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阶级的跨越(1 / 1)
三月二十七,距离回到四团村里已经过去了两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宾客也在逐渐减少。
邻近地区的宾客基本上都已经到了,只剩下那些凤阳府其他稍远一些的县。
今天不用像前两天那样从早忙到晚,迎接着四面八方而来的宾客,杨为先索性就恢复正常的工作。
一大早起来,就叫上杨东,杨猛,杨云三人开始习武锻炼。
练上一个多时辰之后,差不多巳时,叫停三人休息一下,收拾收拾刚准备前去村学,就被杨父叫住。
“兴儿,今天那李弘又来咱家了,你看要不要见见他?”
杨为先闻言,轻笑了下,淡淡回道:
“爹,我就不见他了,你等会儿跟他稍微聊一聊就行了,就说我今天忙不在家。”
杨父想了想,皱着眉头问道:
“兴儿,这样不好吧?他都来了第三趟了,你再不见一见,会不会对咱家有啥影响?”
“爹,你现在身份不同啦!
你可是一位新科进士,来日一州父母官的父亲,何必在乎他李弘呢?
咱家又不欠他啥,你见见他,和他吃顿饭不就行了吗?
再说我见不见他又不会怎样。
如果是李举人过来找我,那我得和这位老前辈好好交流交流。”
杨为先笑了笑,拍了拍杨父打打气。
“你就不用担心啥啦,等会儿你跟他聊一聊,让他留家里吃顿饭就好啦!”
“嘿嘿,爹这不是一时没转变过来嘛!”
杨父摸了摸头,不好意思笑了下,接着说道:
“谁能想到你这小子一下子就考上了进士,还当上了一洲父母官。”
“这还是一个从五品的官,比那陈知县官都大,怪不得他见到俺都要称呼一声伯父,弄的爹都不太好意思了。
“俺这跟人家一样大,被人家这样称呼,你可不知道乡里乡亲的可羡慕死俺了。”
“哈哈哈!”
看到杨父那副自恋的模样,杨为先不禁大笑起来:
“爹,人家陈知县那是懂礼数,我这知州只是兼任,还算不上正式,跟他城知县算是平级吧!
人家这些年对咱家也不错,这又是进士出身,不出意外用不了多久就要高升了,这日后说不准还能有所联系。
你该尊敬还是得尊敬一下人家的,咱家不能丢了这个礼数。”
说完,杨为先又拍了下杨父。
“我就不跟你多说了,我等会儿还有事,要去先生那里一趟,看一看村学现在咋样!
“等会儿李弘这边你招待一下就好了,不行你就拉上爷爷和二叔一起,你仨一起够给足他面子了。”
杨父没好气的瞪了一眼儿子,哼了一声:
“你这小子敢教训爹,你以为爹啥都不懂啊?”
随即摆了摆手催赶杨为先:“去去去,该忙你忙你的去。”
“好好好,我这就走。”杨为先笑了笑,点了点头。
看到杨父面容瞬间变的有一丝威严,杨为先笑了笑,转头便离开。
自从杨为先这考上秀才、举人,以及进士之后,家里老爷子、父亲、二叔等人气质都大变样了,泥腿子的身份基本丢掉。
只要不遇到高于其官职的人,丝毫不慌。
遇到正事,全身还透露着一丝丝威严,不苟言笑,一般的小老百姓看到基本上都要被吓住。
杨家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不再是小门小户,放在整个太和县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地位。
整个太和县,自大明立国以来出的举人,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除了杨为先这一位进士,就没有其他进士。
而且那些在杨为先之前考中的举人,官职最高的也就和杨为先一样当个知县。
可杨为先还有个兼任知州,权利上高了他们不止一点点。
话说,那李弘他老爹李举人,十几年前考中举人之后,被分到不知哪个县当了训导,然后升到了知县。
具体是在哪个县,杨为先之前也没详细打听,再说这也不重要。
毕竟他李举人五六十岁的人,才当上知县,而且又是举人出身,这之后还能升到哪个位置,多半也能猜的出来。
所以,这就是为何杨为先不想见李弘。
你就一小小老百姓,我见不见你又有啥影响呢!
再说让杨父等人与其见一面聊聊,这礼数已经很到位了。
人家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你李弘三顾茅庐想和解?
一年又一年,还想着嫁女给杨为先当小妾,那更不能如你的意。
出了家门,杨为先就往村学走去,一路上乡亲们看到他纷纷打起招呼,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杨老爷,要是俺家小子学习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打死俺也认了。”
乡亲们说出这种话也不稀奇。
毕竟自家孩子能让一位堂堂新科进士教学,对于苦哈哈泥腿子来说,相当于祖坟冒青烟了,才能有这般运气。
由一位进士来教学,真不下于在五道口读书。
虽说大明有国子监、州学、府学、县学等,可除了南北国子监,放眼天下府州县又何其多。
这对大明立国五十年以来,只出的近士两三千人,哪里够分!
不可能让所有进士,都来学校里面教课,毕竟那些地方中央等文职可还需要这帮人呢!
说起那些世家子弟,也没有几个能从小就由进士负责启蒙的。
四团村的乡亲们虽然都是大字不识,天天在地里刨食之人,可前任张里长还有那些村老们,多多少少还是见过一些世面,哪里会不知进士的含金量。
现在不珍惜杨为先这位新科进士,给自己家的孩子上课,那等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有这么好的学习资源都不好好学,往死里抽都是轻的。
毕竟这个时代,身为泥腿子要不就老老实实在田里干活!
要不就好好的读书,科举翻身!
对于乡亲们这般看重,杨为先也理解,笑着回应众人会好好教导,村学有王秀才看着,学习上不会有啥差错。
来到村学的时候,初中高三个班级已经上着课了。
初级班,自然是由已经身为童生的王良负责教学,而中级班则由王秀才教学,至于高级班自然还是一边复习,一边刷题备考县试、府试。
杨为先走进村学大院停了下来,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前方学堂,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
一转眼,距离上一次来村学已过去近五个月。
这短短的一百多日,自己从举人擢升为进士,看似只是简简单单一次功名晋升,可它却是这个时代无数读书人一生都未能完成之事。
就这简简单单的身份转变,可以影响整个人生轨迹。
未来的道路上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拥有攀登那文人最高之位,开启了未来无限可能的大门。
明朝内阁自永乐大帝创立以来,至今十六年,没有一位首辅是非进士出身,而往后除了仁宣时期杨士奇是非进士,其余全部都是进士出身。
好比如百年之后的海青天,能力再强,可最终也不能入阁。
他这功名身份,可能就是阻碍的那一道关卡。
对于这些不成文规定,杨为先在后世已经听了无数遍。
多年后的三杨,百年后的徐阶、严嵩、高拱、张居正等人的事迹,更是知根知底。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否能成为他们,杨为先内心在犹豫着。
想着想着,就过去了一刻多钟,学堂到了下课时间。
教室内的学生们拿着小板凳有序的走了出来,来到院子,忍住激动,由三个班长分别带其井井有序排列坐好。
杨为先深吸一口气呼出,走向王秀才,微笑道:“老师,这要不您先说两句?”
“不了,老夫都教他们这么多年了,说的够多咯!”
“今日这是你的主场,老夫就掺和了。”
王秀才拍了拍杨为先肩膀,笑着嘱咐道。
“多谢老师。”
杨为先点了点头,转身走向学生们前方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用手压了压大家激动的声音,清了清嗓子,微笑了下,开口道:
“诸位同学,师兄今日有个问题想问下大家。”
“为何而读书?”