会有很多人看到,便没有写,以防泄密。

最后,待朝廷人力、物力充足时,便是挥兵北上,直捣黄龙,收地控人。

迁民充实其中,置地设县,实施教化之策,使其学明语、知其字,向化而来,成为大明子民。

杨为先制定的这一套组合拳,参考后世无数网络大神、教授的至理名言,独特见解。

再加上百年之后带清对待游牧的同化、分化政策,就差把绝育政策也写出来,但还是跳过好些。

如果以后不出意外,一些政策的实施自己还是可以参与一二的,到时也来的及。

时间总是不经意间过去,随着众考生奋笔疾书,一转眼之间,太阳已经升到头顶,来到了正午时分。

此时,考场之中,已经有不少答题快的考生陆陆续续的交卷离开。

然而杨为先才刚落下笔,看着面前洋洋洒洒书写五张纸,约七千字的策论,不禁笑了笑。

自己这说不定,是殿试有史以来最奇怪的一位考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