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收卷(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我去!

这还真是来送卷子的啊!

杨为先听到喜讯,差点高兴的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臣,谢过殿下。”

朱瞻基笑着道:“不必多礼,要谢就好好谢皇上,好好作答。”

“臣,遵旨。”杨为先连忙应道。

杨为先伸手,接着陈璲叫人拿来了两张试卷,放在桌上。

抬头看着朱瞻基,带有询问的眼光道:“臣,这就先写了?”

“写吧,本王看好汝。”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说完便离开此地。

杨为先对陈璲二人投去感谢的目光,随后便投入到剩余文章的抄录中。

有了两张试卷的加入,剩余四千多字,抄录起来就没有那么艰难。

不用太过节省空间,一字一句工工整整。

一呼一吸,一笔一画,节奏有序。

笔触如飞,字迹流畅,转眼之间一句话就写完。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日薄西山之时,杨为先也已做完停笔。

看着面前,三张写的满满字体的试卷,杨为先笑了笑,这近八千字的策论,可不简单啊!

经过精心抄录修改的文章,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花了一刻钟时间,检查无误后,便举手交卷。

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的一样,这回负责收卷,还是陈璲三人,但旁边还有吕震盯着。

弥封好,装入特制盒子收起,呈送到临时阅卷场地,等待读卷官审阅。

杨为先收拾好桌子后,准备离开。

却发现吕震一直盯着自己,那面色仿佛对自己恨之入骨,有何深仇大恨一般。

搞得自己不得其解,笑了笑,离开此地。

跟着其他考生,按照指示,顺着早上来的路,出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过金水桥,走出紫禁城,来到正阳门。

此时陈询、刘江、董璘五人都已经在这里了。

“兴弟,你怎么这么慢?

这策论不是你最拿手的嘛?”

陈询看到来人,笑了一下,随后疑惑道。

“是啊,兴弟,是发生啥事了?”刘江跟着问道。

董璘三人也是一脸疑惑的看着杨为先,这让杨为先不知该如何好,一脸无奈,苦色道:“别提了,一言难尽。”

“这怎么说?”陈询好奇的问道。

杨为先摇了摇头,叹着气道:

“这一句两句说不完,饿一天了,找家酒楼边喝边说。”

“哈哈哈,这可以。”陈询兴奋道。

刘江和董璘四人也都笑了笑,一起同意道。

随后,杨为先带着五人,在明时坊找了一家豪华酒楼,点了一桌美味佳肴,喝开心之后专门叫了六位佳人陪酒。

那场面,杯酒言欢、觥筹交错、放歌纵酒,如果要用最简单概括,那就是花天酒地。

六人真是放纵自我,把寒窗苦读多年的压抑全都释放了出来。

寒窗苦读数十年,一举成名天下知。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身才华,这一刻终于要来临了。

倒是杨为先挺气愤的,今日某人的面目,定忘不掉。

这不能无缘无故的被欺负,老子招谁惹谁了。

“兴弟,有些事还是放在心中,以你才华,定能超越此人。”董璘脸红着,暖心的劝道。

陈询跟着道:“是啊,兴弟,何必在意。

来,喝酒,吾等一同努力。”

“吾等一同努力,喝。”刘江等人一同喊道。

“喝,干了。”杨为先甩去烦恼,大声喝道。

一杯又一杯喝着,上了头,杨为先一高兴,让酒楼老板安排了六位佳人施展歌舞才艺。

-----------------

就在杨为先一众新进贡生,花天酒地,放荡自我之时。

紫禁城内东南角一处宫殿旁,临时搭建的殿试阅卷场地,灯火通明,周围站满一排排禁卫军,紧盯四周任何风吹草动。

称为东阁阅卷处,坐着十二位读卷官,正在紧张有序的加班加点审阅新进贡士所做殿试考卷。

从洪武帝开科举以来,殿试阅卷时间只有白日半天。

这半日时间,审阅数百份考卷,对读卷官来说,压力甚大。

众人只能趁着殿试结束,晚上加班加点的工作审批,好赶在明日中午呈给永乐大帝,批阅钦定名次。

如今,还是永乐大帝当朝,十二位读卷官只有审阅权。

对于二百五十位新科进士的名次,也最多只能确定二三甲。

一甲和二甲前几十名都是要让永乐大帝亲自过目,然后钦定御批。

毕竟永乐大帝可不当形式上的主考官。

二百五十份卷子,分别由东阁里,以胡广为首的十二位读卷官逐次审阅。

在此十二人,分别是内阁三老(胡广、杨荣、金幼孜)。

翰林院侍讲邹缉、大理寺右寺丞郭瑄、北京行部右侍郎李昶、光禄寺卿张泌。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彰、吏部右侍郎师逵、北京行部尚书郭资、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

十二人,都是此时在北京城,永乐大帝北巡临时朝堂中的重臣,各个部门基本都有涉及到。

不仅有皇帝的秘书团“翰林院”,还有掌管六部五寺的大佬,以及负责监察百官的都察院领导。

这样齐备的考官团,不管考生所写策论涉及那些方面,都有对应专业人士可以审阅查出其优劣,对其所打不同分数。

加上周边数百名禁军监视,何人敢擅自浑水摸鱼,徇私舞弊,使得这永乐朝殿试绝对公平公正。

倒是其中有四人还是杨为先熟悉的,有时人的运气就是如此,挡也挡不住。

这殿试和之前五次考试不同,不需要对试卷进行眷录,只要弥封住姓名就行。

如果有读卷官对考生的笔迹熟悉,徇私舞弊还是有机会的。

这也是殿试阅卷中存在的一点漏洞,给了某一些人一点可乘之机。

虽说,有着这样的一点漏洞,但想对考生成绩名次进行较大的改动,是非常困难的。

除非此读卷官位高权重,掌控大权,或者皇上对殿试不上心。

不然,是不会出现会试倒数,变成殿试前几这种情况出现。

按照惯例,殿试排名是会参考会试,两者之间的排名相差不大。

除非说某考生殿试策论答的很烂,或者言语攻击性太强,不符时论,就会出现掉落末尾的情况。

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基本上都会用心回答策论,使得让排名上升。

如从三甲,升到二甲末尾,甚至更高。

亦或者二甲之名,冲入三鼎甲,这都是有可能的。

想冲入三鼎甲,这不仅要殿试策论回答的好,且会试排名靠前,至少也要前二三十名才有可能。

因为方便读卷官快速阅卷,同时不遗漏优秀考生试卷,受卷官往往都会把会试排名靠前之人的试卷挑选出来,优先交给读卷官审阅。

有着这些让人忽视,却又往往让人无奈的潜规则在,众考生想冲入三鼎甲,就要看运气了。

如果读卷官多,说不准可以优先审阅。

此时的东阁阅卷处,十二张桌子依次排列,读卷官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受卷官送上来的试卷。

十二人手中优先拿着会试前十二,认真负责且公平的审阅着,看到文章出色处都会按照阅卷要求标记。

每人手中的试卷,都是写二千字左右的策论。

一张纸上字体工工整整,字迹流畅自然,笔触细腻,无一笔误,更别提涂改了。

这能是会试名列前茅者,那书法自然是万中无一,造诣深厚。

不管什么时候,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漂亮,都是一种天然加分项。

毕竟,一份卷子看到后,神清气爽,心情愉悦,都会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